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杜子春》改編自中國唐代小說《杜子春傳》,刊登在日本童話雜志《紅鳥》(1920年7月號)上。因其故事離奇,寓意深刻,主張孝道,在日本曾被收入教科書,成為人人稱道的名篇。本文依照結構主義理論,嘗試解構(déconstruction)“仙人-人類”的二元對立(Binary Opposition),分析得出人物本質(zhì)心理屬性及仙人之間屬于非位(etic)差異關系。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 杜子春 結構主義 符號學
一.前言
仙人在古代中國一直是無所不能的象征,他們能飛天遁地,長生不老,而人類則有生老病死,能力有限?!跋扇?人類”在中國人的認知中屬于對立關系,分類標準基于“是否長生、是否具有非凡能力”等因素,我們將其視為二元對立。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杜子春》通過改編故事內(nèi)容,在仙人與人類之間的界限方面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微妙差別。據(jù)作者自己介紹,小說有三分之二以上屬于創(chuàng)作。圍繞著杜子春的仙人修行,仙人鐵冠子設置了以“孝”為核心的試煉,對人性中的本質(zhì)心理屬性進行考驗,試圖喚醒杜子春內(nèi)心深處的善念。在仙人角色的塑造中,作者進行了較大幅度改寫,以左慈為原型塑造獨眼老人形象,用詞粗獷,趾高氣昂。小說在無形中似乎打破了“仙人-人類”的二元對立,產(chǎn)生了一種奇妙的融合。
二.杜子春形象的漸進性
唐朝京城洛陽西門下,有個叫杜子春的年輕人心不在焉地仰望著天空。他本是富家弟子,現(xiàn)在因蕩盡家財,淪落成過一天算一天的落魄漢。窮到無法糊口的他思索著是否跳進河里一了百了時,仙人鐵冠子的出現(xiàn)給他帶來了曙光。這樣一個童話般的開頭,通過生死、窮富的對立,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因窮奢極欲后落魄無助、受人同情又遭人唾棄的人類形象。在這樣的時候登場的鐵冠子盡管救了杜子春,但在兩次三番使他成為富豪的過程中,秘密地下了一個考驗。這一點從鐵冠子對于杜子春的判斷“明事理的人”中就可以看出,他希望能從根源上救杜子春,而根源所在就是人性。從杜子春三次接受仙人恩賜的位置來看,是以影子的“頭-胸-腹”的順序,自上而下延伸,不難想象若是有第四次,就是“腳”。擁有主觀思考事物能力的頭、生命必不可少的心臟儲存地-胸、人的原始欲望-食欲的載體-腹、可以改變方向及行動(抽象意義上的做決策)的腳,由這四方面組成的人像,是“像個真正人一樣,過著正直的生活”的一個側面,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作是鐵冠子對杜子春的忍耐程度。如果杜子春因為貪婪接受了影子“腳”位置的錢,龐大的丑惡面孔形成一個完整的人像,不難想象他徹底辜負鐵冠子對他的期望,將使得鐵冠子放棄他。
直至杜子春接受成仙試煉之前,他的生活一直是“大富豪-身無分文-大富豪”的輪回。通過仙人之力成為媲美玄宗皇帝的大富豪,又因奢侈浪費導致身無分文。在其身無分文時,舊時的酒肉朋友對其冷眼相待,閉門不見??磻T了世事無情、體驗過以利益關系為紐帶建立的人際關系后,杜子春為了逃避這樣的輪回,選擇成為鐵冠子的弟子,修習不可思議的仙術。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杜子春想要修習仙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永遠成為世界第一的富豪。受利己主義蒙蔽雙眼的杜子春在接受了兩次仙人恩惠之后,妄想通過學習仙術,從而永遠受到世人的尊敬,繼續(xù)過那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的豪奢生活??梢哉f基于這種目的的杜子春,除了貪戀金錢,還有對世人敬愛的一絲留戀。對于這種留戀的執(zhí)著,無非是追求“眼耳鼻舌身意”。本質(zhì)上追求世人尊敬并不是壞事,只是杜子春的方法過于利己,令人不敢茍同。
在成仙試煉后期,墮入畜生道的母親為了兒子的幸福,勸囑杜子春堅定信念的話語,激發(fā)了杜子春內(nèi)心深處的善念,流淚喊了一聲娘??梢哉f這是杜子春內(nèi)心孝心的一種覺醒,也可以說是其良心的喚起。杜子春的形象存在一種漸進性,即從“自私自利、奢侈浪費、貪得無厭”過渡到“像個真正的人一樣、正直、孝順”。
三.非典型性仙人形象
鐵冠子是小說中唯一一位仙人,給杜子春定下無言戒,以虎、蛇等意象考驗定力和膽魄,又以父母在地獄受鞭打來考驗其孝心。最終在杜子春孝心大發(fā)考驗失敗時,說道:“如果你還保持沉默的話,我當時就會把你殺掉的。”客觀地說,這使杜子春陷入了“說與不說”的窘境。我國道教的仙人與“孝道”本身并不沖突,唐朝戴孚《廣異記》有這樣記載:“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篤,方平侍奉藥餌,不解帶者逾月。其后侍疾疲極,偶于父床邊坐睡,夢二鬼相語,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為入?一鬼曰:‘待食漿水粥,可隨粥而入。既約,方平驚覺,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于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蓋上,于釜中煮之百沸—視,乃滿瓶是肉。父因疾愈,議者以為純孝所致也?!蓖醴狡綐O其重孝,據(jù)《神仙傳·王方平》記載,王方平于豐都縣平頂山成仙。重孝之人成仙可以看出杜子春并不應該在“孝”這一關被淘汰。然而鐵冠子剝離仙和孝,設置了想要成仙就要拋棄孝道這么一個無理的規(guī)則,意圖讓杜子春放棄。同時設置拋棄孝道就要殞命的規(guī)則,成為了一個死循環(huán)。且不去談論成仙是否需要孝心,鐵冠子設置這么一個規(guī)則,其用意在于并不想將杜子春培養(yǎng)成仙人,而是為了喚醒其孝心。那么,為何要喚醒一個利己主義者的孝心呢?小說第六節(jié)鐵冠子曾說道:“你大概也已經(jīng)不想再當什么神仙了吧。至于大富翁,你也應該早就厭膩了。”杜子春也沒有反駁,爽朗地答道:“不管干什么,我都打算像個真正的人一樣,過著正直的生活?!笨梢钥闯?,鐵冠子料定杜子春能夠在這個以成仙為誘惑的試煉中,喚醒對父母的憐憫心和親情,在受到孝義的沖擊后覺醒人性,從而看輕個人利益。這樣的做法無形中模糊了“仙人-人類”之間的界限,甚至無言戒的試煉實質(zhì)是一種欺詐。這種欺詐的外在表象是仙人與孝的對立性。作者塑造的“鐵冠子”這一個仙人形象,雖然其欺詐目的是善意的,但與大家意識中德高望重的仙人形象有所偏差,具有非典型性特性。
四.“本質(zhì)心理屬性-仙人”的非位差異
從人物本質(zhì)心理屬性上來區(qū)分,小說中的人類形象及非典型性仙人形象有什么聯(lián)系?小說中的人類形象可分善惡,善可分孝、有毅力、有信念等,惡可分為不孝、自私自利、貪婪、奢侈、薄情等。仙人形象則表現(xiàn)為樂善好施,措辭粗魯,欺詐。
可以看出,小說中的人性有好有壞,善惡在人性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漸進性,杜子春的覺醒屬于從性惡之人向性善之人的一種飛躍。同時,仙人形象在小說中雖幫助了主人公脫離苦境,但仍表現(xiàn)出了丑惡的一面,原文中鐵冠子用語粗魯,游戲人間,在杜子春成仙試煉中通過“欺詐”實現(xiàn)目的。在“仙人-人類”這一組二元對立中,仙人通過指引人類,使得人類性格的飛躍,不應視作人類向仙人的蛻變。非典型性仙人形象的建立,模糊了“仙人-人類”之間的界限,善意的欺詐行為致使仙人形象在仙人本質(zhì)心理屬性方面有所坍塌,其外在表現(xiàn)為與理想仙人形象之間的差異。從符號學角度來看,仙人是仙人本質(zhì)屬性的外在符號,而其本質(zhì)心理屬性屬于仙人形象定位的可變項,即不影響到仙人形象構造的因素。在這樣符號體系中,需要保證其符號內(nèi)容的連續(xù)性,并確保其可能存在一般性?!跋扇恕钡姆杻?nèi)容表現(xiàn)為意思的連貫性,其編碼(code)包括“長生、具有非凡能力、德高望重”等特點。非典型性仙人形象的確立,在既成的符號體系中由典型性仙人形象派生而來,成為獨立的“指代物”,與仙人形象屬于“整體-部分”的關系,具有一般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非典型性仙人形象的建立屬于作者的誤用,這種誤用體現(xiàn)在突破常理的本質(zhì)心理屬性,但是仙人本身屬于不存在的概念,其概念意義的解釋存在包容性,這種形象的確定與典型仙人形象求同存異,在受到其壓制的同時,體現(xiàn)出重要的、獨特的效用。由此看出小說中人物本質(zhì)心理屬性非仙人形象的本質(zhì)決定因素,與仙人屬于非位(etic)差異。
參考文獻
1.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集[M].筑摩書房,1963-9
2.越智良二.芥川竜之介《杜子春》追考[J].愛媛大學教育學部紀要第2部人文·社會科學,1991-09
3.小林幸夫.芥川龍之介《杜子春》論[J].ソフィア:西洋文化ならびに東西文化交流の研究,1998
4.平野晶子.杜子春の選択“人間らしい、正直な暮し”とは何か[J].學苑2016·9
5.池上嘉彥.記號論への招待[M].巖波書店,1984-3
6.石原千秋.読者はどこにいるのか[M].河出書房新社.2009-10-30
(作者介紹:何逸超,寧波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