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芳(浙江寧波市奉化區(qū)居敬小學)
《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寫話目標中提道: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日記,既能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其自由發(fā)揮,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又有助于學生留心周圍事物意識的形成,提高他們的觀察和思考能力,還可以把在課堂上習得的專項寫話能力進行實踐和鞏固,可謂一舉多得。對剛剛接觸日記的二年級學生而言,教師該如何設(shè)計、開發(fā)“日記”作業(yè),從而調(diào)動學生寫日記的興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寫日記”所帶來的正能量?
在進行了“日記兩則”的教學后,要求以每日一記的形式,用幾句話記下當天發(fā)生的覺得有趣的、新奇的、開心的或不開心的事兒。兩個星期之后,問題來了,日記本上的字跡越來越潦草,記錄的內(nèi)容越來越離譜,有些孩子甚至會連續(xù)幾天用上諸如“今天我很開心?!薄敖裉煳疫€是很開心。”等一句話來完成任務。種種現(xiàn)象表明:學生其實并不喜歡寫日記,甚至有不少人已經(jīng)開始害怕、討厭寫日記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于是,筆者通過談話、問卷的形式,就“寫日記,你最怕什么”向?qū)W生和部分家長作了了解,發(fā)現(xiàn)學生不喜歡寫日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不知道寫什么;羈絆于書寫能力;形式單一,體驗不到快樂。
筆者進行了“五步曲式”日記記錄模式的嘗試,把一則日記的練筆分割成幾個流程,讓學生分步完成,日日記,卻不用日日寫日記,每天都做一點,兩周完成一篇日記的練寫。
首先,讓學生了解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合作起來就像一部高級攝像機,每天都會拍到許多不同的影片,把你一天中經(jīng)歷的,你覺得最有意思的事兒拍攝下來,讓更多的人分享。第一周為“取鏡周”,要求學生每天以填表的形式記錄一天中最想與人分享的鏡頭。
?
第二周便是反饋練寫周。由于孩子在填表過程中只對每件事情作了簡潔記錄,至于事情具體是怎樣的,并沒展開。于是,筆者設(shè)計了一個“投票欄”,一周后讓學生拿著表格中記錄的精彩鏡頭去與小伙伴、父母或老師分享,并請他們選一選:在記錄的一周見聞中,你最感興趣的,最想具體了解的是哪一件?然后以劃“正”字的方式在最后一欄投票。有條件的學生還可借助父母的微信朋友圈,向更多“好友”征詢意見。
繼多方位的投票之后,“最具人氣”的一件事產(chǎn)生了。既然那么多人都想了解這件事,試著用上幾句話,把這件事介紹得更清楚些吧!于是,“不知道寫什么事情”的問題解決了。該怎樣把這件事情寫下來呢?由于這不是看圖寫話或?qū)m椖芰τ柧殻總€學生要寫的事情不一樣,我們很難做出統(tǒng)一的指導。筆者告訴學生:寫的時候,表格中所羅列的“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這些信息不能少,除了這些,還可以寫些什么?這還得去采訪最想了解這件事的人,并請他們簡單記錄(一般要求采訪三個左右)。
對老師、同伴或爸爸媽媽的采訪后,再讓學生來介紹這件事情時,他們就會有意識地以回答問題的形式,對原先所記錄的一句話的介紹進行補充說明,把一個句子的介紹,變成幾個句子或是一段話的介紹。
當學生完成一篇日記的練筆之后,為了給其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推出“日記超市”活動,讓每名學生拿著自己兩周來的“拍攝記錄”“采訪記錄”以及“句子增肥記錄”(注:為了方便老師操作和學生保存,這三份記錄表格一般打印在同一張紙上,一次性下發(fā)),在班級中進行流動式閱讀欣賞,讀到喜歡的日記時,可以在下面留名點贊。
在以兩星期為一個周期的“五步曲式”的日記記錄模式下,學生在不同的作業(yè)形態(tài)中,既感受到了“記日記”的樂趣,也熟悉了“寫日記”的相關(guān)技能,同時也促進了其觀察、交流等能力的發(fā)展:一是養(yǎng)成了善觀察、勤思考的習慣;二是掌握了“寫日記”的基本方法;三是學會了合作與交流;四是提高了“寫日記”的興趣。學生能在“五步曲式”日記記錄過程中有所樂、有所得,是因為在第二次的作業(yè)布置中注重了三點。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作業(yè)的布置也應如此。案例中,第一次布置日記任務時,筆者讓二年級學生天天寫,其實就是忽略了對學生學情的把握。因為能堅持天天寫日記,這是孩子寫作路上的后續(xù)目標,二年級的孩子,僅僅是學寫日記,讓剛剛學寫日記的他們天天寫,明顯是不切實際的。在第二次實踐中,筆者對寫日記的要求進行了降低,雖然還是天天記,但學生只需按表格要求,用幾個詞語,以填空的形式完成對一件事情的記錄,相比于每天寫要輕松簡單得多。而從日記練寫的次數(shù)、頻率而言,兩周完成一篇,對學生而言沒有太大壓力。雖然這有悖于日記“日日都記”的原則,但學寫階段,學的是方法,重的是興趣。
第一學段的孩子,往往比較感性,更喜歡在具體有趣的生活情境、游戲活動中開展學習、掌握本領(lǐng)。案例中,把日記的練筆穿插于見聞拍攝、互動采訪、句子增肥、日記超市等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中,將原本枯燥的學習任務的完成于類似的游戲情境中展開,學生更愿意接受。同時,在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作業(yè)任務的布置中,引入了諸如“投票選票”“朋友圈分享”“互動點贊”等新鮮元素,與生活接軌,與時代接軌,更能讓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學寫日記也如此,他們會覺得寫日記難,無非就是覺得“不知道寫什么”“該怎么寫清楚”。案例中,筆者把一則日記的練寫任務進行了分解,先通過“見聞記錄”“分享投票”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而在不斷用四要素記錄見聞的過程中,學生對寫日記最起碼要寫清什么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礎(chǔ)上,再讓他們通過“采訪”同伴、老師、父母的方式,記錄他們最想知道的內(nèi)容,其實是為后面的“怎么寫清楚”做了鋪墊。有了這些指向明確的活動之后,孩子在寫的過程中,就會用幾句話對所寫的事情進行有針對性地補充說明,變原先一句話的記錄為幾句話的介紹。
作業(yè)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發(fā)生學習的過程,它伴隨著學生每天的學習與成長,是其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適應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形勢,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的“輕負高質(zhì)”,在低段的作業(yè)的開發(fā)與設(shè)計中,我們更應融趣味性、實用性、創(chuàng)新性于一體,安排一些生動活潑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實踐練習中學到一些語文的本領(lǐng),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