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玉芳 田微微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是我國家庭教育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報告。該報告顯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依次是家長關注與孩子期望家長關注的“錯位”、家長在言傳與身教間存在較大差距、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過少。
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人,關注家庭教育的前提就是要關注家長教育。在新的時代下,許多家長發(fā)現自己對如何教育好子女感到不知所措、有心無力。因此本文從家長教育的重要性出發(fā),以《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中呈現的結果來揭示家長教育的三項重要內容,以及通過何種途徑來更好地落實家長教育,以期幫助相關人員更好地開展家長教育,提升廣大家長的綜合素質。
一、家長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接觸最早的一種教育,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教育之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體現在當下,更體現在未來。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執(zhí)行者,決定著家庭教育質量的好壞,正如孫云曉所說“家庭教育指導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質”。也就是說,家長既是一種身份,也是一份工作。要做好這份工作僅憑借祖輩的經驗和大眾化的認知是無法滿足需求的。正確的家庭教育背后蘊含著其內在邏輯和科學規(guī)律,需要家長合理、有效地運用這些內容來幫助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由此,家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家長教育主要指由其他家長教育相關人員對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方式、行為進行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家長更好適應家長角色,承擔家長職責。從家長教育的內涵中我們可以看出,該教育的對象是家長,目的也是培養(yǎng)家長自身的能力,家庭教育狀況則是家長教育效果的重要體現。良好的家庭教育離不開家長教育,有效的學校教育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家長教育是指有目的性、專業(yè)性、系統(tǒng)化地幫助家長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tǒng)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時時處處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教育引導孩子。那么,從哪些方面來對家長進行教育,就需要從家庭教育的問題入手,需要通過對實際調查的家庭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客觀地了解當前家庭教育的問題和不足,有針對性地填補家長自身能力的缺口,找到家長教育的落腳點。
二、家長教育的指導內容:基于《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
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現狀,本課題組對全國范圍內中小學生進行調查,該調查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25個區(qū)縣,共計四年級學生11萬余名、八年級學生7萬余名及其班主任3萬余名,調查結果具有全國代表性,在2018年9月,基于調查數據正式發(fā)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1]是我國家庭教育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報告。在此《報告》中客觀呈現了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孩子作為家庭教育的對象,通過調查孩子對自身家庭教育的評價,可以客觀地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真實情況。從根源處發(fā)現問題,才能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凇秷蟾妗分谐尸F的家長、家庭問題,本文從探究家長教育內容的角度對其中的部分結果進行深度解讀發(fā)現:
1.家長關注與孩子期望家長關注的“錯位”
《報告》中顯示四、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最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79.8%、79.9%)、身體健康(66.6%、66.5%)、人身安全(62.2%、52.2%),報告關注這些方面的人數比例遠高于關注道德品質(25.3%、30.7%)、日常行為習慣(15.2%、18.7%)、興趣愛好或特長(10.8%、7.1%)、心理狀況(6.5%、11.1%)的人數比例。而四、八年級學生最希望家長關注的內容則存在較大差異,四年級學生最希望家長關注的三個方面分別是學習情況(49.3%)、身體健康(45.1%)、人身安全(40.4%),八年級學生最希望家長關注的三個方面分別是興趣愛好或特長(60.3%)、心理狀況(39.9%)、身體健康(38.4%)。
從結果中可以分析出:(1)家長對學生關注的內容并未隨著學生年級的發(fā)展而產生變化。家長對孩子不同方面的關注程度側面反映了家長的重視程度,這說明大多數家長仍然最看重孩子的學習情況,將成績看作孩子發(fā)展中最重要的內容,過度的關注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壓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反抗、厭學等不良現象;(2)家長存在“重智輕德”“重身體輕心理”的傾向。家長們普遍都認為孩子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時一些小病都要馬上去醫(yī)院檢查,但很多家長卻很難重視孩子的心理狀況,甚至還疑惑“孩子每天就只是學習,需要做什么、吃什么我都滿足他,他還有什么不開心的”,這也側面反映了很多家長并不具備關注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3)家長關注和孩子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小學階段,孩子的自主意識尚未發(fā)育完全,沒有自己的目標,因此會將父母的期望轉化為自己的目標,所以父母關注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但到了初中階段,學生進入青春期,開始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此時父母的“錯位關注”只會讓學生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從而產生矛盾,這也是很多家長說“自己孩子小學時非常聽話,到了初中卻特別叛逆”的原因之一。
2.家長在言傳與身教間存在較大差距
《報告》中顯示有兩成以上的四、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在孩子面前作出不良行為示范,如不講誠信、不講禮儀、不遵守公共規(guī)則等,23.7%的四年級學生和28.6%的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經常在自己面前表現出一種或多種不良行為。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曾經在其面前表現出多種不良行為的人數比例比四年級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
從結果中可以分析出:(1)部分家長在孩子面前有過不良行為表現。家長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對象,孩子的很多行為表現就是反映家長的一些行為舉止,一些家長雖然在語言上告訴孩子什么行為是不對的、不禮貌的,但在自己身上卻并不受約束,這種前后不一致的表現可能會使學生產生混淆,不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而且往往身教比言傳對學生的影響更大,因此學生可能會通過家長不良行為表現來構建自己錯誤的行為規(guī)范;(2)八年級學生家長的不良行為表現更明顯。這個不一定是因為家長在孩子的初中階段表現更差,更可能是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對家長行為的辨識度有所提高,能夠很好地分辨不良行為,或者是初中生更多用“批判”的眼光評價他人,不再盲目認同,從而對父母的負面評價增多。因此在初中階段,學生會反駁父母,認為父母都沒辦法做到就沒資格管自己,導致親子之間沖突不斷。
3.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過少
《報告》中顯示部分學生報告家長不尊重自己,如19.3%的四年級學生和18.8%的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要求我做某件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時,從不會向我耐心說明理由”。部分學生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與自己進行溝通,如25.1%的四年級學生和21.8%的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學生報告家長學業(yè)卷入程度低和較低的人數比例在四年級有三成以上,八年級有近五成。
從結果中可以分析出:(1)家長參與孩子學習、生活的情況不足。家長走進孩子的學習、生活是增進親子關系,加強情感聯結的重要方式,一些家長并沒有作好迎接孩子的準備,在和孩子相處方面表現冷淡,僅保證孩子吃飽穿暖,但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建設,這樣會讓孩子無法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均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2)家長沒有掌握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采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會讓孩子的感受不好,如孩子沒有感受到家長的尊重,家長只是一味地使用命令、要求的口吻和孩子說話,會讓孩子感到不平等,從而放棄表達自己的想法,僅口頭上答應父母的要求,但心里其實非常抗拒,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孩子和家長會走得越來越遠。
(二)基于問題反思家長教育的內容
基于對《報告》中數據的解讀發(fā)現,當前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而在這些問題背后恰恰反映了家長教育需要去關注哪些方面。以下是針對上文解讀的三個家長問題,來詳細闡述當前家長需要去了解和學習的幾個方面:
1.了解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
當一對夫妻有了自己的孩子時,他們就被動地成為家長,這種突然的身份轉變使得一些人并沒有作好充分的準備,因此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就需要其自發(fā)學習和主動獲取知識,了解孩子從出生到成長各個階段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嚴格遵循成長規(guī)律進行教育。明確各個階段需要關注孩子的哪些方面,滿足孩子的何種需求,等等。如6~12歲的學生,他們還處在崇尚權威的階段,比較聽家長的話,此時家長可以積極主動地教授孩子一些處世方式、文明禮儀,對孩子的學習抱有鼓勵的心態(tài),孩子就可能會按照家長期望的方式成長;在12~18歲的階段,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其大腦和身體的發(fā)育也逐漸成熟,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寶寶”,他們開始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因此家長要轉變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并從對孩子的外在關注逐漸走向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心中的想法,并成為孩子的傾聽者和知心人。家長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職位,需要多專業(yè)知識的結合,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同時更要學會如何把理論知識和道理轉化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和與孩子的相處之道,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2.做到以身作則
許多家長會說,和孩子耐心地講道理,但孩子卻“油鹽不進”。此時,家長可能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孩子面前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在《報告》中也發(fā)現,在四、八年級學生選擇的榜樣中,父母居于首位,這就說明孩子心中最重要的榜樣是自己的父母,并將他們作為自己成長的目標。因此,榜樣自身的好壞就成為了崇拜者未來發(fā)展的縮影。此外,調查也發(fā)現,四年級學生報告家長的不良行為的多少與選擇父母作為榜樣沒有關系,而到了八年級,則父母表現的不良行為越多,父母成為學生榜樣的比例就越低。這也說明在小學階段,孩子無法對父母的行為進行批判,只會盲目地學習和模仿。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批判父母的行為,知道父母的一些行為是錯誤的,不能效仿,此時的家長更不能放任自己的行為表現。雖然孩子能夠判別對錯,但頻繁地在孩子面前出現不良行為,會讓孩子將家長的缺點放大,從而影響家長在他們心中的印象,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和睦。因此無論是什么階段,家長都要規(guī)范自身行為,為孩子樹立優(yōu)秀的榜樣。
3.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方式并不是在成為家長的那一天就自然而然掌握的,所有的知識都需要家長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學習。當成為一名家長時,就好像處在攻讀一個博士學位的入學階段,接著家長們將自己學習和研究的方式、方法應用到子女的身上,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畢業(yè)實驗,當孩子長大成年,也就預示著家長的實驗結束,而子女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就決定著這次實驗的成功與否、家長是否能夠順利畢業(yè)。因此,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并沒有想象中簡單,家長要不斷從書本、相關講座、培訓中學習科學、有效的教育理論,還要根據自身家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來提升自己的教育本領,提高專業(yè)素質,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并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三、家長教育的落實途徑
了解了家長教育需要關注的內容后,那么,家長教育要如何落實下去,真正幫助家長們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教育水平呢?教育部在2015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各地教育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行政區(qū)域內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xié)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痹摳窬忠餐瑯舆m用于家長教育,即家長教育的落實途徑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部門、中小學校、社會支持和家長自身等多種渠道。
(一)政府層面落實策略
政府層面應設立家長教育的系列指導方案,內容應可操作、易落實、更具體。如要求各地方重視家長教育,將其作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各中小學校對本校學生的家長肩負起教育的責任,當地教育部門則要關注所有學生的家長群體,制訂切實可行的家長教育計劃和方案,并加入工作安排的重要日程。此外,政府也要提供確保方案順利實施的保障計劃。首先,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家長教育開展的穩(wěn)定性。其次,地方教育部門應建立專門的家長教育小組,來負責本地家長教育系列工作,如研發(fā)家長教育的系列課程,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家長,教授家長了解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和家長最恰當的教育方式,滿足家長在當前階段的實際需求,還需要編制家長教育教材和配套學習材料,講述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解決家長們因各種原因無法及時參與課程的困難。最后,配備切實的評價和監(jiān)管機制,從家長教育的規(guī)劃、實施過程、結果反饋等多個方面去督導和監(jiān)管實施工作,保障工作落實并有效開展,對表現較好的家長教育做法和家庭案例進行推廣和宣傳,發(fā)揮帶頭作用,充分調動行政部門、學校和家長的積極性。
(二)學校層面落實策略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生活的兩個重要場所,但兩者對孩子教育的角度和目的卻有所不同,因此兩者之間相互合作可以幫助雙方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變化,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學校可以借助自身渠道的多樣性、組織的便利性、人才的專業(yè)性等優(yōu)勢,開展家長教育相關活動。第一,依托多種家校溝通的渠道。學??梢越柚议L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渠道,召集家長參與家長教育的專題講座和教育咨詢,有效解決家長的困惑,為家長傳達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幫助家長了解最前沿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也加強家長對孩子的了解,如掌握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解讀孩子行為背后原因,做到讀懂孩子。第二,組織多樣化的活動。鑒于每個家長的情況不盡相同,需求也千差萬別,因此活動時間、內容、形式等都不宜固化。時間可以選擇家長們休息的周末或者是工作日的晚上,也可以將活動錄制下來,發(fā)給未參加的家長們進行學習;在內容方面要依據家長們的需求隨時進行調整,這樣也會增加家長們的興趣,更好地接受學校的安排;在形式方面,在知識性的講授上可以增加互動,或者開展經驗交流、辯論、工作坊等一系列相關活動,靈活的課程方式也可以增加活動的吸引力。第三,發(fā)揮班主任等專業(yè)人士的能力。班主任作為和學生接觸最頻繁的一類教師,其自身就是向學校傳達家長需求和向家長傳達學生表現的重要途徑。他們與家長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和對象,但卻具備著家長不具備的專業(yè)方面的知識,因此班主任是家長教育的重要人選,他們可以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學習和學校生活中的苦惱,指導家長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尤其是對于比較敏感的青春期學生,班主任要和家長一起成為學生最親近的人,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注意他們出現的情緒波動和行為異常表現,幫助學生們健康、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三)教育科研工作者和相關專業(yè)機構層面落實策略
高校的教育科研人員是掌握著最前沿、最科學的家長教育觀念和方法的群體。他們對教育理論的研究、教育方法的探索對指導家長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科研人員可以通過申請家長教育相關的課題項目,對家長教育的內容、途徑、當前問題及應對策略等進行追蹤研究和深度分析,進行大樣本、大規(guī)模的測評調研,并深入到家庭中收集優(yōu)秀的家長教育案例,梳理其背后存在的邏輯規(guī)律,通過真實的數據和生動案例總結出指導家長教育的理論,保證理論的實用性和正確性,獲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之后可以和相關的專業(yè)機構進行合作,共同建立家長教育的專業(yè)指導團隊,保證團隊中的成員均具有專業(yè)的家長教育知識和實踐經驗,并將研究成果進行應用,如將研究成果撰寫成文章進行發(fā)表、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借助互聯網平臺研發(fā)網上課程,在中小學開辦講座、舉辦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等,成為學校開展家長教育的有力后備軍和專業(yè)團隊,將新的家長教育理念和方法傳達給家長,也可以建立一些溝通渠道和平臺,為家長們答疑解惑,幫助家長實現教育技能的提升。同時,家長的反饋也可以引發(fā)對研究的再思考和再探索,能夠幫助研究人員和相關專業(yè)機構將研究成果進行完善,拓寬家長教育的研究視角和深度。
(四)家長層面落實策略
一個完美的教學計劃,如果學生不學,那么就無法發(fā)揮任何效果,因此家長教育成功與否還要取決于家長自身的主動性。家長本身要作好受教育的準備,并且明確家長教育的目的是實現自我的成長,促進自身發(fā)展。一些家庭教育問題實際上是家長自身的問題,因此家長要明確自己需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視角來和他們交往,了解不同階段孩子的所想所需。此外,還要成為他們優(yōu)秀的榜樣,言出必行,教育孩子的話也是在教育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會讓孩子信服。更重要的就是不要用自己老一輩的經驗或自己在小時候被教育的感受來教育下一代,所處的時代不同,家長需要去吸收更多新的知識,了解當前適合孩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就需要不斷尋求外界支持來充實自己的閱歷,豐富自己的見識。閱讀相關書籍是一種最常見并實用的方式,很多家長由于快節(jié)奏的生活很難靜下心來讀書,從書本中去獲得知識,所以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設定家庭讀書時間,既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自身也能收獲更多的知識。此外,家長們也需要走出去參加一些家長教育的講座、活動,一場優(yōu)秀的講座會讓家長們受益匪淺,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困惑,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充實自己。最后,在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和理論后,家長們還需要基于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應用,使其更契合自身,找到一套獨一無二的學習方式,幫助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子女創(chuàng)造更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R/OL].(2018-09-27)[2019-01-20].http://cicabeq.bnu.edu.cn/shtml/3/news/201809/961.shtml.
【邊玉芳,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田微微,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責任編輯︱秦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