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萍
生活實例
小A是一名初三女生,近2周以來,她情緒低落,不想上學,還出現(xiàn)了傷害自己的行為(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臂)。父母帶她去上醫(yī)院后,醫(yī)生診斷她為“抑郁發(fā)作”,并為她開了相應的藥物,建議她休學。家長不明白女兒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問孩子本人也問不出來,希望我能和孩子談談。
經(jīng)過交談,我了解到以下事實。原來,從小學到中學,小A總受到班級中某些同學的欺負,每每想到自己被他們起綽號、嘲笑、捉弄、惡作劇、孤立的情形,她的心情都會跌落到谷底,痛苦、抑郁,覺得自己實在太無能、太失敗。去年,一位看似和自己交好的女生竟然用手機拍下了自己如廁的照片,并將此照片發(fā)到了班級QQ群中。雖然事后老師批評了這位同學,也讓她道了歉,但這件事讓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都抬不起頭。這學期,欺負她的人又不斷散布謠言,說她喜歡某某男生……一直被欺負的經(jīng)歷讓她越發(fā)自卑、膽小,不敢相信身邊的人,學習成績也不斷下降,經(jīng)常一個人哭泣,晚上時常做噩夢,不想上學,甚至想過自殺。
我問她:為什么不把這些事告訴家長和老師?她說,以前曾和父母說過,但他們當時的反應是不在意,反而責怪她招惹了別人,說她膽小、軟弱;總向老師告狀,老師也會“嫌煩”;如果老師批評了欺負自己的同學,事后還可能會遭到報復。漸漸地,她也不愿交流了,只能自己默默忍受,現(xiàn)在感覺自己快撐不住了……
心理咨詢師的話
近年來,隨著網(wǎng)絡上對相關事件的曝光,校園欺負行為已經(jīng)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國內(nèi)外的研究表明,欺負行為在中小學校里非常普遍。國內(nèi)一項對近萬名中小學生的調(diào)查顯示, 1/5的學生曾受到同伴的欺負。
校園欺負指的是學生長時間受到一個或多個學生的負面行為的影響。欺負的形式主要有:肢體欺負(如打、踢、推、撞以及搶奪、破壞物品等)、言語欺負(如罵人、取綽號、嘲諷等)、關系欺負(如背后說人壞話、散布謠言、貶損排斥等)。欺負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攻擊性行為,對少年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和心理健康都會產(chǎn)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像小A這樣經(jīng)常受欺負的孩子,會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學習成績下降、不愿上學、自尊心和自信心下降、情緒抑郁、焦慮、失眠、做噩夢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自殺。
許多被欺負的孩子對這類事件多數(shù)是保持沉默,如果家長未能及時察覺,并給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孩子會感覺更加孤立無援。
4個建議,讓欺負行為不再被忽視
家長需要了解一些預防校園欺負行為的策略,能夠辨識自己的孩子是否正在遭受欺負,并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和幫助。
1.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溝通
學會尊重和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注意孩子的情緒、飲食、睡眠狀況等。如有異常,應及時和孩子進行溝通。
2.保持冷靜,給予孩子正確指導
知曉孩子被欺負時,不要責備,不要急著表態(tài),耐心地聽孩子說完事情的經(jīng)過。向孩子表明自己會保護他的強烈意愿,同時幫助孩子釋放心里的委屈和壓力,讓他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鼓勵孩子學會表達,找合適的機會,用嚴肅、認真且合理的態(tài)度向欺負者表達自己的不滿。
3.和學校老師聯(lián)系溝通
由于欺負行為具有反復性的特點,不要指望向老師“告?zhèn)€狀”就能解決問題。家長要和學校老師積極溝通、相互合作,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
4.幫助孩子提高相關的能力
“被欺負”是生活中難以避免的,關鍵是要合理應對。家長要幫助孩子提高保護自己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個有心人,在日常溝通中結(jié)合不同的情境,向孩子示范如何有效解決沖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努力提高孩子的自信;鼓勵孩子與人交往,在班級中交一兩個朋友。另外,多帶孩子運動,培養(yǎng)健康的體魄,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樂觀外向的性格。
大眾醫(yī)學201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