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璟
內(nèi)容摘要: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苯虒W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關(guān)鍵詞:朗讀 情感基調(diào) 案例
一.引導(dǎo)學生把握朗讀基調(diào)。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特殊的情感基調(diào),教師在朗讀指導(dǎo)時要從某個細節(jié)切入,引導(dǎo)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diào)。請看我施教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二冊的一首兒歌《小魚的夢》教學片段——
師:誰想把自己的朗讀展示給大家聽一聽?
生:讀課文。
師:你聲音響亮。讀得正確、流利。不過,大家想想看,這首兒歌用怎樣的音量和速度朗讀會更好?
生:應(yīng)該輕一點。因為小魚在睡覺,聲音太大了,會把小魚吵醒的。
生:我覺得還應(yīng)該讀得慢一點,讓小魚多做幾個甜甜的夢。還有,因為這里的景色太美了,我還想在慢讀中多看一會兒這里的美景。
師:說得多好啊!同學們,就按這兩位同學說的,將課文再輕輕地、緩緩地練讀兩遍吧!
生:輕輕地緩緩地自由練讀。
——學生雖然讀正確、讀流利了,但還沒有準確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于是,教師提出了“用怎樣的音量和速度朗讀會更好”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朗讀指導(dǎo)中的一個細節(jié)藝術(shù)——朗讀的音量和速度!教師的這種細節(jié)性提示,有效地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達成共識——輕輕地、緩緩地朗讀。而“輕輕地、緩緩地朗讀”正是課文的整體基調(diào)。這個教學片段有效落實了《語文課程標準》中“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diào)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yīng)該注意考察隊內(nèi)容的理解和文本的把握”的要求。
二.引導(dǎo)學生提升朗讀層次。讀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讀,這是朗讀的三個不同層次。教學時,要讓朗讀流程的各個層面有明確的指向。如何達到“有感情地朗讀”的要求?請看《小魚的夢》的又一個教學片段——
師:課件出示課文第一句(小魚玩了一天水,池塘媽媽懷里睡)。晚上,小魚睡在媽媽的懷里有怎樣的感覺?
生1:很溫暖、很幸福。
師:好??!把你的這種感覺也讀給大家聽聽!
生:讀。
師:你讀得輕柔舒緩,你的表情很祥和,這就說明你在心中有了很溫暖的感覺。
師:(課件出示句子:天上星星落下來,為它蓋床珍珠被)?!罢渲楸弧鄙系摹罢渲椤敝甘裁矗?/p>
生:指的是落在池塘里的星星的影子。
師:想想看:“星星”與“珍珠”,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生1:星星能發(fā)光,珍珠也能發(fā)光。
生2:星星是圓的,珍珠也是圓的。
師:是啊!正因為星星能發(fā)光,珍珠也能發(fā)光。星星是圓的,珍珠也是圓的。所以,“星星被”也可以說成是“珍珠被”。正在這時候,風兒和浪花也來了,(課件出示第三句:風兒唱起催眠曲,波浪又把搖籃推。)“催眠曲”是一種怎樣的樂曲?
生:“催眠曲”就是讓人睡覺的樂曲。
師:知道“搖籃”是干什么的嗎?
生:“搖籃”是小孩子睡覺用的床。
師:哦,“搖籃”就是小孩子睡覺用的床。那波浪又是怎樣推動這個搖籃的呢?
生:波浪輕輕地推動著搖籃(生邊說邊做輕輕推動搖籃的動作)。
師:多幸福的小魚呀!他睡著了,做夢了(課件出示第四句:小魚做了個甜甜的夢,擺擺尾巴咂咂嘴。)小魚做了個“甜甜的夢”它夢見什么了?
生1:小魚夢見它正在過生日,家里來了好多客人,大家都在搶著吃它的生日蛋糕呢。
生2:小魚夢見它長出了一對翅膀,正在天上自由地飛呢。它的周圍飄滿了白云,它張開雙臂,抱住了一朵像小兔子的云朵。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緊緊扣住幾個關(guān)鍵詞:“睡在媽媽的懷里”、“珍珠被”、“搖籃”、“甜甜的夢”,在引導(dǎo)學生理解詞語的過程中,感悟朗讀的技巧——輕輕地、緩緩地、甜甜地朗讀。“甜甜地朗讀”是前面的“輕輕地、緩緩地”朗讀的發(fā)展?!疤鹛鸬乩首x”不僅提升了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層次,還有效地提升學生對課文賦予的感情。從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體會到,朗讀指導(dǎo)中的細節(jié)藝術(shù),就是在比較難懂的地方,或者在全文中特別重要的地方,或者寫得特別精妙的地方“點”一下。這種地方,老師不點一下,學生就可能不懂,或者忽略過去了,只要一點,學生立即就會領(lǐng)悟過來。張志公先生說:“教師輕輕一點,卻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想象,他的思維活動起來了,用現(xiàn)在的教學詞匯來說,就是教師起了主導(dǎo)作用,引導(dǎo)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學生的積極性也就調(diào)動起來了。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語言感悟的小學朗讀教學研究》(BY[2018]G04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教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