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妍
晨鍛的時候,我和徐老師巡視到前樓操場,發(fā)現(xiàn)仔仔、軒軒和樂樂三個孩子在小木屋旁撿拾落葉。軒軒忽然跑到小木屋的側(cè)面,雙手用力地抓住小木屋頂斜坡上的圓木,想徒手爬到小木屋上。他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正在我以為他會放棄的時候,只見他蹲在地上找了兩根小樹枝,隨后把小樹枝插在木屋上的圓木縫隙中,想借力向上爬。仔仔和樂樂看見了,也各自找了兩根小樹枝,模仿著軒軒的動作借力向上爬,但都失敗了。仔仔不愿意放棄,他向后退了幾步,猛地向小木屋跑去,然后用小樹枝插在縫隙中,可惜小樹枝太細了,經(jīng)不住他這么大幅度的動作,一下子折斷了。我擔心他受傷,忙跑了過去,關(guān)心地問:“仔仔,你的手有沒有受傷?”仔仔搖了搖頭?!澳銈冊趺磿氲接眯渲Φ哪兀俊毙炖蠋煵唤獾貑?。軒軒輕聲說:“我看到電視上面,有人用這種方法爬山的,所以我想試一試?!薄白凶?,你剛剛為什么要后退幾步再沖過來呢?”我蹲下來問仔仔。“上次上體育課的時候,老師教過我們了啊,這叫助跑?!弊凶幸槐菊?jīng)地告訴我。我突然想起,前幾天幼兒園的男教師確實在他們班上上過這節(jié)體育課。
“你們用手沒有爬上去,借用樹枝幫忙也沒有成功,怎么辦呢?”徐老師歪著頭,笑著問這些小家伙們。仔仔抬頭看了看高高的屋頂,自言自語地說:“要是有一架梯子就好了?!薄皩?,要是有一架梯子就好了?!避庈幒蜆窐芬颤c頭附和。“要梯子?那就跟我走吧,我們?nèi)フ乙患芴葑觼?。”徐老師帶著孩子們?nèi)ヌ葑?。不一會兒,三個小男生興高采烈地抬來了一架小木梯,三人合力將梯子架在了小木屋上。他們的舉動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大家圍了過來。
軒軒搶先爬了上去,仔仔和成成緊跟其后,軒軒不一會兒爬到了梯頂。他用手夠了幾次,才抓住了屋頂上的圓木,努力撐著身體想探過去看看另一邊的風景。然而因個子矮、木梯短,始終看不到。成成個子略高一些,但他也僅僅只是能用手抓住屋頂上的圓木,眼睛略超過屋頂。他轉(zhuǎn)過身,提醒個子較小的仔仔:“仔仔,你還是別上來了,看不到呢。”仔仔仰著頭,不甘心地問:“真的嗎?你下來我試試,說不定能看到呢!”“真的,相信我,你肯定看不到的?!背沙捎行┘绷?。仔仔看著我:“老師,怎么辦啊?”“是啊,怎么辦?這個梯子這么矮,怎樣才能看到屋頂那邊的風景呢?大家一起想想辦法?!蔽夜膭畹卣f?!翱上н@架梯子太矮了,要是能長一些就好了。對了,老師,我們玩梯子和輪胎的時候,用的梯子都是那種長長的梯子呢?!睒窐芬贿呎f一邊激動地比畫著?!笆堑模堑?,走,我們?nèi)フ议L梯子去!”仔仔一聲招呼,大家都四散開來,去找長梯子去了。
一根長長的梯子在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下扛了過來,徐老師幫助他們把梯子架在了木屋上,孩子們一下子都擁到了長梯底下,排起了長隊?!肮医K于看到屋頂?shù)哪沁吚?!”第一個爬上屋頂?shù)能庈庨_心地大叫了起來。而短梯子我們也沒有撤掉,讓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體驗和比較……
這是一個完全由幼兒發(fā)起的偶發(fā)性探究活動——孩子們想從小木屋的側(cè)面爬上屋頂,看看屋頂那邊的風景。開始他們運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和學到的知識與經(jīng)驗進行了模仿與嘗試,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這些原有的經(jīng)驗無法達到他們的探究目的時,沒有輕言放棄,這是一種寶貴的學習品質(zhì)。教師則在孩子們活動需求的基礎(chǔ)上給予了適宜的鼓勵與支持,當孩子們提出“要是有一架梯子就好了”的愿望時,教師就帶領(lǐng)幼兒去尋找了一架梯子,讓幼兒的探究活動得以延伸。而當孩子們在實際操作與親身體驗后,發(fā)現(xiàn)這架梯子太矮了,這時他們剛剛獲得的經(jīng)驗進行了遷移,沒有經(jīng)過教師的提醒,就自行去尋找了一架長梯子過來,在教師的幫助下將梯子架在了木屋上,最終達到了探究的目的。
由此可見,教師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發(fā)現(xiàn)幼兒隨時偶發(fā)的探究興趣,及時回應(yīng)并滿足幼兒的探究需要,提供適宜的幫助與支持。只有這樣,選擇幼兒的探究活動才會呈現(xiàn)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