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九洲中學(519015) 盧文彬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可貴,教師通過捕捉學生作業(yè)里創(chuàng)新學習生成的問題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設計,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大膽猜想,提高學生深度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讓數(shù)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實,還能啟發(fā)教師對教材的深度鉆研,提高教師創(chuàng)新教育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下面就學生作業(yè)里提出的一個問題進行案例分析.
例 1 如圖1,∠B=∠C=90°,E是BC的中點,DE平分∠ADC.求證:AE是∠DAB的平分線.(題目來源于2013人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上52頁第7題)
圖1
做幾何證明題,通常有兩種方法:從條件入手或者從結論入手,即綜合法及分析法.綜合法是指在推理的過程中,從已知開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最后導致所要證明的結論成立,即從已知看可知,逐漸靠攏未知的一種證明方法,此法是我們證題的常用方法.分析法是指從要證的結論出發(fā),逐步尋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條件,直到推出一個正確的條件,如已知、定理、性質(zhì)等,即從未知看須知,逐漸靠攏已知,從而達到證明.
這道題目如果從條件入手可以發(fā)現(xiàn):已知DE平分∠ADC,且∠C=90°,由此可以初步確定,要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來做輔助線,這也和教材中對本題的提示相吻合,這是本題的解法一.
另外題目中有條件:∠B=∠C=90°,E是BC的中點,所以可以通過延長AE或延長DE,通過構造全等三角形來證明,這也是對應的解法二及解法三.
解法一(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做垂線)
證明如圖2,過點E作EF⊥AD,垂足是F.因為DE平分∠ADC,且∠C=∠EFD=90°,所以CE=EF,又因為E是BC的中點,所以EB=EF.在 Rt△AEF和 Rt△AEB中,因為AE=AE,EB=EF,所以△AEF~=△AEB(HL),所以∠BAE=∠FAE,即AE是∠DAB的平分線.
圖2
解法二(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圖3
證明如圖3,延長AE及DC,相交于點H.在△ABE和△HCE中,因為∠B=∠ECH,∠BEA=∠CEH,CE=BC,所以△ABE~=△HCE(ASA),所以AE=HE,∠BAE=∠H.因為AE=HE,DE平分∠ADH,所以△ADH是等腰三角形,所以∠DAE=∠H,又因為∠BAE=∠H,所以∠DAE=∠BAE,即AE是∠DAB的平分線.
解法三(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證明如圖4,延長DE及AB,相交于點G.在△GBE和△DCE中,因為∠GBE=∠C,∠BEG=∠DEC,CE=BC,所以△GBE~=△DCE(ASA),所以DE=GE,∠CDE=∠G,又因為DE平分∠ADH,所以∠ADE=∠G,所以△ADG是等腰三角形,又因為DE=GE,所以AE是∠DAB的平分線.
圖4
我們把此題的條件∠B=∠C=90°減弱為∠B+∠C=180°,再看看結論是否發(fā)生變化?
例2如圖5,∠B+∠C=180°,E是BC的中點,DE平分∠ADC.求證:AE是∠DAB的平分線.
圖5
分析例1中的第一種證法是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因為現(xiàn)在不再有∠B=∠C=90°這個條件,以此解法一不再成立,但解法二和解法三因為只涉及到全等,由此變化不大,以下有變動的部分用紅色標注.
解法二(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圖6
證明如圖6,延長AE及DC,相交于點H.因為∠B+∠DCB=180°,又因為∠ECH+∠DCB=180°,所以∠B=∠ECH.在△ABE和△HCE中,因為∠B=∠ECH,∠BEA=∠CEH,CE=BC,所以△ABE~=△HCE(ASA),所以AE=HE,∠BAE=∠H.因為AE=HE,DE平分∠ADH,所以△ADH是等腰三角形,所以∠DAE=∠H,又因為∠BAE=∠H,所以∠DAE=∠BAE,即AE是∠DAB的平分線.
解法三(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證明如圖7,延長DE及AB,相交于點G.因為∠C+∠CBA=180°,又因為∠CBA+∠CBG=180°,所以∠CBG=∠C.在△GBE和△DCE中,因為∠GBE=∠C,∠BEG=∠DEC,CE=BC,所以△GBE~=△DCE(ASA),所以DE=GE,∠CDE=∠G,又因為DE平分∠ADH,所以∠ADE=∠G,所以△ADG是等腰三角形,又因為DE=GE,所以AE是∠DAB的平分線.
反思減弱條件這種變形方式比較常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按照這種方法改編題目,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對提高學生的幾何水平幫助很大.此題變形后的解法二和解法三與原題的解法基本類似,區(qū)別主要來自一組角度相等的證明由例1直接告知變?yōu)槔?的間接證明,難度提升不大,但所蘊含的“類比”思想很重要,應掌握.另外,有學生可能使用截取線段,再證全等的方法用類似解法一來解答例2,大概解法如下:
解法一(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截取線段證全等)
證明如圖8,在AD上截取DF=DC,在△DEF和△DEC中,因為DF=DC,∠CDE=∠FDE,DE=DE,所以△DEF~=△DEC(SAS),所以CE=EF,又因為E是BC的中點,所以EB=EF.因為△DEF~=△DEC所以∠C=∠DFE,又因為∠DFE+∠AFE=180°且∠C+∠EBA=180°,所以∠EBA=∠EFA.在Rt△AEF和Rt△AEB中,因為AE=AE,EB=EF,∠EBA=∠EFA,所以△AEF~=△AEB(???),所以∠BAE=∠FAE,即AE是∠DAB的平分線.
分析這種截取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的方法很常見,尤其證明“一條線段的長等于另外兩條線段的長”的時候,經(jīng)常會用截取的辦法,這是初中生要掌握的重點方法之一,能想到這種做法的學生是很不錯的,應當給予鼓勵,但證明過程中的錯誤也很明顯,△AEF與△AEB全等的理由是SSA,不能判定全等.
反思雖然和例1相比,例2解法一證明全等的條件基本相同,但之所以例1可以證明△AEF與△AEB全等,是因為直角三角形HL這個判定,通過這種錯誤解法的展示,既加深了學生對SSA及HL這兩種判定的比較,也加深了SSA這種錯誤判定的認識.
其實在以上證明過程中,細心的讀者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例1的三個條件不止能推出AE是∠DAB的平分線這一個結論,所以把原問題的結論加強如下:
例3如圖9,∠B=∠C=90°,E是BC的中點,DE平分∠ADC.
圖9
求證:(1)AE是∠DAB的平分線;
(2)AD=AB+CD;
(3)AE⊥DE.
分析此題證明方法與原題類同,也對應了三種做法,此處只說明證法一,其他兩種證法略去.
解法一(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做垂線)
證明如圖10,過點E作EF⊥AD,垂足是F
圖10
(1)因為DE平分∠ADC,且∠C=∠EFD=90°,所以CE=EF,又因為E是BC的中點,所以EB=EF.在Rt△AEF和Rt△AEB中,因為AE=AE,EB=EF,所以△AEF~=△AEB(HL),所以AF=AB,∠BAE=∠FAE,即AE是∠DAB的平分線.
(2)在 Rt△DEF和 Rt△DEC中,因為DE=DE,CE=EF,所以△DEF~=△DEC(HL),所以DF=DC,又因為AF=AB,所以AD=AB+CD.
(3)因為△AEF~=△AEB,所以∠AEB=∠AEF.因為△DEF~=△EDC,所以∠DEF=∠DEC,又因為∠AEB+∠AEF+∠DEF+∠DEC=180°,所以∠AEF+∠DEF=90°,即AE⊥DE.
反思很多幾何題都可以通過增強結論的方法來深入探究,這是我們平時幾何教學中的重要補充,應該予以重視.本變形題有例1和例2作鋪墊,想必第(2)(3)問的證明并不難,建議在教學中把例3的條件減弱為∠B+∠C=180°再讓學生們嘗試.
把例2中點條件和結論編號,并羅列如下:
圖8
1.∠B+∠C=180°;
2.E是BC的中點;
3.DE平分∠ADC;
4.AE平分∠DAB;
5.AD=AB+CD;
6.AE⊥DE.
思考是不是任意選擇三個作為條件,另外三個作為結論,均構成真命題?
分析答案是肯定的.從六個里選擇三個共有20種情況,實際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分組探究,在探究中,鼓勵學生參考已取得的證法及證明思路(目前有三類方法: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做垂線;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截取線段證全等),盡量自主研究,建議每組研究1-2種情況,最后讓學生代表上臺展示即可.這里羅列這20種情況,并給予簡單證明:(標紅的是使用了新的證法)
圖11
圖12
123已證.
124因為3與4有對稱性,故證法同123.
125如圖11,先證△DCE~=△GBE,再通過等腰△ADG三線合一的性質(zhì)來證明(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126如圖11,先證△DCE~=△GBE,再用AE是DG垂直平分線的性質(zhì)來證明(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134如圖11,先說明△ADG是等腰三角形,再利用△ADG三線合一的性質(zhì)來證明(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135如圖11,先說明△ADG是等腰三角形,再證△DCE~=△GBE(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136如圖11,先說明△ADG是等腰三角形,再利用△ADG三線合一的性質(zhì)來證明(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145類似于135(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146類似于136(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156如圖11,先證△DCE~=△GBE,再用AE是DG垂直平分線的性質(zhì)來證明(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
234如圖11,構造EG=ED,先證△DCE~=△BGE,再證ABG共線(利用中線的性質(zhì),延長構造全等,再證共線).
235如圖12,截取DF=DC,先證△DCE~=△GFE,再證△ABE~=△AFE(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截取線段證全等).
236如圖11,構造EG=ED,先證△DCE~=△BGE,再證ABG共線(利用中線的性質(zhì),延長構造全等,再證共線).
245類似于235.
256如圖11,截取AG=AD,先證△AEG~=△AED,先證△DCE~=△GBE(利用中線的性質(zhì),延長構造全等,再證共線).
345如圖12,截取DF=DC,先證△DCE~=△GFE,再證△ABE~=△AFE(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截取線段證全等).
346如圖12,構造∠DEF=∠DEC,先證△DCE~=△DFE,再證△ABE~=△AFE(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這個性質(zhì),構造全等).
356類似于456.
456如圖11,截取AG=AD,先證△AEG~=△AED,先證△DCE~=△GBE.
以上證明中涉及到“構造全等,然后證明共線”這種新的方法,下面以256為例,闡述這種方法.
例4如圖13,E是BC的中點,AD=AB+CD,AE⊥DE.
求證:(1)∠B+∠C=180°;
(2)DE平分∠ADC;
(3)AE平分∠DAB.
解法一(利用中線的性質(zhì),延長構造全等,再證共線)
證明如圖13,延長DE到G,使DE=EG,連BG,AG.
(1)在△DEC和△GEB中,因為DE=EG,CE=BE,∠BEG=∠CED,所以△AEF~=△AEB(SAS),所以DE=EG,又因為AE=AE,∠AEG=∠AED=90°,所以△AEG~=△AED(SAS),所以AG=AD,又因為AD=AB+CD,所以AG=AB+CD,又因為BG=CD,所以AG=AB+BG,即A、B、G共線.
下略.
圖13
反思通過對拓廣探索部分20個命題的研究,此題已經(jīng)研究得很透徹了,其中涉及的解法大概有四類: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做垂線;利用平行線的性質(zhì)延長線段;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截取線段證全等;中線延長構造全等類.涉及的知識點有:平行線的性質(zh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zhì)、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和判定、垂直平分線的性質(zhì)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和判定等,幾乎涵蓋了七八年級學過的所有幾何知識.通過這一道題目及其變式的研究,復習了初中階段學習的所有幾何知識,證明過程中應用了各種常見的證明方法,這說明本次探究及變形是有意義的.
總之,在數(shù)學教學中,通過減弱條件、增強結論、條件結論互換等方式改編題目,得到變式,通過充分研究變式,能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思維狀態(tài),進而探尋解題策略,培養(yǎng)學生形成解后反思的良好思維習慣,使解題規(guī)律化、系統(tǒng)化,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