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盼盼
摘 要:《壇經(jīng)》是一部證迷、勘迷和破迷的經(jīng)典之作。它以精深透徹的佛法義理再現(xiàn)了惠能的修行事跡和智慧言行,這是研究禪宗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從詞義角度來看,“迷”有“迷蹤失路”和“誤入迷途”的批評觀念,繼承了先秦以來的漢字思維與古典特征;從哲學角度來看,“迷”有“當局者迷”和“聞道猶迷”的棒喝內(nèi)涵,結(jié)合了儒道文化的義理思考與糾偏意識;從文論角度來看,“迷”有“現(xiàn)世虛幻”和“人生夢覺”的警醒意蘊,塑造了經(jīng)典作品的情節(jié)因果與敘事主題。本文對《壇經(jīng)》之“迷”作觀念史考察,可彰顯出中國文化關(guān)鍵詞的古典生成與現(xiàn)代激活,時空定位與語用呈現(xiàn)。
關(guān)鍵詞:《壇經(jīng)》 迷 古典生成 文論闡釋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9)01-64-71
“迷”在《壇經(jīng)》中顯現(xiàn)頻率之高,指涉范圍之廣,思辨意識之強,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考與文論內(nèi)涵?!懊浴笔侵黧w的生存狀態(tài),是心靈的羈絆束縛,是現(xiàn)實的沉淪遮蔽?!懊浴睆囊话銤h字到哲學范疇,再到文學概念,乃是經(jīng)歷了一個完整的演變過程。本文根據(jù)中國文化關(guān)鍵詞的研究法,運用漢字批評的思維,會通《壇經(jīng)》之游“迷”、體“迷”、見“迷”的真知義理,闡釋“即自的超越”1的本體思想。
一、“迷”范疇之語義生成
在殷墟的甲骨卜辭中,尚未發(fā)現(xiàn)“迷”字,但在戰(zhàn)國時的金文、篆文中可找到“迷”之原始文本,保持著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按構(gòu)字規(guī)則,“迷”由“辶”和“米”組成,前者是動詞性的前行狀態(tài),后者是名詞性的迷失狀態(tài),表示人在通達之處容易迷失,辨別不清前行方向?!墩f文解字·辵部》:“迷,惑也。從辵,米聲?!?本義指迷路,即失去判斷能力,不能確定前進方向,從而引申出迷戀、迷魂、迷茫等義?!墩f文解字·言部》:“謎,隱語也。”3謎語古稱隱語,用于暗射、隱藏言語使人迷惑?!墩f文解字·目部》:“瞇,艸入目中也?!?眼睛混進異物,自然就模糊不清,喪失辨識能力。說明,“迷”“謎”“瞇”具有相同的義理基礎(chǔ),在理解此類概念時,不能只唯單字,須注重同源的關(guān)鍵詞的結(jié)構(gòu)、流變和轉(zhuǎn)換。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關(guān)鍵詞“迷”具有豐富的語義觀念,在不同文本中呈現(xiàn)出義項融合的演變過程。《尚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5《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6《韓非子·解老》:“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則為迷?!?此所謂“迷”即迷路,指眼睛被遮蔽,分辨不清,以至于失去了判斷能力。這是“迷”的基礎(chǔ)語義?!独献印さ诙哒隆罚骸安毁F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莊子·列御寇》:“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此所謂“迷”即迷離,指心靈被遮蔽,神志不寧,陷入了渾噩、含混的流轉(zhuǎn)。佛家之“迷”是思量生死的大觀念,《五燈會元·東土祖師》:“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此所謂“迷”即迷悟,指困惑而不知所措,忘卻本真的佛性修行,沉浸在不得自悟的生死世界。
“迷”之所以在《壇經(jīng)》文本中反復出現(xiàn),惠能是在闡釋佛性之“迷”,生死之“迷”,因果之“迷”,指引俗眾自修佛性,自悟菩提,自證心境,從而能夠走出“迷”之牢籠。從詞義角度來看,“迷”有“迷蹤失路”和“誤入迷途”的批評觀念。這也是義理與觀念相融合的古典回味,注重造字之時的本義,繼承了先秦以來的漢字思維與古典邏輯。首先,“迷蹤失路”指眼睛受到浮塵遮蔽而迷失道路,尋覓不到繼續(xù)前行的方向,此內(nèi)涵是“迷”的本義體現(xiàn);其次,“誤入迷途”指內(nèi)心受到外物迷惑而走上錯路,沉浸在業(yè)障流轉(zhuǎn)的世界,在“迷”的本義基礎(chǔ)上更深一層?!秹?jīng)》談到惠能在悟法前、悟法時、悟法后的種種事情,涵蓋了蕓蕓眾生的道路、佛性、修行迷障。在惠能的義理中,呈現(xiàn)出漢字批評的語義場,“迷”與智、悟、見相對,演繹出心迷、邪迷、迷妄、愚迷等語詞。
惠能釋“迷”,既言說出凡塵俗世糾纏的因緣迷障,也言說出禪法修行遇到的艱難險阻,帶有自證其心的寧靜,破除眾生對禪法的執(zhí)念。通過文本原句,探討“迷”之本義,提供字義緣起的依據(jù),梳理古典生成的線索。
汝等門人,終日供養(yǎng),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若迷,福門何可救汝?5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6
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是非,與道違背。7
從今已后,稱佛為師,更不歸依邪迷外道。愿自三寶,慈悲證明。8
世人心邪,愚迷造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惠觀照,自開佛知見。9
“迷”是佛法義理中常見的關(guān)鍵詞。通過“迷”之本義,惠能釋“迷”,也在釋人生、佛性、修行的機緣。第一則材料,“迷”指“自性之迷”,迷失了生死道路。人世生死,苦深如海,理當以追求頓悟、脫離生死為大事。只執(zhí)求世間福田,而不求出離生死,也就迷失了與生俱有的佛性,不得澄徹的智慧。第二則材料,“迷”指“心迷之人”,迷失了頓悟道路。按惠能的說法,佛性智慧,清澈心性,本是世間之人的天生特征。由于心迷一處,偏執(zhí)他者,陷入不悟境況,“不悟即迷,悟即是智”。第三則材料,“迷”指“愚迷之人”,迷失了修法道路?;菽軓娬{(diào)修行要心行統(tǒng)一,切勿偏執(zhí)一端,不可執(zhí)心忘行,亦不可忘心執(zhí)行。迷人口說,智者心行,此揭示修法目的,彰顯修法義理。第四則材料,“迷”指“邪迷之人”,迷失了修行路徑。通向智慧的道路,充滿邪迷之見。道路之爭,指禪法之爭?!靶耙娭四г谏?,正見之時佛在堂。”1凡以佛為師,遵循頓悟,心口合一,這是修行正見。第五則材料,“迷”指“愚迷之人”,迷失了般若菩提。惠能在此倡導的禪修之法,與修心、修性是一致的,故而心邪、心正自有不同的感知狀態(tài)。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2愚昧而執(zhí)迷不悟,偏離菩提之法,沒有獲得真正的知見。
《壇經(jīng)》對“迷”的表述,呈現(xiàn)出較完整的理論生命,經(jīng)由生死、頓悟、修法等迷障,建構(gòu)出破“迷”的言說體系。這是由“迷”之本義而引申出來的修行觀念,“迷蹤失路”是從道路迷失而不斷言說的,“誤入迷途”是從佛性迷失而不斷演繹的。惠能是在倡導一種自悟的修行法門,證得“迷”之因果,揭示“迷”之機緣,破除世人對禪法的迷執(zhí)。通向般若菩提的道路,不是理想的循序漸進或順風順水,故世間會有“迷”的存在?!懊浴敝c否,關(guān)涉到“佛性”之與否,也關(guān)涉到“菩提”之與否。在惠能看來,世間滿是“迷蹤失路”和“誤入迷途”之人,因緣際會皆是“迷”,尚未啟悟自身的佛性。他對“迷”的說解,對“法”的強調(diào),對“性”的啟示,匯聚了修行智慧、觀念和義理。道路是修行的指引,是前行的路標。倘若沒達到破迷程度,那就是尚未悟到般若菩提。道路迷失,就會迷蹤失路;那么佛性迷失,則會誤入迷途。人們內(nèi)心迷失,佛性遮蔽,達不到自悟自覺的境界,更何談出離生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