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瘋狂的石頭》收獲2536萬票房,到2014年《催眠大師》突破2.7億票房,再到去年的《唐人街探案2》以接近34億的票房成為2018電影票房總榜第二,中國的燒腦類型片屢屢取得實質性突破。這也讓外界看到燒腦題材的影片在華擁有的眾多影迷和巨大潛力。
“大家都看到這塊市場,但卻不知道怎么去抓住這個大蛋糕。所以市場中誕生出許多打著燒腦旗號的影片卻并不燒腦——推理邏輯不夠嚴謹、漏洞叢生。”在業(yè)內人士看來,偏偏喜愛燒腦片的觀眾最挑剔,所以與西班牙和美國的燒腦電影相比,國產燒腦片還沒有形成良性的創(chuàng)作比拼。燒腦背后的高智商是中國電影目前非常稀缺的一種品質,要讓電影和觀眾斗智,還要能夠戰(zhàn)勝大多數(shù)觀眾,這在好萊塢是多年的電影工業(yè)積累的成果,而國產電影顯然還需要更多時間去完成這個積累過程。這當中既包括編劇才能的提升,也包含制片方對于影片定位的更清晰認識。
在影片人肥羅君看來,當下許多國產燒腦片的真正問題是:有燒腦沒情感。“最近幾年在華熱賣的西方燒腦片,之所以能克服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打動中國觀眾,本質上靠的就是普世情感和人性力量。如果只為燒腦而燒腦,而無法與人的基本情感發(fā)生關聯(lián),它沒法真正留在觀眾的心里。而目前國產燒腦片的創(chuàng)作者,能意識到這點的好像還不多。”例如,在《海市蜃樓》中,故事最終還是回到情感的本質——一個母親找回了女兒。這才是包裹在燒腦外殼中,真正打動人的部分,因為情感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盁X燒到最后,還是要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