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星
摘要:以《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為例,重點介紹通識課程教學改革開展的實施措施。以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通識教育與專業(yè)基礎扎實的本科生為目標,分別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成績考核等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改革,包括混合式教學、案例法教學、小組英語研討、在線平臺、名家講座等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實踐措施,最后系統(tǒng)評價了該通識課程的建設成效與存在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通識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U4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7-0111-03
一、引言
早在2003年,武漢大學在全國率先掀起通識教育改革,原有公共基礎課改為“通識教育課”,開創(chuàng)“武大通識1.0”。經過10年的經驗積累和大力建設,至2013年已形成“武大通識2.0”。2016年,積極借鑒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yǎng)理念與海內外通識教育體系現狀,武漢大學進行通識教育課的第三次改革,正式開啟“武大通識3.0”。自2016年起,武漢大學出臺《武漢大學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武漢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通識教育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旨在對通識教育實施頂層設計和系列改革,進一步加強通識教育,重構通識課程體系。因此,如何確保通識教育課程的高品質教學與順利實施,關系到通識教育改革的成敗和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本文以筆者講授的通識教育課程《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為例,就如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等方面開展了充分討論,力爭形成新穎的適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體系。研究成果可為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有效借鑒。
二、課程概況
《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是武漢大學通識教育體系中的一般通識課程,旨在拓展學生核視野、拓寬核電知識面、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寬眼界、熟悉核電發(fā)展趨勢的優(yōu)秀復合型人才。該課程總課時32學時,2個學分,至今開設已近10年,上下學期各開設一次,每學期選課人數通常穩(wěn)定在90—99人。課程內容涉及世界能源消耗與核電發(fā)展現狀、中國核電發(fā)展現狀與發(fā)展歷程、核電站主要裝置與運行原理、核電站放射性廢棄物處理、核輻射與人體健康、核電站安全體系與安全防護、核安全文化與公共關系處理等基礎科學知識。
通識教育課程的特殊性給選擇合適的中文教材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目前并未有針對《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的專用教材。筆者根據國家能源局等單位的出版資料自擬了課程參考教材與授課課件,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原則:優(yōu)先考慮權威部門資料與數據,知識點難度適中,知識體系盡可能與“核工程及核技術專業(yè)”保持一致。
三、教學改革
(一)混合式教學
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將“線下教學”與“線上自學”兩種模式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由課堂上“蜻蜓點水式”的一知半解向課下更深層次的自主學習。盡管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占了主流,但實質上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受到一線教師的廣泛詬病[1],而“線下+線上”模式能夠有效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固有缺陷。對于《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這門課程,筆者將以下四個方面內容放入線上資源:重難點微視頻、練習題庫、課堂作業(yè)、核電工程風云錄。重難點微視頻主要針對課程重點、難點知識而錄制,旨在增進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把握和疑難知識點的理解。將搜集整理的難度適宜的核電相關練習題,按照授課章節(jié)進行劃分歸類,組建練習題庫供學生在線對所學基礎知識進行實時鞏固。將預先設計好的課堂作業(yè)在線發(fā)布給學生,供學生們在線完成并及時在線反饋,以便授課教師能夠隨時了解與評價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掌握程度。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串聯知識體系,特別將科普主題紀錄片“核電工程風云錄”引進線上課堂。該片以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為定位,是中廣核集團與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的國內第一部反映核電工程建設全過程的專題片。該片完全契合筆者所講授的《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這門通識課程,學生觀后普遍反饋效果良好。該片不但能深刻系統(tǒng)地增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能增強課程教學的生動性與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參與程度。
(二)案例法教學
傳統(tǒng)教學方法乏味無趣,易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效果,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針對特定的代表性案例進行分析、審理與討論,能顯著調動學生主動分析、主動思考和主動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案例教學法并非完美無缺,存在時間花費較多、缺乏實證調研、既有典型案例少、師資與學生本身的素質要求較高等應用上的限制[2]。
《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課程遴選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等代表性案例,利用案例教學法可使學生們盡可能真實地感受到核電事故及危害,啟發(fā)學生們進一步樹立核安全防范意識。典型核電站事故的案例教學過程與實施思路,如下圖所示。該案例教學從設計、實施、反饋與總結四個部分入手,包括兩個模塊,即教師模塊(案例精選與設計等4個部分)和學生模塊(案例預先學習與思考等4個部分)。教學過程中,重點在分析美國三里島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發(fā)生過程、后續(xù)處理與嚴重影響及后果,難點在查明事故發(fā)生的主客觀原因與深層次啟示,最后由學生針對事故原因提出事故解決方案且經過小組討論后予以進一步優(yōu)化。值得注意的是,核事故案例教學更加明確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學生互動交流,使得通識課程愈發(fā)生動有趣,使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核電事故的危害與核安全的重要性,達到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雙贏的目的。
案例教學法在《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課程中應用,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核電知識的理解,更使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靈活運用;不僅使學生注重培養(yǎng)分析與預防核電事故的能力,更使學生在核電與核能利用方面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三)英語小組研討
近年來,隨著武漢大學國際化交流(英、美等國家高校)的深入發(fā)展,單純的中文教學模式已逐漸難以滿足部分本科生的選課要求和職業(yè)定位[3]。為促進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主動與國際人才培養(yǎng)體系對接,《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這門課程嘗試引入“大班授課、小組研討”的教學模式,目的是為了實現“教”與“學”并重。其中,“大班授課”以教師為主體,“小組研討”以學生為主體。“大班+小組”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克服了大多專業(yè)教育以“教”為主的情況,將學生視為主體并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在《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課程中,就“核廢料固化處理技術”開展2個課時的小組英語研討(共約12小組/學期,約8人/小組),每名學生均可針對水泥固化等多種技術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甚至概念設計,經過組內成員激烈的英語論述與探討,最終形成小組意見并由代表匯報。該模式可以促使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提高英語口語表述及理解能力,明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思想表達、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
四、考核標準
《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這門課程學習效果的考核標準主要側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職業(yè)素質評價這兩大方面,采用平時成績和課程論文相結合的手段進行課程最終成績的評定。通過課堂討論、課堂傳授、在線作業(yè)等多方面考察學生知識能力培養(yǎng)與理解程度;職業(yè)素質則通過英語研討、小組討論與方案設計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引導學生對核電站運行與原理開展全方位的理解與認識,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對核電工程問題的興趣與職業(yè)素質。課程具體考核標準如下:(1)課程論文測評,權重占70%;(2)課堂作業(yè)及考勤,權重占15%;(3)小組討論與參與度,權重占15%。其中,(1)重在評價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2)和(3)則重在評價學生職業(yè)素質的提升。
五、建設成效與存在問題
(一)建設成效
經過近10年的建設,《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課程取得了長足進展,目前形成了混合式、案例法、英語小組研討相結合的新穎教學模式,初步構筑了課堂教學、在線資源(專題視頻等)為一體的通識教育課程平臺。自開課以來,該課程在教學質量評估時經常獲得學生較高的評價,備受學生的喜愛,選課人數由最早的小班制發(fā)展到近幾年的90—99人的大班制。該課程總體采用“上節(jié)課復習→效果抽查→講授新課→回顧鞏固→下節(jié)課引導”的方式,強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和主動鉆研的能力,積極探索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二)存在問題
通識課程《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的教學改革仍在逐步實施中,盡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并有待解決的問題。
1.課程教材方面。不同于專業(yè)基礎課,通識課程教材的指定方面普通存在困難。目前,尚未發(fā)現學界有《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中文或英文教材,即該課程的中、英文教材建設亟待大力推進。國內“核工程及核技術專業(yè)”所推薦的教材,其中部分可以作為《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通識課程的參考教材,但如何尋求并達到專業(yè)課程的固有難度與通識課程的所需深度之間的平衡,是授課教師擬定該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之前首先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作為通識課程,課堂傳授內容和知識體系的難度精準把握是有效保證學生對課程理解及掌握程度、學生對課堂喜愛程度、教師教學效果與評價等方面的重要前提。
2.模擬試驗教學與現場參觀方面。由于核電工程及核電行業(yè)的特殊性,《核電站與環(huán)境安全》課程未能在室內模擬試驗、核電站現場觀摩與現場實踐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現場參觀與試驗環(huán)節(jié)的缺失,無法使學生更真實地現場感受核電站施工、運營與檢修等完整流程,恰恰成了該課程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短板。如何完善室內模擬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甚至現場參觀實踐環(huán)節(jié)是未來該課程的重點發(fā)展方向與繼續(xù)突破的重要方面。
3.在線平臺設計方面。該課程目前擁有的在線資源平臺,尚處于亟需持續(xù)完善的起步階段,在頁面整體布局、專欄設計、圖片美化、動畫視頻創(chuàng)意等方面需要深入優(yōu)化,力爭構筑能夠引起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在線資源平臺。
4.名家講座方面。對于通識課程教學,邀請來自行業(yè)內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名家名師講授核電站工程運行與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分析,這會對通識課程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案例講座正是授課教師目前穩(wěn)步推進的重要內容,有望在最近1—2年內正式開展實施,這無疑將使得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著名專家學者,更真實地了解從核電站選址到核電站安全運營等整個過程的研究現狀與發(fā)展動態(tài),對于顯著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參考文獻:
[1]王世利,王智慧.“填鴨式”教學方法辯正[J].學理論,2012,(33):225-226.
[2]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3):7-11.
[3]錢建固,黃茂松.卓越課程土力學教改實踐探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