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
【摘 要】張藝謀是我國第五代導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中,含有很多中國民俗元素,由此可見張藝謀導演對于民俗元素的熱愛。1994年,張藝謀改編自余華小說《活著》同名電影開始拍攝,在影片中,張藝謀借助皮影來表現(xiàn)福貴慘淡的一生。在《活著》這部電影中,用皮影來表現(xiàn)故事作為一個道具符號展現(xiàn)了我國民俗元素,本文淺論電影《活著》如何利用皮影展現(xiàn)平民化傾向中的民俗元素。
【關鍵詞】《活著》;民俗元素;皮影;張藝謀
中圖分類號:J90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096-02
中國文化是順著水而生成的。最早的中國文化發(fā)源于黃河流域,并隨著華夏族的發(fā)展,不斷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而發(fā)展壯大。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綜合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同時,也具有與時俱進的歷史發(fā)展特色。在3000多年的文化發(fā)展中,中國人代代傳承,使得中國文化呈現(xiàn)出具有中華民族特性的審美判斷與價值追求。
民俗指的是社會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它是一個國家、民族在漫長的共同生活中創(chuàng)造及共享和傳承的生活習慣等,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chǎn)。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中國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更鮮活,更具體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对娊?jīng)》《漢樂府》《水滸傳》等古代文學優(yōu)秀作品;清明、中秋、重陽等節(jié)俗元素;剪紙、刺繡、民族音樂等藝術元素等文化內(nèi)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千千萬萬普通民眾、文人雅士和詩人墨客記錄、創(chuàng)新和傳播下來。
一、民俗元素對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意義
民俗元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播民俗文化有利于傳播傳統(tǒng)文化,同時讓民俗元素滲透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1]。
一是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傳統(tǒng)文化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在華夏文明基礎之上,漸漸形成的文化和價值觀,民俗元素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民俗元素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小眾部分。
二是民俗元素能夠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中的情感屬性,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積淀,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元素更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要通過民俗元素來強化傳統(tǒng)文化。
三是民俗元素是平民化的傳統(tǒng)文化的產(chǎn)物,比較接地氣,適合大眾接受,老少皆宜,民俗元素可以增加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給人們視覺沖擊,作為道具符號,民俗元素更是在藝術表現(xiàn)中經(jīng)常使用。
二、張藝謀電影中的民俗元素
在張藝謀的電影中,特別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十面埋伏》《紅高粱》等,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張藝謀對于民俗元素的熱愛[2]。張藝謀喜歡借助民俗元素表達劇中人物的情感,與故事情節(jié)緊密結(jié)合,同時增強觀眾的視覺沖擊,這也是張藝謀電影的一個顯著標志。
電影《活著》是張藝謀在1994年導演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同名作品。張藝謀選擇余華的《活著》作為藍本改編成電影,自然是因為對這部小說的認可與喜愛。小說講述的故事非常富有歷史時代感。余華選取了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特殊的解放戰(zhàn)爭、“三反五反”“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為時代大背景來講述主人翁的人生。
福貴是皮影藝人。皮影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表演藝術形式,又稱“皮影戲”。據(jù)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戰(zhàn)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朝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捌び皯颉钡谋硌莸谰呤怯门FぁⅢH、馬、騾皮,經(jīng)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人物模擬圖片,經(jīng)過皮影藝人的操控和配音,來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皮影戲”是中國民俗文化中燦爛的文化元素。
皮影藝人這個職業(yè)身份讓徐福貴這個人物承載了重要的文化傳承使命。他的人生經(jīng)歷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發(fā)展的多舛命運。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完全延用了小說《活著》的人物與故事。濃墨重彩地講述了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在電影中,富少福貴因賭博墮落,輸光家產(chǎn)。痛改前非后,開始靠演皮影戲過起了安份守己的日子。他利用皮影戲不斷引導平凡人去感受歷史故事,回味個人生活。觀眾的情緒在他的表演中起起落落,直至高潮。他也從觀眾的情感變化中獲得了成就感和人生意義。但是,福貴的人生卻并不由他個人把握。他的生活在中國社會的變化與變革中,不由自主地發(fā)生了改變。他自己的雙手能制作、操控及表演皮影,掌握和改變皮影戲里的人物命運。但面對真實人生,福貴身不由已,只能向命運低頭。最后福貴和皮影的結(jié)局就是一道被時光吞噬[3]。
電影《活著》對于觀眾而言本身并不具備視覺沖擊,但是通過皮影這個道具,將民俗元素平民化,成功地增加了電影的視覺沖擊,加大了觀眾的感情沖擊,觀眾更容易受到感染。皮影在電影《活著》中的成功使用,是張藝謀發(fā)揮了匠心精神,是反復推敲后的選擇,符合影片的總體感情基調(diào)。
皮影戲給電影《活著》增加了更多的情感發(fā)泄,觀眾對福貴操縱皮影,命運操縱福貴的這種悲劇人生感同身受,無疑用皮影戲來表達福貴的人生是最好的表現(xiàn)手法。
三、張藝謀電影《活著》平民化傾向中的民俗元素
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張藝謀的《紅高梁》《滿城盡帶黃金甲》《大紅燈籠高高掛》《十面埋伏》等電影,無論從民族精神,還是從后現(xiàn)代語境來說,都觸動了我國觀眾的情感。1994年,張藝謀將《活著》拍成電影,并獲得了戛納電影節(jié)銀熊獎,福貴的扮演者葛優(yōu)更是成為第一位華人影帝,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廣泛關注。
電影《活著》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平民化傾向[4]。皮影是其中最平民化的元素代表,皮影深刻地展現(xiàn)了張藝謀的藝術風格。皮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民俗形式,對于大眾來說易于接受,用皮影戲來展現(xiàn)福貴的一生,一方面展現(xiàn)了民俗元素的特點,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更加鮮明和飽滿。
皮影讓這個沉重的故事看起來并不那么悲愴。在影片結(jié)尾,福貴雖然不再表演皮影戲,卻將苦根爸爸買的小雞放在裝有皮影的箱子里,其實表現(xiàn)了命運與希望并存的一種關系。這樣的場景非常易于觀眾理解:皮影象征被命運操縱的福貴的人生,小雞象征著未來的希望,我們在生活中雖然不能隨心所欲,但是仍然要心存希望地活著。
對于張藝謀導演而言,民俗元素是他電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將藝術平民化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張藝謀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導演,在他的電影中,觀眾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中國的民俗元素,他也樂于在電影中添加民俗元素。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借助皮影來表現(xiàn)福貴在人生不同階段的生活狀態(tài)。皮影作為一個道具符號,貫穿了電影的始終;皮影作為一種民俗元素,生動講述著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劉歡.歷史建構(gòu)的艱辛與熒屏解構(gòu)的虛弱——電影《活著》中皮影戲藝術的文化隱喻[J].小品文選刊(下),2016(9):198-199.
[2]沈丹姬.當代城市化進程中的皮影藝術嬗變初探——以京滬兩地皮影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2010.
[3]朱越.淺論“中國紅”元素的內(nèi)涵與對外文化傳播——以張藝謀電影“中國紅”元素為例[J].青春歲月,2013(16):414-414.
[4]張祖群.人生如同一場皮影戲——對《活著》小說和電影文本的雙重解讀[J].電影評介,201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