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某深 曾德明
19世紀中葉,西方掀起了探險熱潮。探險家們或者出于對未知的神秘世界探索,或者出于侵略的動機,或者為了個人名望,或者為了進行科學研究。探險家們形形色色,有海軍軍官,有外交官,有醫(yī)生,有傳教士,也有報刊記者,他們深入北極、非洲和中國西南邊疆等地進行探險,寫下了數(shù)不清的探險著作。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耳聞目睹了這些神奇的西洋探險故事,將其記入《倫敦與巴黎日記》中,使后人得以了解這一段神秘且絢麗多彩的歷史。
郭嵩燾(1818—1891年),字伯琛,號筠仙,別號玉池山農(nóng)、玉池老人,湖南湘陰人。1847年中進士,1854至1856年佐曾國藩幕。 1863年任廣東巡撫。1875年進入總理衙門,旋出任駐英公使,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于壓力稱病辭歸。他是中國首位駐外使節(jié),其出使日記,經(jīng)岳麓書社整理,定名為《倫敦與巴黎日記》,收入《走向世界叢書》出版。
光緒二年(1876)十月三十日,還在前往英國赴任的船上,郭嵩燾日記中就轉(zhuǎn)載了《泰晤士報》關(guān)于“英總兵勒爾斯探北極事”,從1874年4月至1876年7月,歷時兩年。
言至北極八十二度尚見土地,過此則皆冰海矣。其始舟行積冰中,測度冰之厚薄,有至十六丈者。再上則舟不能行,鑿冰為道。凡兩船三百馀人,牽倚以北,每日約行三里許。至北極八十三度二十五分,凡行兩月馀,不見日者二十馀日,死者四人,因凍折足者數(shù)人。至是不復能前進,乃循來徑而返。其初議尋北極,募能同行者,告奮勇七百馀人,遣醫(yī)視其筋骨血脈強固能任寒者三百馀人,挈之以行,歷二歲馀。君主下書褒嘉之,賞給勒爾斯頭等寶星。
“勒爾斯”今譯“奈熱斯”(George Strong Nares,1831-1915),為英國航海家、海軍軍官,前往北極探險?!氨睒O八十二度”“ 北極八十三度”應為北緯82度、北緯83度,說明剛出國門的郭嵩燾地理知識是很有限的。
光緒四年五月十二日記,郭嵩燾會見英國北極探險家山德斯、雷爾,獲悉:
數(shù)十年前英人始尋北海者,名法蘭克林,去冰海數(shù)年無信,屢派船探尋不可得。其妻以吁之海部尚書,而回言:“相距已十馀年,想死冰海久矣,尋亦無益?!逼淦弈俗詺Ъ仪笾?,最后得一船,而雷爾為其船醫(yī)士,奮然往探。出入冰海,經(jīng)歷危險,同舟死亡相繼,欲返者數(shù)矣。雷爾固請前。最后得一島,洶而登,則見一小舟覆地上,揭視之,有白骨數(shù)具,旁有器物數(shù)事,并得當時筆記,乃始收得其遺骨。雷爾之名,因是大顯。
“雷爾”今譯“雷伊”(John Rae,1813-1893),“法蘭克林”今譯“富蘭克林”(John Franklin,1786-1847),均為英國19世紀探險家。“海部尚書”指海軍部長。雷爾為解開法蘭克林失蹤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但最終找到法蘭克林遺骸和航海日志的并非雷爾,而是麥克林托克(Francis Leopold McClintock,1819-1907)。郭嵩燾此記有誤。
同一天日記還寫道:
適見美國紐約新報,言有依登者,近已赴北冰海窮探北極,以竟法蘭克林未了之功。西人立志之專,百挫不懲,遇事必一窮究其底蘊。即北海冰雪之區(qū),涂徑日辟。天地之秘,亦有不能深閉固拒者矣。
上文的“北海”“冰?!薄氨北!本浮氨北蟆?,文中對西方人一往無前、遇事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神秘而危險的非洲內(nèi)陸更是被探險家們垂青。光緒三年九月二十一日記,《倫敦每日電訊》和《紐約先驅(qū)報》派人深入中非探險,起自非洲東部桑給巴爾,經(jīng)西出剛果河,計程萬馀里,歷時三年。探險困難重重,不僅要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斗爭,而且要與吃人的野番部落交戰(zhàn),“其間土番有裸居者,攫食人如禽獸。往探者五人,募土人二百為衛(wèi),挾槍戟以行,遇土番即與搏戰(zhàn)。或不得食,餓數(shù)日,馳報??陬I(lǐng)事官乃得食。其間二百萬人、三百萬人自立一國者無數(shù),亦多沃土,從不與外人相通”。
光緒三年十一月十一日,郭嵩燾見到英國前駐華公使、皇家地理學會會長阿里克(今譯阿禮國),獲悉此次率隊探險的人名叫斯丹雷,看到了斯丹雷的照片,以及根據(jù)探險所畫出的剛果河源圖?!八沟だ住苯褡g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1841-1904),是《紐約先驅(qū)報》的記者,英國19世紀著名探險家。郭嵩燾還記述了斯丹雷之前,前往非洲探險的非色爾里、斯畢格、立文斯登、凱木倫的故事。
英國人非色爾里被埃及聘請前往開礦,得以進入非洲中部探險。有次單獨來到一個小國,被土人圍困,非色爾里笑道:“吾有神術(shù),不怕你們?!闭f完用洋槍瞄準旁邊大樹上的鷹,一槍擊落在地。土人沒見過洋槍,聞聲大懼,皆跪倒在地說:“此雷公也,請無再施雷?!迸赃呉蝗藛柕溃骸苞?,小物也。山有野象,能擊乎?”非色爾里應道:“能?!庇谑沁M入一座大山,一槍擊斃一頭大象。于是土人報告其國王,其國王欲將非色爾里招為附馬,讓他掌管軍事,非色爾里婉言謝絕。
繼非色爾里之后,斯畢格前往探險。其后立文斯登(今譯利文斯登,David Living Stone,1813-1873)前往非洲探險三次,目的是尋找尼羅河的源頭。1866年,立文斯登第三次深入非常腹地,探險困難重重,“所至土人爭欲取啖之。從者奔歸,報曰‘立文斯登被戕矣。久之無信”。
為了尋找立文斯登下落,“英國朝廷遣人率兵探訪,旋卒。繼遣凱木倫橫經(jīng)阿非利加,而不得立文斯敦(即立文斯登)消息”。 “凱木倫”今譯“卡梅倫”,是皇家海軍上尉,受皇家地理學會所派,前往非洲尋找立文斯登,但沒有找到。其后“斯丹雷復往探之”,斯丹雷找到立文斯登后,勸他回來,但立文斯登以探險任務未完成而拒絕,只是讓斯丹雷帶回探險的資料及給家人的家書。此后斯丹雷再到非洲尋找立文斯登時,立文斯登已經(jīng)去世,遺體下葬于威斯敏斯得教堂,“歷代國君葬所也,必有大功跡乃得入葬”。
斯丹雷非洲探險的傳奇經(jīng)歷轟動一時,回到英國后皇家地理學會請斯丹雷向公眾作報告。光緒四年正月初二日記,英國前駐華公使阿里克“為地理會尚書,以斯丹雷尋覓阿非利加中境河道,及所有各國為西洋人跡所未經(jīng)者,約禮拜四邀集諸人聽講”。地理會即皇家地理學會,“地理會尚書”即皇家地理學會會長。阿非利加即指非洲。
光緒四年正月初六日,阿里克邀請郭嵩燾出席地理學會集會,聽取斯丹雷本人關(guān)于非洲探險的報告,因不諳外語,郭嵩燾派使館隨員李鳳苞和翻譯馬格里赴會。這天計劃邀請2000人聽講,卻有2600多人報名。
次日李鳳苞轉(zhuǎn)達開會情景,有二三千人聆聽了斯丹雷的報告。斯丹雷“歷述立文斯登前探阿非利加中境地,久不回”,于是《倫敦每日電訊》和《紐約先驅(qū)報》“請斯丹雷往探立文斯登蹤跡”。李鳳苞轉(zhuǎn)達了聽斯丹雷親口講述非洲探險的傳奇經(jīng)歷,尤其是與野番部落的交戰(zhàn),極為驚心動魄:
所歷野番境,皆操弓矢射殺人,剽掠為生。夜則伐木為藩,聚處其中。晝則與野番相聒,或時用武格拒。至河曲處,見水勢懸下數(shù)十丈,湍激如瀉。向?qū)О兮湃藥в衅ご梢远伤?,因相與乘舟順流下,兩岸番人呼噪,矢石如雨。一日,見番人駕三十馀舟沖突至,從者恟懼欲逃。因計入番地已深,無可逃者,乃戒其百馀人曰:“死生呼吸,但從吾言,必無患苦。”乃令連舟靜俟之。所攜備洋槍五十馀桿,并使用群子小彈。人持一槍居前,引機待發(fā),馀皆謹護行李。度番船漸近,槍力可以及之,引船排列,五十馀槍齊發(fā),聲震山谷,番人舍船大潰。自是沿江行,亦無相阻拒者。
郭嵩燾以一千多字的篇幅記述斯丹雷非洲探險故事,并贊揚說:“英人好奇務實,不避艱苦,亦其風俗人心獎藉以成之也。”
光緒四年八月初四日記:
阿非利加探路,西洋經(jīng)營蓋數(shù)百年。其圖用五色斜曲勾點,分別記之。蓋前后探路者已一百三十人,多或五年六年,少或數(shù)月,歐洲各國人皆有之。近比利時國主復立會,歲一派人前往探訪,務在開通道路,設(shè)立商埠,以為懋遷居賈之計。
如果說西方“探險家”對北極和非洲的探險是出于對未知領(lǐng)域的探索,那么他們對中國西南邊疆所進行的“探險”則是為了加大對中國的侵略力度。郭嵩燾日記中曾大量引錄西方報刊、書籍關(guān)于中國云、貴、川的記載,從中可見瘴氣的肆虐及種植和吸食鴉片的“盛況”。
光緒四年二月廿八日記,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專派貝伯爾由四川至云南,察看四川重慶、云南永昌情形。其初次至云南記載,言行數(shù)百里惟見漫漫一片罌粟花,更無他項種植”。
光緒四年四月十四日記,英國外部移交卑柏爾(按:即前文貝伯爾)由云南省城至騰越廳日記,言云南瘴氣令人恐怖,“色爾溫河(按:指怒江)瘴氣能毒人,受者立斃。土人具言其狀,信然。凡過此江,趕日午急渡;日初出及日入,瘴作,無敢行者。瘴分五色,紅者毒為甚,藍者次之,中之無幸免者,黃色者稍平。其江夾兩山間,江行湍疾,名之怒江”。
還記了云南的“鴉片野鴨”:
初涉湖北、四川交界之地,即見罌粟;入四川,栽種尤盛;云南則遍地皆是。計行云南數(shù)百英里,所見無非罌粟者……通計兩省之地,栽種罌粟幾至三分之一。始入云南境,持槍出獵,見罌粟田中野鴨甚多。土人云:“此鴨食罌粟花,輒醉撲地,不能展翅以飛,因名之鴉片野鴨。食之,亦與吸食鴉片煙等,久亦能成癮也?!?/p>
吃了罌粟花的野鴨子被稱作“鴉片野鴨”,人吃了“鴉片野鴨”也能成癮,真是曠世奇聞,無怪乎郭嵩燾“閱之浩嘆而已”。
光緒四年七月初七日記,新報載:
有基爾者,從麥士尼由四川、貴州以出云南,歷緬甸。言甫至四川下游,所過皆種罌粟;遠越成都而西,則花及莖葉皆已收割不復見。然四川人吸食鴉片煙者無處無之,至貴州而吸食者愈眾,至云南而極。大率貴州一縣數(shù)千家,每家必有一吸煙槍;一村數(shù)百家,每家必有一吸煙槍。云南每家大者房數(shù)十間,小者數(shù)間,每房必有一吸煙槍。
除此之外,郭嵩燾日記中還記載了英國人橫渡海峽及環(huán)球探險。光緒四年二月廿三日記,英人布愛登橫渡奇巴臘答(按:即直布羅陀)海峽,達十七點鐘之久,上年也有個英國人由克里斯??跈M渡至法國克類??冢誀c由衷贊嘆:“爭奇斗險,不畏艱阻而勇于自試,其心境豈可量哉!”
光緒四年四月十九日記,會晤環(huán)球探險的英人法爾格生,并與之探討海陸之變遷。
像郭嵩燾一樣對西方探險活動密切關(guān)注并詳細記載的,在晚清外交官中可謂絕無僅有。這只要把郭嵩燾日記與同時期出使英國的其他外交官的日記作一對照,便一目了然。作為郭嵩燾副手的劉錫鴻著有《英軺私記》,只有第七十七節(jié)《英人好游歷》說:
英人好游歷,凡五大洲蹤跡所至,莫不測量其道路山川之高下遠近,審辨其天地之寒暑燥濕,人物之大小剛?cè)?,鳥獸蟲魚花果樹木之奇常同異;勒為書,繪為圖,自炫于眾,以求廁夫文學之林。
似乎探險的目的就是為了揚名,不僅不能如郭嵩燾一樣正確認識探險的意義,也沒有對西洋探險活動進行具體記載。年輕的翻譯官張德彝在《隨使英俄記》中,僅僅在光緒五年十一月二十日的日記中記英國總兵勒色(郭記稱“勒爾斯”)北極探險事,可補郭嵩燾日記之闕,記云:
乘船至(北緯)七十九度,已屬勉強。行抵八十三度,復鑿冰行一千二百里。遇冰山矗立,無路可通,或崎嶇行一二里。凡一百四十馀日不見日光,隨行兵多病者,計窮而返。始知致病之由,以無從得水果。因咎兵部不多儲水果汁,致敗其謀。后決計再往探之,以窮竟冰海為期。伊言冰上亦有居民,鑿冰為屋,以雪為門,入則封之;食冰雪以解渴,獵魚獸以充饑;衣以鹿皮,亦薦其皮以寢。其取魚錘冰,深至十馀丈,魚得冰竅噓氣,則群聚穴中。乃制鐵為刃,累長竿以鉤之。用魚油為薪,夜則燃以為燈。其居逐冰窟以遷徙,若蒙古之游牧,然亦窮荒之異聞也。
記述了勒色北極探險的艱苦、隨行人員致病的原因以及北極附近居民的生活,但張德彝是將北極探險當作“窮荒之異聞也”來看待的,絲毫不能認識其深遠意義。并且對于郭嵩燾所記述的西洋其他探險活動,在張德彝的《隨使英俄記》中均付之闕如。
為何古稀之年的外交官郭嵩燾,卻對西洋探險活動如此感興趣,在其日記中連篇累牘地記述西洋探險故事,這本來就是郭嵩燾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然而國內(nèi)外的郭嵩燾研究者似乎均對此視而不見。無論是整理過郭嵩燾日記、寫過《論郭嵩燾》長文、被稱作郭嵩燾“異代知己”的鐘叔河先生,還是美國學者汪榮祖(著有《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裴士鋒(著有《湖南人與現(xiàn)代中國》),莫不如此。
在筆者看來,郭嵩燾之所以對西洋探險活動特別關(guān)注,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方面,他的出使活動,便與英國在云南的“探險”有關(guān)。他本是因馬嘉理案而作為赴英賠禮道歉的專使,而后轉(zhuǎn)為長駐英國的公使的。馬嘉理案又稱“云南事件”或“滇案”。1875年2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以“游歷”為名,擅自帶領(lǐng)一支英軍由緬甸闖入云南,開槍打死中國居民。當?shù)厝嗣駣^起抵抗,打死馬嘉理,把侵略軍趕出云南。英國借此事件,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煙臺條約》。條約規(guī)定,中國派出使大臣帶國書前往英國,對滇案表示“惋惜”;英國得派員至云南調(diào)查,準備商訂云南和緬甸之間的邊界和通商章程;英國可派人前往甘肅、青海一帶,或由四川等地進入西藏,轉(zhuǎn)赴印度,也可由印度進入西藏。此約擴大了英國對中國的侵略特權(quán),使英國得以入侵中國云南、西藏地區(qū)。作為中國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自然對英國探險活動格外關(guān)注。另一方面,郭嵩燾對西方人勇于探索、喜歡冒險、窮根究底的民族性格是極為欣賞的。他贊揚“西人立志之專,百挫不懲,遇事必一窮究其底蘊”,“英人好奇務實,不避艱苦,亦其風俗人心獎藉以成之也”,說明他記述西洋探險故事,不是為了獵奇,而是希望國人學習西方人的民族性格,對未知領(lǐng)域“好奇務實,不避艱苦”,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進取心。說郭嵩燾是對西方人民族性格進行研究的第一人,并不為過。
1929年,傅紹曾著《中國民族性之研究》,斷言:“凡一國國勢之盛衰,文化之隆替,經(jīng)濟之盈絀,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民族性優(yōu)劣而已矣”,“綜觀世界各國,其盛衰興亡,雖萬有不齊,然莫不視其民族性何若以為斷。民族性優(yōu)越者,大國則不難稱雄世界,小國亦足以卓立一隅,否則未有不患弱患貧,救死不暇,或國破家亡,淪于奴隸慘禍者”(北平文化學社1929年2月版,P1-3)。從中更能看出郭嵩燾記述西洋探險故事及贊揚西方民族性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單位:賴某深,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曾德明,岳麓書社總編輯,《走向世界叢書》執(zhí)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