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平
某些事物現(xiàn)象,或者思想觀念,我們直接表達難以闡釋清楚,或者不便于直接表達,此時,類比手法便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運用類比,可以很好地暗示或突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傾向等。
吳伯簫的《燈籠》一文,就運用了非常精彩的類比手法。這些類比很好地突出了作者所要呈現(xiàn)的寫作目的——通過對童年時代的燈籠的懷想,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與熱愛,以及“愿做馬前卒,甘為燎原火”的決心。
1.雖不像撲燈蛾,愛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歡火,喜歡亮光,卻仿佛是天性。
作者用“撲燈蛾,愛光明而至焚身”類比“小孩子喜歡火,喜歡亮光,卻仿佛是天性”,并列舉了三個佐證小孩子喜歡火和光的例子:黑暗中的兒童見到亮光停止哭泣;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愛玩火玩燈;不聽大人的恐嚇,依舊在神龕中偷偷點燭。這里,作者寫的不僅是小孩子的天性,更是人的天性,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有“喜歡火”“追求光明”“為光明獻身”的天性。這也為文章結(jié)尾表達自己“愿做馬前卒,甘為燎原火”的決心做了鋪墊。
2.鄉(xiāng)俗還愿,唱戲、掛神袍而外,常在村頭高挑一掛紅燈。仿佛燈柱上還照例有些松柏枝葉做點綴。掛紅燈,自然同盛伏舍茶、臘八施粥一樣,有著行好的意思。
在村頭“高挑一掛紅燈”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作者直說“掛紅燈,有著行好的意思”,就太單調(diào)、干癟了,但有了“盛伏舍茶、臘八施粥”這個類比,“村頭高挑一掛紅燈”的好處就讓我們有了直觀的感受,知道這個好好到什么程度,是怎樣的一種好:在最熱的天,在你最口渴的時候,給你端茶送水;在最寒冷的天,在你最饑餓的時候,送給你熱騰騰的臘八粥,送給你最美好的祝福。這樣,“掛紅燈”的美好鄉(xiāng)俗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們更加理解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與熱愛。
3.想起來,族姊遠嫁,大送大迎,曾聽過徹夜的鼓吹,看滿街的燈火;轎前轎后雖不像《宋史·儀衛(wèi)志》載,準有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但輝煌景象已夠華貴了。
族姊遠嫁的“輝煌景象”究竟華貴到什么程度?除了直接描述外,作者還引用《宋史·儀衛(wèi)志》中記載的景象進行類比:打燈籠的人是“親事官”,代表官方,具有嚴肅性;人數(shù)是“八十人”,隊伍龐大,具有隆重性。雖然作者強調(diào)了“不像”,但這樣的類比,還是向我們暗示和強調(diào)了“族姊遠嫁”時的“輝煌”“華貴”非同小可。那么,作者為什么要渲染“族姊遠嫁”的華貴呢?聯(lián)系下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是為了寫“敗落”,寫“世事滄?!保瑢憽叭耸聼o?!?。作者由家事聯(lián)想到國事,心中的愛國情懷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延伸練習
在《陋室銘》中,劉禹錫要“自夸”,要表明自己的“非凡”,他不便直說,也沒有直說。但他在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巧妙地運用了兩處類比,便將自己“自命不凡”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對此,請你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