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
數學學習不僅需要動手,更需要動腦。在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驗活動中探索問題的起因,凸顯發(fā)現問題到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怎樣的數學實驗才能適合學生的成長?
一、數學實驗是學生喜歡數學的途徑
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持續(xù)。根據兒童心理特點,運用數學實驗,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驗,動手操作,使用具體形象的思維方法,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6、7的認識》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擺圖案實驗:學生發(fā)揮想象,利用6個圖形學具拼擺一幅作品,并拍照上傳自己的作品。教師把已上傳的學生的作品,讓學生互評;教師要求學生再增加1個學具拼擺一下,感受7是在6的基礎上增加了1個,感受數的大小及數序。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會有成就感,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數學實驗是學生探究數學的方式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是360°,因為它們四個角都是直角,很容易計算,而三角形每個角的度數不固定,這就給學生解決問題設置了障礙。此時,教師搭建一個“腳手架”——準備若干個相同的三角形,來幫助學生通過“數學實驗”獲得解題途徑。
教學四年級《求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請每個學生將課前準備好的若干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擺一擺,說一說是怎樣得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
一位學生發(fā)現,要知道普通的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可以把六個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經觀察發(fā)現A、B處分別都是平角,即180度(如圖1)。
另一位學生發(fā)現,要知道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可以將6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合拼在一起,C、D處分別都是180度,說明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如圖2)。把6個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合拼起來,E、F處分別都是180度,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度(如圖3)。
還有一位學生認為,每個同學帶來的基礎三角形各不一樣,都能拼成這樣,也就是說所有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
學生們自主閱讀教材,知道量角法和拼角法后,教師啟發(fā)學生利用多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不能解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問題,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小組討論,人人動手做數學實驗,整個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驗,他們感受到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知識完整的形成過程。
三、數學實驗讓學生體悟數學的形成
數學知識形成僅依靠看和聽是不夠的,還需要親自動手做數學實驗。傳統數學課堂教學壓縮了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學生被動地接受數學結論,既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更不可能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策略。
在人教版三年級《認識周長》一課中,教師做了如下實驗操作:1.小組四人的每個組員摸一摸樹葉的周長,感知到像這樣從一點開始沿著邊繞一圈再回到這兒,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2.描一描學具正方形周長,用彩筆和直尺畫一畫紙上的這個三角形的周長。3.教師提供了直尺、軟尺、繩子,請學生根據需要,選用好工具量出三個不同圖形的周長。4.學生邊操作,教師不斷巡視指導。
學習中,學生沒有直接寫出周長的定義,而是在參與摸一摸、描一描、畫一畫周長等活動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了周長的概念。
四、數學實驗讓學生享受數學的用處
數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學生們參與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數學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選擇在小學生身邊發(fā)生的或學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安排相應的數學實驗活動,幫助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人教版五年級《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教師舉例如下:
慶祝元旦,商場為促銷,搞了一個活動:在一個大紅箱子里放了一些乒乓球,乒乓球上面分別寫著1、2、3、4、5(分別代表一等級到五等獎),只要一次性購物達到100元及以上的顧客,就可以摸一次獎,摸到幾等獎就能得到相對應的物品。如果你是經理,會怎樣安排獎品?(教師提供一些圖片)學生認為,經理不能賠本,獎品從一等獎到五等獎,依次是價錢高的到價錢便宜的。(設置獎品:一等獎彩電、二等獎電飯煲、三等獎一壺油、四等獎一袋紅棗、五等獎一包紙巾)。
教師追問:怎么往盒子里放球讓顧客去摸呢?
數學實驗開始了,學生分組合作,有的扮演經理,在球上面寫著獎的等次,有的扮演顧客,體驗摸獎過程。通過活動,學生體悟到一等獎僅寫了1、2個,摸到的可能性最小,五等獎寫得最多,摸到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可能性的大小,跟哪個等次球的多少有關,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
責任校對 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