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內容摘要:文章以人類學為理論基礎,從“個體生命”存在的角度,重點分析《阿Q正傳》中阿Q在物質、經濟、精神等全方位的生存困境,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是一個人,尤其是像阿Q這樣的底層小人物在遭遇現實挫折、個人生存困境卻又無力改變現實而產生的一種自我解脫、轉移痛苦的精神轉移方法。
關鍵詞:阿Q 精神勝利法 個體生存 自我拯救
毫無疑問,魯迅筆下所塑造的阿Q形象已是一個文化符號,這樣一個文化符號給后人留下了廣闊的探討空間。阿Q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勝利法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那么阿Q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精神勝利法呢?筆者以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是一個人,尤其是像阿Q這樣底層小人物在遭遇現實挫折、個人生存困境卻又無力改變現實而產生的一種自我解脫、轉移痛苦的精神轉移方法。
一.個體的生存困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魯迅在《阿Q正傳》中所塑造的阿Q可謂連基本的需求都無法滿足。首先,他沒有姓氏權。魯迅在序言里介紹他有一回姓趙,未莊的趙太爺也姓趙,當趙太爺的兒子進秀才時,阿Q卻被打了一巴掌,還被罵道:“你那里配姓趙!”于是乎,阿Q沒了姓氏,也沒有名字,只能用英文字母Q作為代稱。其次,他沒有固定職業(yè),只能給人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盵1]他甚至連農民都不如,農民還是自己的田地,可以自給自足,正常情況下,至少不會餓死??墒撬皇且粋€沒有固定職業(yè)的短工,人們忙碌的時候才想起他,喚他來幫工,阿Q便有了收入,便能吃飯喝酒,生存下去。在“吳媽”事件后,阿Q的名聲更臭了,本來就處于邊緣地位的阿Q更沒了生存空間,再沒人找他做工了。在未莊,阿Q連基本的溫飽無法得到滿足,走投無路,只能背井離鄉(xiāng),進城去了,才有了后面的悲劇。
阿Q不僅物質貧苦,在精神上更是被邊緣化,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對于阿Q來說統(tǒng)統(tǒng)是奢求。首先,對于未莊的人來說,他是一個可有可無,毫無存在感的人?!拔辞f的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從來沒有留心他的‘行狀”似乎未莊的人沒人在意他,人人都可以瞧不起他,人人都可以嘲笑他,即使他做工賣力,吃苦耐勞,也換不回人們絲毫的尊重。但即使這樣,阿Q也渴望得到尊重:“只是有一回,有一個老頭頌揚說:“阿Q真能做!”盡管都摸不清這句話到底是真心還是譏笑,但是在受到肯定和夸獎時,阿Q也是高興的。這樣的話滿足了他的尊重尋求。然而這也改變不了他在未莊的處境——可有可無,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果阿Q遭遇這樣的困境僅僅是因為他窮,那么和他一樣地位的,甚至連阿Q都瞧不上的王胡都不至于到被排擠到阿Q這種地步。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筆者認為問題恰恰出現在阿Q每次遭遇挫折時的精神自白,即所謂的精神勝利法。這使他和王胡、小D區(qū)別開來,人們嘲笑、打壓的正是阿Q身上的這種不認輸,還努力去適應現實的精神。
王富仁認為“精神勝利法”是一種被動適應方式,即“在無法改變自身實際社會地位的時候,以被動忍耐的方式適應被壓迫、被蹂躪的悲慘處境?!盵2]阿Q是如何被壓迫、被蹂躪呢?第一件便是姓氏問題,何以只有趙太爺能姓趙,阿Q不能姓趙呢?乞丐都有姓氏的權利。但是阿Q意識不到這種不平等,也缺乏自我意識和個性覺醒,但不代表他覺得這件事合理,他的反抗方式是自我安慰“兒子打老子”;第二件是在他和別人口角時他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以此來自我安慰;第三件是在閑人故意撩撥他時,他反抗,與人打架,但不幸的是,他打不過人家,于是只能自我安慰“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第四件是他和別人一樣去賭錢,明明贏了錢,卻遭人設計,不僅錢沒了,還挨了一頓痛打,這樣冤屈的事,發(fā)生在一般人身上,早該埋怨社會不公,人心不古了。雖說阿Q這回也感到失敗的苦痛了,但很快他自己打自己,打完后,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的一個自己,再一次平復了自己的心情;最嚴重的便是“吳媽事件”了,他向吳媽表白,對吳媽說“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按常理說,阿Q作為一個而立青年,向另一個女子表白,如果對方不答應,拒絕便好,可阿Q連基本的人的權利都沒有,在人們眼里,他沒有正常娶妻生子的權利,所以當受到這樣的“表白”時,吳媽的反應是感覺受到奇恥大辱,要死要活,趙家人更是將阿Q趕了出去,還不準阿Q索要工錢和布衫,要求阿Q帶著香燭和香去趙家賠禮道歉,最終阿Q人財兩失。
更嚴重的是,當未莊的人知道這件事后,都對阿Q避之不及。人們有活也不再不找阿Q了,于是阿Q面臨了生計問題,基本的生存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件事帶來的嚴重后果,阿Q是沒有預料到的,但是這件事的起因也足夠荒誕,何以趙太爺一把年紀還可以娶小,而阿Q正當齡,卻連表白的權利都沒有?種種逆境,將阿Q逼上了絕路,被迫背井離鄉(xiāng),最終被稀里糊涂地送上了刑場,連最后的生命權都被剝脫了。
二.困境中的“精神突圍”
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生命的價值和尊嚴,盡管阿Q的自我意識、個體意識還未覺醒,未莊的人也沒學會去尊重他人的價值和尊嚴。但阿Q的生存困境是真實存在的,他被集體排擠后,走投無路、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也是客觀事實,阿Q的生存環(huán)境不斷惡化。在這樣的生存困境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其產生的土壤和環(huán)境。所以,筆者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像阿Q這樣底層小人物在遭遇生存困境卻又無力改變現實而產生的一種自我解脫、轉移痛苦的精神轉移方法。
我們不得不承認,阿Q的處境是悲哀的。從始至終,阿Q作為一個“個體生命”,幾乎面臨一切的生存困境,作為一個個體生命,他也有自己的生命需求、生活的欲望,然而作為一個底層的小人物他卻處處碰壁,幾乎無路可走,即使遭遇了不公正待遇,他始終都沒有渠道,也沒有能力去反抗。甚至最簡單的拳頭暴力——打架,他誰都打不過。施加在他身上是“一級一級的駕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盵3]在這樣不能動彈的社會環(huán)境中,像阿Q這樣的小人物似乎無路可走。政治、經濟、生存等等權利全面崩塌,所以像阿Q這樣底層貧苦百姓,如果沒點自我安慰精神,該如何面對慘淡的人生呢?該如何繼續(xù)生活下去呢?所謂精神勝利法,不過是底層貧苦百姓轉移痛苦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而已。
上層人士,資產階級也許不需要精神勝利法,因為他們不會遭遇這樣的生存窘境,他們在面對現實苦難時不會這般無可奈何,沒有出口。像阿Q這樣的人,在遭遇苦難時,沒有外在出口時,只能向內了。恩格斯說“他們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尋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4]所以精神勝利法就是在這種畸形的生存環(huán)境中產生出來。周作人認為:“阿Q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呀”“阿Q卻是一個民族的類型。”[5]古往今來,像阿Q這樣的底層老百姓還不多嗎?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類似阿Q這樣的生存困境的人也不少,只是有人選擇逆來順受,有人選擇揭竿而起,而也有人既無力反抗,又不甘遭受不公平待遇,于是精神異化,產生了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阿Q們通過這種精神轉化,將失敗的、痛苦的的現實轉化為成功的、勝利的想象,這是一種心理轉化活動,從而保持了自我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平衡,使自己得以在現實生活中繼續(xù)生存下去,這也是一種“生存智慧”。
盡管很多學者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消極的,于現實無補的。如錢理群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人不敢正視自己的落后不幸狀態(tài)的精神的瞞與騙,因此不僅東方落后民族中會產生阿Q的精神勝利法,處在一定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中的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只要還有個人和集團處于落后地位,就會產生粉飾落后的精神勝利法的可能”[6]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存在種種弊端,前人多有論述,筆者在此不多做解釋。但這并不說明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沒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筆者對魯迅筆下的阿Q和現實生活中的“阿Q”其抱有同情和理解。
三.結語
作為一個個體生命,阿Q的處境是悲慘的,他首先是一個人,有著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但沒人把他當人看,更無人去尊重他的個體需求。他在現實環(huán)境中處處碰壁,想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換取基本的生產資料都不得,最后連自己的生命權都被莫名其妙地被剝奪。在這樣的慘境中,一個人要想生存下去,要么陷入無盡的悲哀,痛苦不已;要么像阿Q一樣精神異化,產生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因為,生活要繼續(xù),要想生存下去,至少要找到基本的生存下去的理由,所以筆者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是一個人,尤其是像阿Q這樣的底層小人物在遭遇現實挫折、個人生存困境卻又無力改變現實而產生的一種自我解脫、轉移痛苦的精神轉移方法。
注 釋
[1]魯迅.魯迅小說全集[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15年4月第2版.
[2]錢理群.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168.
[3]魯迅.燈下漫筆[A].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們文學出版社,1980:38.
[4]恩格斯.布魯諾·鮑威爾和早期基督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們出版社,1972:334.
[5]周作人.阿Q正傳[A].魯迅回憶錄[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8.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龍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