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上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很大部分源自認知,而造成這種認知的是文化環(huán)境對其的影響。教育塑造一種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性別認知也會受到教育影響并在過程中塑造性別角色。本文試從性別與性別認知、性別不平等和教育改造認知三個部分進行相關理論分析,并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個主題分析教育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性別認知的。
關鍵詞:教育;性別認知;性別平等
社會性別平等的話題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話題,在個體主義盛行的當下,如何從教育學視角對待這個問題?教育在性別認知方面發(fā)揮著什么樣的作用?不同教育主體應該如何看待性別認知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進行深入探討。
一、 性別認知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性別包括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生理性別即sex,是男女生理結構上的差異,是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上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社會性別即gender,它是指一個群體所認同的作為正常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物理上的、行為上的和性格上的特征,是社會基于生理性別的差異,社會性別是后天文化的一種建構,人在出生后通過社會交往來學習成為一個男性或女性,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會長期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性別認知是對自身性別的認識,包括對自身生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認識,在生理上是男性或是女性,以及對男性或是女性在社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有一套自己的標準或看法。關于性別認知,學術界也形成了各種理論流派,包括生物決定論、馬克思關于性別平等的理論、符號互動論等。
二、 教育對性別角色的塑造
從性別認知的相關理論中,我們能看出認知對性別平等的影響,而造成這種認知的是人們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教育是一種濡化,能塑造一種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處于這種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人們有著相似或共同的認知,現代社會,人可以通過三種途徑接受教育:家庭、學校、社會。接下來我將探討這三種途徑對性別認知的塑造。
(一) 家庭
康德將教育分為保育、規(guī)訓和塑造三個部分,這可以看成是家庭對于孩子教育的三階段。保育是指對孩子自然性的教育;規(guī)訓是指通過對孩子的訓誡把他們置于人性的法則之下,讓他們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判斷。在這一階段,家長通過對孩子的肯定和否定來推動建立起孩子的價值觀和判斷。塑造則是在保育和規(guī)訓的基礎上對孩子更高層次的教育,在這一階段上家長對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道德和性別角色等方面塑造,家長會更要求孩子去做符合他們性別角色的事,比如認為女孩應學會燒飯。雖然在這個階段,孩子大多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在前一規(guī)訓階段的影響下孩子基本上已形成和家長一致的性別認知,所以他們一般不會跳出這個已形成框架去思考問題,也不會提出異議。
(二) 學校
在課堂上,孩子們接受的是老師以及課本知識對于性別的認知和認同,而一般老師和課本知識對于性別角色的認知是符合社會主流認知的,所以在經過了家庭早期教育所建立起來的一套完整的對于性別的認知體系下,他們再接受學校的教育只會加強這種性別認知;在課下他們與同學的實踐和交往會更加確定自己的性別認同,比如男生女生總是各自扎堆做游戲,學校里勞動時的分工也顯示出性別角色差異,男孩子往往進行打水、拖地等較重的體力活,女孩子則干一些擦桌子等較輕的活計,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孩子就逐漸形成了男孩子更強,女孩要弱于男孩的意識,這種意識就慢慢支配了其思維,決定了其行為機制。
(三) 社會
社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認知是多途徑的,在步入社會之前,主要通過媒體、書籍、新聞、輿論等媒介,比如孩子看的動畫片、故事書里大多呈現的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是主流的對性別角色的認知,這些認知對孩子造成了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步入社會以后,除了各種媒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在給我們灌輸著主流性別認知,例如,職場上的分工、大家對性別角色趨于一致的看法等等。由于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套性別認知體系,社會上的因素則是加強了我們的認知。
三、 教育改造認知
我們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的觀點其實是“性別角色意識”,當人們把某一行為模式與特定性別相聯系并忽略個體差異時,性別角色轉化為刻板化觀念,“性別角色意識”就產生了。一旦形成此種意識,不管在實際生活中怎么強調男女地位的平等,在觀念中其實我們已經認為男女社會性別不平等了,只是我們大多數時候沒有察覺到罷了。對此,我們必須從個體主義的角度來看男女社會性別平等的問題,跳出對男女預設的界定,尊重個體的差異。在從小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盡量避免給孩子灌輸一些固化了的“性別角色意識”,不能讓他們產生對自身性別的自卑感。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對自身性別的恰當認知,教會他們尊重彼此的性別差異,當有人表現出不同的認知或行為時,不能進行嘲諷和譏笑。
四、 結語
教育對性別認知的塑造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進而影響著我們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構建兩性被同等對待的社會關系也必須依靠認知的提升,而認知與教育密不可分。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引導推進用個體化的觀點對待不同的性別認知。實現男女社會性別實質上的平等是全社會向著先進發(fā)展的表現,我們在教育方面可以做的就是不斷保持理論觀念的創(chuàng)新,推動實踐的進步,首先從教育做起。
參考文獻:
[1]呂紅平,陳勝利.社會性別與人口發(fā)展[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5.
[2]瑪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康德.論教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瑪格麗特·米德.代溝[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5]祁進玉.文化研究導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6]楊菊華.時間、空間、情境:中國性別平等問題的三維性[J].婦女研究論叢,2010.
[7]許曉茵.性別平等認知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評述[J].婦女研究論叢,2004.
作者簡介:賀海納,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