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 王燮 劉銳 馬加慶 錢忠義
【摘要】以“家兔失血性休克”實驗為例,在我校卓越醫(yī)師班實驗教學中進行綜合性設計實驗的實踐與探索,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教學而言是教學改革的新事物,就學生而言是機會、是挑戰(zhàn),旨在為今后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綜合性設計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實驗教學
【課題項目】本課題是昆明醫(yī)科大學教研教改項目,項目號:2016-JY-Y-2。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45-01
綜合性設計實驗是以臨床疾病為實驗的主軸,從正常到異常,從表像到本質,從病因到病變,從病變到臨床表現多層次、多角度對疾病進行闡釋,以求達到對醫(yī)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為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隨醫(yī)學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根據所學基礎醫(yī)學知識和實驗技能,自主設計課題,獨立完成的綜合性設計實驗日漸受到各大醫(yī)學高等院校的青睞,我校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實驗課程也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校2015級、2016級卓越醫(yī)師班(創(chuàng)新班)學生共計99人。
綜合性設計實驗的對象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及較強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班集合了優(yōu)秀的學生,這些學生“學而有余”,率先在創(chuàng)新班實施綜合性設計實驗能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并積累經驗。
1.2 研究方法 實驗教師提前兩周給出實驗目的,講解相關要求;學生分組查閱文獻,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指導學生預實驗,組織討論、確定實施實驗方案;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完成實驗報告并撰寫對綜合性設計實驗認識的小論文。
2.實驗設計內容與結果
2.1 綜合性設計實驗內容——家兔失血性休克
2.1.1 實驗目的和原理 大量失血短時間內超過總血量的25%-30%,即可引起有效循環(huán)血量銳減,導致心排出量和平均動脈壓(MAP)下降而發(fā)生休克。因此,補充血容量,提高有效循環(huán)血量,改善組織灌流是治療失血性休克的關鍵。本實驗通過建立失血性休克的動物模型,觀察休克狀態(tài)下實驗動物機能代謝及形態(tài)結構各項指標變化,探討不同治療方案對失血性休克的作用及機制,為臨床休克病人的診治提供一定思路和實踐資料。
2.1.2 實驗步驟 取雄性家兔隨機分為對照組、輸血組、輸液組、輸血+輸液組、輸血+血管活性藥物組、輸液+血管活性藥物組。觀察并記錄家兔的各項生理指標,包括呼吸、心率、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粘膜顏色、尿量等。頸總動脈放血,維持動脈血壓在40~50 mmHg 之間觀察30 分鐘,記錄各項指標的變化。在休克模型成功建立后搶救觀察30~40分鐘,記錄各項指標的變化,留血、尿標本,進行血、尿生化指標測定及血氣分析。實驗結束開腹觀察心、肝、肺、腎各內臟器官,常規(guī)取材制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病理變化。
2.2實驗結果
2.2.1家兔大量失血超過機體總血量的25%后,可造成失血性休克。休克是一種嚴重的病理過程,對機體心血管、呼吸、泌尿等多個系統(tǒng)有嚴重影響,為防治失血性休克的發(fā)生,使用輸液+活血管藥物可達到緩解失血性休克的目的,見表1。
2.2.2光鏡下見:肺淤血、肺水腫、肺出血、肺泡透明膜形成、肺DIC形成等;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和脫落,腎間質水腫。
3.綜合性設計實驗的效果評價和體會
3.1 通過綜合性設計實驗將傳統(tǒng)教學的分段式學習整合成一條相對完整的知識鏈,由學生自主查找資料設計實驗方案,自主解決實驗中涉及到的問題(如實驗器材、藥品、實驗具體操作步驟等),自主承擔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比常規(guī)實驗教學方式,綜合性設計實驗教學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2 通過綜合性設計實驗使學生由被動上課轉為了主動學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為學生提供發(fā)揮、施展才華的舞臺,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及戰(zhàn)勝挑戰(zhàn)后的成就感,為今后臨床工作及科學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3.3 通過綜合性設計實驗也對教師的實驗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精湛的實驗技能,而且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探索和幫助學生完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實驗操作,以順利完成實驗教學。
綜合性設計實驗的開設,改變了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方法,推廣研究型學習和個性化培養(yǎng);改變了高校教育培養(yǎng)中實踐教學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形成一種新穎的、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Leifer Z.The use of virtual microscopy and a wiki in pathology education:Tracking student use,involvement,and response[J].Pathol Inform,2016(6)30-32.
[2]邱燕燕,范嘉盈,張嵐等. 醫(yī)學形態(tài)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 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8(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