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抒雁
一想到端午節(jié)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生出一些溫馨的情緒來,一整夜一整夜都會沉進回憶里,想的都是家鄉(xiāng)和兒時的那些事情。
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親。端午的前幾天,母親便趕夜給我做紅布肚兜。又一針針用五彩絲線在那紅布上刺繡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類的小動物。那時,并不知繡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只是覺得五顏六色,繡得好看;母親那時年輕,手巧眼也明亮,一邊繡著一邊還低聲唱著歌兒,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著,一聲不吱地聽著。
接著是包粽子。早一個月,母親就到遠處的葦塘里打下一把把寬寬的葦葉,在屋子里陰干。又從路旁的馬蘭草上剪下一根根長長的草葉。紅棗大米紅紅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子時,便把一張張葦葉捋平,包上糯米和紅棗,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馬蘭草葉,一頭用牙咬住,另一頭去捆那米粽。那時,母親年輕,手腳靈活,干什么活兒都利索。
端午的頭天晚上,開始煮粽子。只一段時間,滿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棗的清香,以及葦葉、馬蘭草甜絲絲的青草香。從米粽一下鍋,我就像只小蒼蠅,總圍著鍋臺轉(zhuǎn),怎么也轟不走。母親說:睡覺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說:不睡,我不困。
咕咕嘟嘟,粽子在鍋里快樂唱歌。經(jīng)不住這歌聲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開始打架。不知什么時候我被母親抱到炕上,一睜眼,卻天亮了。枕頭邊,是母親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噴噴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鉆,也不管沒有洗手洗臉,端起碗就吃。我想我這一生再也沒吃過那么香的粽子,母親包的粽子。
這時,父親已站在門前,手里握著一把鐮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親“蹚露水”去。
端午時節(jié),已是仲夏季節(jié),草木茂盛,到處是濃密的樹葉,高深的青草。鳥兒藏在樹林深處,不管有沒有人走過,依舊長一聲短一聲地鳴叫。麥子已一片一片黃熟,心急的人家已開始開鐮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會兒露水就打濕了鞋襪,打濕了褲腳。那時,父親在前邊割艾草,聞著那帶著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母親給爺爺熬藥的味道來。
一大捆艾草,父親選了一些插在門楣上;剩余的,被爺爺擰成了草繩。夏夜蚊子多,點燃草繩,聞著苦艾燃燒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飛過來了。
唉,一說到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淚。全是6 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爺爺,那個默默勞作一生的人,1 9 6 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親去世2 5年了,而母親離開我也已近1 0年了。端午節(jié)其實也是個祭祀的節(jié)日,寫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親人,也應(yīng)算是一個紀念吧。
我面前現(xiàn)在正放著幾個米粽,是從超市購來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開它,那形狀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節(jié),想起永遠不會再有的母親給我煮的紅棗米粽,香噴噴的,讓人止不住要落淚……
(摘自2 0 1 0年6月1 2日《今晚報》,有刪改)
文章以米粽為行文線索,敘述了家鄉(xiāng)包粽子、割艾草的端午習(xí)俗,表達了“我”對兒時端午節(jié)、對母親等親人的懷念之情。特別是文中對母親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勤勞、能干的母親:她手巧,干什么活兒都利索;她愛她的兒子,趕夜給兒子做紅布肚兜,在一針一線中融入了濃濃的母愛……本文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如“咕咕嘟嘟,粽子在鍋里快樂唱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米粽煮在鍋里頭的情形,表達了作者對米粽的熱切期待之情,給人以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