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蘭(甘肅蘭州市榆中縣一悟小學)
青少年輕生的悲劇每年都在上演,說實話,作為一名教師,每次聽到學生輕生的悲劇,我都是痛心不已,并試圖努力探尋背后的真相。看過、聽過的多了,我突然發(fā)現,學生輕生悲劇背后的故事雖說緣由很多,但更多的是學生心理的問題,諸如過于自閉、期望過高、不善言談、交際能力欠缺、缺少溝通、不能正確認識與處理生活中的問題等是引發(fā)悲劇的主因。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情感寄托與希望,更是民族、國家的未來,怎樣才能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心智,健康的心理,養(yǎng)成與外界友好相處的能力,讓他們面對挫折、困難時不迷茫,任何時候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我覺得不論是作為教育者、教育管理者,還是家長,一定要真正樹立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思想,確保孩子的心靈任何時候、任何境遇下都能積極、陽光、向上。
教育即人的教育,更是愛的教育。培養(yǎng)孩子,塑造他們健康的心靈與心態(tài)比考試成績取得高分更重要。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著力培養(yǎng)孩子核心素養(yǎng)的今天,很多家長和教育者因為種種原因,仍然跳不出“唯成績論英雄”的狹隘思想與觀點。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過上父母所期望的理想生活,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實施所謂的“精英教育”“模式培養(yǎng)”“定向打造”,很少或根本不去換位思考,不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是以責任與愛的名義讓孩子自始至終負重前行。由于只注重成績,很少關注孩子的思想,也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及時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的思想發(fā)生變化,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相繼產生,日積月累,最終導致悲劇的發(fā)生。因此,不論是家長,還是教育者,在教育、培養(yǎng)孩子時,一定要根據社會發(fā)展需求,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審時度勢,合理制定培養(yǎng)計劃和目標,鼓勵孩子學會走自己的路,塑造他們健康的思想與心態(tài)。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更有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點撥,時時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確保他們不偏離航向。對于孩子來說,走自己喜歡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獲得尊重感,擁有自主權,任何時候,他們都會自我調控,即便負重前行,也會坦然面對。
擁有健康的心理,還要關注孩子的心態(tài)。心態(tài)決定一切,正確認識現實與理想,腳踏實地才會心靈釋然,輕裝前行。有人說,理想是海市蜃樓,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的確,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很多悲劇的發(fā)生正是因為孩子不能夠正確處理現實與理想的關系,一旦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擊,就承受不住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進而走上極端,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要避免這種意外或悲劇發(fā)生,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與世界好好相處的能力,提升他們自我調控,正確處理、應對困境的素養(yǎng),無論是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學校教育中,我們都要利用各種主題活動、特定事件,靈活、巧妙地讓孩子明白:生活并不都是一帆風順,有些事情并不會完全按照我們的意愿去發(fā)展,條條大路通羅馬,當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時,我們可以嘗試改變自己。要明確告訴并培養(yǎng)孩子具有應對困難、挫折時另辟蹊徑的勇氣和力量;要在任何時候、任何境遇里端正心態(tài)、冷靜思考、善于溝通、積極交流;既要學會腳踏實地輕裝前行,更要勞逸結合釋放心靈?!罢f出來,你會更陽光”,這不僅是我們幫助孩子減壓的溫馨提示,更是拉近我們與孩子之間情感的萬能“破冰鑰匙”。
是的,有道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家長和教育者,我們要做的不是“越俎代庖”“量身打造”,而是尊重個性,正確疏導。為什么我的眼里滿含淚水,是因為我對你愛得太深。的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社會、民族、國家的未來。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祖國的明天,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引導、培養(yǎng)每一個孩子與人為善,與世界和睦相處,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孩子的心靈永遠陽光,任何時候都擁有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