車婷婷 黃芳 齊龍飛
【摘 要】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在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也利用文化優(yōu)勢為經(jīng)濟發(fā)展助力。然而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大學生們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越來越熟悉,對中國文化卻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以至于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本文以濟南大學泉城學院18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該校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從而了解我校大學生用英語正確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將傳播中國文化滲透到教學中來。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策略
中圖分類號: H319.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4-012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49
1 研究背景
“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在外語教學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來的,他認為,許多中國青年學者雖然具有相當程度的英語水平,但是在與西方人交往的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yǎng)和獨立的文化人格,呈現(xiàn)出“中國文化失語癥”,在日常漢語交流中的表現(xiàn)也缺乏文化底蘊。從叢教授提出,雖然中國外語界早已意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也已在外語教學中加大了文化教學的比重,但有共同的片面性,即僅僅加強了對英語世界的文化內(nèi)容介紹,而對于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中國文化教學,基本上仍處于忽視狀態(tài)。
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校沒有開設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相關課程,書本知識也很少涉及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過分的強調(diào)漢語對英語的負遷移,卻忽略了母語文化的正遷移。本研究旨在加強學校對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重視,意識到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促進跨文化交流。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抽取濟南大學泉城學院非英語專業(yè)一年級7個班共185名學生為樣本,在學期初通過雨課堂完成一次問卷調(diào)查,經(jīng)過一個學期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學習后,在學期末又通過雨課堂完成一次問卷調(diào)查,掌握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知識的能力以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涉入中國文化知識的看法。兩次回收的有效問卷分別是180份和183份。
2.2 研究內(nèi)容
185名受試者在30分鐘內(nèi)通過雨課堂完成問卷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測試學生對中國文化學習的看法,共10道題。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幾方面問題:我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分析學生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原因;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提出有效的策略。第二部分主要測試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涵蓋節(jié)日、藝術、政治、歷史、建筑、運動、飲食、科技八個方面,每組5個詞,共40個詞;
2.3 研究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對中國文化測試成績及問卷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通過雨課堂投票和EXCEL進行定量分析。通過雨課堂投票了解學生情況及對大學英語課堂中加入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按高考成績百分制看,185名學生中有110名學生的成績在60分以上;47%的學生更擅長讀和寫;他們學習英語的目的中36%的學生想通過四六級,33%的學生想獲得英語交際能力;與外國人交談的主題中55%的學生只是簡單寒暄,26%的學生是談個人興趣愛好;95%的學生是因為不知用英語如何表達而不將中國文化作為談話主題;99%的學生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并認為英語教材及英語課堂中都應該有關于中國文化知識的介紹;3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勉強可以用于與外國朋友交流,而61%的學生認為自己完全不行。
表1和表2對比后發(fā)現(xiàn),由于日常生活中對節(jié)日接觸的較多,學生對中國節(jié)日相關知識掌握得最好;因為學生都是藝術學院的,在教學過程中會涉及與藝術相關的英語表達,所以學期末學生對藝術方面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學期初學生對政治方面的英語表達能力均值很低,而在學期末這方面的能力提高較大,這是因為在本學期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Unit 4 Li and Me中涉及到了中國政治方面相關的英語表達。從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運動方面的知識掌握得最差,歷史和科技兩方面的平均值也都很低,對建筑和飲食方面稍微有些提高。
3 策略探討
3.1 開設專門課程
2014年鄭歡說過:“英語教學必須實現(xiàn)兩個轉(zhuǎn)向:從語言教學轉(zhuǎn)向語言文化教學;從單一的目的語語言文化教學轉(zhuǎn)向目的語和母語的語言文化雙向傳輸教學。”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中國文化導入,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所以學??梢栽O置校本課程,幫助學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弘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此外,開展第二課堂也是提升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好方法,如創(chuàng)辦英語角、英語協(xié)會,舉行社團活動,各類英文大賽等等,通過各種途徑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用英語討論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主題,或進行中國傳統(tǒng)名著的英語短劇表演,學生可以以輕松的方式拓展文化視野、增進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
3.2 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契機,對考試加以改革
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并指導教學方向,也是為了測試某一特定范圍內(nèi)學習者的能力或知識。中國各類英語水平測試都是為了檢驗學生的語言技能,尤其是對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的掌握程度進行測驗,從而忽視了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考核。自2016年6月起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將對四、六級考試進行調(diào)整,原單句漢譯英調(diào)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nèi)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等。例如2017年12月四級考試的翻譯主題分別是泰山、華山、黃山,六級考試的翻譯主題分別是太湖、青海湖、洞庭湖。在英語考試中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測試內(nèi)容可以激發(fā)教師在教學中傳授中國文化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主動性,同時在學校英語考試中也可加入適當?shù)闹袊幕⒄Z表達能力測試。
3.3 編寫教材、補充學習材料
目前各大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所用教材選取的文章多是來自國外作者,里面涉及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幾乎很少,這也是導致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缺失的一個原因。據(jù)統(tǒng)計,2015年之前出版的大學英語教材,內(nèi)容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國外原版資料, 如《新編大學英語》 (第三版2012年)和《新標準大學英語教材》(第一版2012年),而《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2015年)就根據(jù)四、六級考試改革在課后練習題中加入了關于中國文化的翻譯題,《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2017年)中有涉及中國創(chuàng)客空間、圍棋、胡同等中國文化方面的課文,這對學生中國文化能力提升大有幫助。如果想大力傳播中國文化,課本的研發(fā)就勢在必行。例如:可以將中國的七夕節(jié)和西方的情人節(jié)、中國的春節(jié)和西方的圣誕節(jié)等等進行比較,讓學生們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也有所學習,并更深入的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
4 總結(jié)
英語教育本質(zhì)上是一種跨文化教育,其目標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人才。高校英語教學應與時俱進,提高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表達的自覺性,弘揚中國文化,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這才是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有效途徑??傊?,中國文化的學習與英語學習并不矛盾,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習中國文化不僅不會否定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還會最終服務于大學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王宗炎.語言學和語言的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肖龍福,肖迪.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39-47.
[5]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