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帥杰
文伯仁(1502—1575),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字德承,號五峰、五峰山人等,其叔父為吳門畫壇代表人物文徵明(1470—1559)。文伯仁出身書香門第,繼承吳門畫派衣缽,擅長繪畫,以文人山水畫見長。詹景鳳(1532—1602)《詹氏性理小辨》評介文伯仁繪畫:“山水得王黃鶴(王蒙)之趣為多,而法小米(米友仁)者次之。用筆秀麗而意致沖遠,工已深矣,道已通矣。然獨水墨為佳,一入淺絳便繚草不精瑩,致學二趙(趙伯駒、趙伯骕)重著色便入惡道。”〔1〕明代鑒藏家李日華(1565—1635)在其《味水軒日記》評價文伯仁山水畫:“筆法學營丘(李成)、摩詰(王維)?!薄?〕又曰:“文五峰小幅山水,皴法雖似黃鶴山樵(王蒙),而樹石布置,全學唐人。”〔3〕莫是龍(1537—1587)對文伯仁《秋山游覽圖》評價:“瀟灑精工,尤為得趣,一點一染皆從董源、巨然中來,而時出心匠,信非流俗可到?!薄?〕以上評介道出了文伯仁山水畫的師承關(guān)系與基本特征。這些評價成為后人觀照文伯仁繪畫真?zhèn)蔚闹匾罁?jù)。
中國美術(shù)館藏有鄧拓捐贈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紙本,水墨,淡設(shè)色,縱82厘米,橫41.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有文伯仁《泛太湖圖》軸,紙本,設(shè)色,縱60.5厘米,橫41.6厘米。對比發(fā)現(xiàn),這兩幅繪畫是一對準雙胞胎,除了兩圖中個別地方存在略微的差異外,其他地方基本相似,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其中一件是否為另一件的仿品。抱著這樣一種疑慮,筆者對兩圖進行細致的對比研究。
就尺寸大小而言,《太湖泛舟圖》軸與《泛太湖圖》軸橫非常接近,而縱則相差約21厘米,因此,可以判定要么中國美術(shù)館藏鄧拓捐贈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是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圖》軸的擴展版,要么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圖》軸是中國美術(shù)館藏鄧拓捐贈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的縮略圖。那么到底是哪種情況呢?需要借助其他元素來判定。先從兩圖下方開始比對。兩圖的下半部分極其相似,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兩圖中間的五根豎桿存在差異?!斗禾D》軸中間五根豎桿錯落有致,中間網(wǎng)線相應而生,分布自然,而《太湖泛舟圖》軸五根豎桿,均垂直向上,中間網(wǎng)線分布雜亂。再看上半部分,也有不少細微的差別:其一,就兩圖中物象而言,《泛太湖圖》軸與《太湖泛舟圖》軸相比,于小島、帆船之外,多了遠山;其二,小島、帆船的排列順序不一樣,小島的數(shù)量也不一樣;其三,題款內(nèi)容雖然一致,但題款的列數(shù)不一樣,《泛太湖圖》軸分三列,《太湖泛舟圖》軸分兩列。
以上是兩圖的整體區(qū)別,也是兩者構(gòu)圖的整體比較。然而,通過整體比較很難判斷孰是孰非,要想有新的發(fā)現(xiàn),必須從細節(jié)中尋求答案。
首先,兩圖中水紋的畫法有區(qū)別?!斗禾D》軸水紋畫法采用的是網(wǎng)狀,縱橫網(wǎng)線波瀾起伏,清晰可見。而《太湖泛舟圖》軸水紋畫法采取的是波浪并行線,波浪線之間很少交叉。那么到底哪種水文畫法符合文伯仁的繪畫特征呢?這就要從文伯仁其他繪畫作品中去尋找答案。上海博物館藏有文伯仁《金陵山水冊》,該圖冊作于隆慶六年(1572),共十八開,每開圖繪一景,依次為三山、草堂、雨花臺、牛首山、長干里、白鷺洲、青溪、燕子磯、莫愁湖、攝山(今棲霞山)、鳳凰臺、新亭、石頭城、太平堤、桃葉渡、白門、方山、新林浦,濃縮了金陵風光的精華所在。據(jù)清代《石渠寶笈續(xù)編》載,《金陵十八景》圖冊系由文伯仁繪制于“宣德箋本”上,乾隆不止一次留下御題,并為每開冊頁題寫《七絕》附鈐有“淳化軒”“淳化軒圖書珍秘寶”“乾隆御鑒之寶”等七枚賞藏印鑒,引首“煙云陳跡”也為乾隆皇帝親筆。此冊頁作于隆慶六年(1572),與中國美術(shù)館館藏鄧拓捐贈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圖》軸題款“隆慶己巳(1569)”時間比較接近。上海博物館藏文伯仁《金陵山水冊》之《白鷺洲》《燕子磯》《新林浦》畫中有水紋,采用的是網(wǎng)狀畫法。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文伯仁《五月江深圖》軸、《圓嶠書屋圖》軸,其中的江水采用的也是網(wǎng)狀水文畫法。此外,《潯陽送客圖》卷(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藏)、《四萬山水圖之萬頃晴波》軸(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水的畫法均采用網(wǎng)狀水紋法,就連被認定為文伯仁早期作品的《姑蘇十景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之《洞庭春色》網(wǎng)狀水紋畫法亦清晰可見。故可以判定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圖》軸符合文伯仁畫法的基本特征,而中國美術(shù)館館藏鄧拓捐贈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則不符合文伯仁畫法的基本特征。
其次,比較兩圖中的多筆與少筆。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與《泛太湖圖》軸相比,雖然大致物象比較接近,但具體的數(shù)量與細節(jié)還是存在不少差異,其中減省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自下而上比對發(fā)現(xiàn),《泛太湖圖》軸中河邊的柳樹是九棵,而《太湖泛舟圖》軸河邊的柳樹是八棵,柳枝也比較稀少。同樣,右下方的樹木《泛太湖圖》軸為七棵,《太湖泛舟圖》軸為五棵。此外,左下方的松樹枝葉、湖邊的葦稈、山間的柏樹均比較稀疏,左右下角還削減半個山坡?!斗禾D》軸中岸邊的豎桿之間網(wǎng)線交錯成“X”形,而《太湖泛舟圖》軸豎桿之間網(wǎng)線交接成“W”形。再看帆船,《泛太湖圖》軸為十六只,《太湖泛舟圖》軸為十四只。《泛太湖圖》軸的繩索清晰可見,而《太湖泛舟圖》軸繩索模糊不清。帆船的排列組合,《泛太湖圖》軸遠近呼應,錯落有致,對立統(tǒng)一,要比《太湖泛舟圖》更具有美感。最要命的是朦朧的遠山,《太湖泛舟圖》竟然少畫了遠山,而這個遠山正是文伯仁繪畫三遠法之平遠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比較發(fā)現(xiàn),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天池石壁圖》軸、《西洞庭山圖》軸、《山水》軸、《青溪放棹》扇面、《新水晴巒圖》軸、《圓嶠書屋圖》軸、《攝山白鹿泉菴圖》卷、《姑蘇十景冊》之《鄧尉觀梅》《石湖秋泛》均有隱隱約約的遠山。上海博物館藏文伯仁《秋山游覽圖》卷、《金陵山水冊》之《新林浦》《白門》《桃葉渡》《新亭》《鳳凰臺》《攝山》《燕子磯》《青溪》《白鷺洲》《長干里》《雨花臺》《牛首山》《草堂》均畫有朦朧的遠山。因此,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圖》軸更接近文伯仁的繪畫特征。
[明]文伯仁 太湖泛舟圖軸 82cm×41.5cm 紙本設(shè)色 1569年 中國美術(shù)館藏
再者,比較兩圖的落款與鈐印。就題款文字內(nèi)容而言,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與《泛太湖圖》軸是一致的,不同之處是,《太湖泛舟圖》軸題款成兩列,《泛太湖圖》軸落款成三列。就字體書風而言,《泛太湖圖》軸落款自然生動、行氣貫通,而《太湖泛舟圖》軸題款拘謹生澀、氣韻不暢。鈐印也有所區(qū)別,《太湖泛舟圖》鈐“五峰”白文正方印,《泛太湖圖》軸鈐朱文“五峰山人”白文正方印。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攝山白鹿泉菴圖》卷、《松岡竹塢圖》軸、《新水晴巒圖》軸、《圓嶠書屋圖》軸、《姑蘇十景冊》之《虎山夜月》《滄浪清夏》《婿江競渡》《石湖秋泛》《靈巖雪霽》、《青溪放棹》扇面等亦蓋有“五峰”朱文方形印,經(jīng)過比對,為同一方印章。上海博物館藏文伯仁《具區(qū)林屋圖》軸、《秋山游覽圖》卷及《金陵山水冊》之《青溪》《莫愁湖》《新林浦》,廣州美術(shù)館藏《溪仙館圖》軸,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軸、《春溪捕魚圖》軸、《云巖佳勝圖》卷均蓋有“五峰”朱文方形印,經(jīng)過比對,為同一方印章,且與臺北故宮所藏繪畫印章一致。再看中國美術(shù)館藏鄧拓捐贈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五峰”朱文方形印,則與以上所用印有所區(qū)別,雖然形狀大致相同,“五峰”二字的排列與文伯仁常用印接近,但仔細對照,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具體如下:其一,整體風格不同,文伯仁常用印“五峰”風格溫和,而《太湖泛舟圖》軸“五峰”朱文方形印風格峻峭。其二,文伯仁常用印“五峰”之“五”字上橫之印邊虛化,往往成殘缺狀,而《太湖泛舟圖》軸“五峰”之“五”字上橫之印邊清晰可見,無虛化特征;文伯仁常用印“五峰”之“五”字下橫離印邊較遠,而《太湖泛舟圖》軸“五峰”之“五”字下橫離印邊較近。其三,文伯仁常用印“五峰”之“峰”字中“豐”的三橫傾斜度較小,而《太湖泛舟圖》軸“五峰”之“峰”字中“豐”字三橫傾斜度較大。鑒于在文伯仁傳世作品中未發(fā)現(xiàn)如同中國美術(shù)館藏鄧拓捐贈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五峰”之印,故判定《太湖泛舟圖》軸“五峰”之印為根據(jù)文伯仁常用印“五峰”造假之偽作。再來看《泛太湖圖》軸印章。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五月江深圖》軸、《吳山春霽》軸、《圓嶠書屋圖》軸、《山水》軸有“五峰山人”白文方形印。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云巖佳勝圖》卷有“五峰山人”白文方形印。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文伯仁《秋林(叢)疊翠》軸有“五峰山人”白文方形印。經(jīng)過與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圖》軸“五峰山人”白文方形印相比對,雖然形制差不多,但似乎每一方印章均不太一樣,故無法判定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圖》軸印章為偽作。
此外,比較兩圖的用筆與色調(diào)。《泛太湖圖》軸用筆干凈利索,濃淡干濕,虛實相生,變化多端;而《太湖泛舟圖》用筆遲鈍生疏,枯燥而乏韻致,虛實不分,缺乏變化?!斗禾D》色調(diào)比較淡雅,而這一色調(diào)恰恰是文伯仁常用的色調(diào);《太湖泛舟圖》色調(diào)發(fā)灰,甚至有點發(fā)黑,這不符合文伯仁的整體繪畫特征。
鑒于以上比較,我們認為中國美術(shù)館館藏鄧拓捐贈文伯仁《太湖泛舟圖》軸很可能是根據(jù)故宮博物院藏文伯仁《泛太湖圖》而作偽的仿作,作偽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某種不足,故在作偽時采取了減筆的方法,不僅減少了樹木枝葉、豎桿網(wǎng)線、帆船拉線的部分內(nèi)容,而且減掉了朦朧的遠山。又因為作偽者對文伯仁的網(wǎng)狀水紋畫法不甚了解,用波浪并行代替網(wǎng)狀水紋,從而露出了馬腳。作偽者最明顯的不足是題款和鈐印,書法的稚嫩自不用講,作偽者偷梁換柱的作偽印章恰恰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作偽印章與文伯仁常年印章的細微差別再次為此畫的真?zhèn)舞b別增添了新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