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教育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姆發(fā)現,美國學校的測試題95%以上是在考學生的記憶力。于是,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學問分類法,即影響了兩代美國人的“布魯姆學問分類法”。該分類法把學問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幾個類別。這個分類法在美國教育界,尤其是在中小學,可謂眾所周知。很多學校的課程設置,就是以此分類法為依據的。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美國的教育成功走出了以“記憶”為主導的測試困境。即便在小學階段,這些分類技能的培養(yǎng)也是齊頭并進的。比如“應用”類,一年級的孩子就有“訪談”作業(yè),讓他們詢問家里人喜歡香草冰激凌還是巧克力冰激凌,然后把結果制作成圖表,讓人一目了然。
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往往令人艷羨,那些飽學之士很容易成為多數人崇拜的對象。其實,我們如果學會“怎樣學習”,也能夠成為這樣的人。學習方法關系學習能力、影響學習成效。方法正確,就會事半功倍、收獲豐厚;方法不對,則會事倍功半、勞而無獲。我們如果積極采用分類法學習、共享式學習、開放式學習等形式,就能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