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鵬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017-01
很多剛過70 大關(guān)的巴馬老人認(rèn)為,老天爺賜給的“糧食”就要吃完,心情郁悶,一有點小毛 病 便 胡 思 亂想。這時,兒女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急著在這一關(guān)口為老人“補糧”,以消除老人心頭之憂。
在巴馬民間,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人過 70歲,就要經(jīng)常請算命先生看生辰八字,看其是否有“缺糧”跡象。如果“缺糧”就意味著生命即將終結(jié),兒孫們就要在其“糧絕”之前舉行一次“補糧”儀式,巴馬當(dāng)?shù)厮追Q“送生糧”,認(rèn)為這樣可以使老人延續(xù)壽命。這樣的儀式有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fā)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巴馬人在潛意識里是很懂心理學(xué)的,而且是心理暗示的高手。
“補糧”二字字面簡單,儀式則相當(dāng)復(fù)雜?!把a糧”需擇日而行,要根據(jù)老人的生辰八字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來確定。例如,若老人五行屬金,則選土日來補,因土生金,能使金旺。而此日有多少個良辰,在哪個良辰舉行儀式,都相當(dāng)考究。這些時辰的“宜” “忌”都可以在傳統(tǒng)的萬年歷上查得到。
一家人商量好后,就在擇好日子這天,請來師公。在堂屋祭桌上擺好三大碗白米當(dāng)香爐供著,分別插上諸神牌位及老人的奏章。祭桌的四只腳分別綁上四根青竹竿,每根竹竿再系上些谷穗和布條。另外,選好一匹自家紡織的黑土布,徐徐展開,作搭橋用。布的一頭先由祭桌開始,再沿著堂屋一直延伸進老人臥室的床邊。老人坐在床前,把土布的另一頭揣在懷里,雙手捧著一個紅布袋等著,用來收受禮財和“食糧”。
端坐床前的老人一身全新打扮,新衣、新鞋、新帽。此時,師公宣布準(zhǔn)備開始。兒孫們便按男左女右排成兩列,并向老人所在的方向跪拜。老人的房間里擺滿活禽、豬肉、大米、現(xiàn)金等各種禮物。儀式開始后,禮物一件一件從祭桌向床邊傳送,先按輩分高低送,再依年齡大小送。每送上一件禮物,師公都要大聲報上送禮者的姓名和祝詞,老人聽得喜在顏上,樂在心里。如師公報“大兒子送雞一只”,這只雞即從最小輩分起傳,一直傳遞到老人手上。送錢時也如此。老人笑納,絲毫不客氣。
所有禮品都獻上后,師公就選切些熟肉放到一個盛半碗飯的碗里,由老人的子女送到老人床前,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吃,老人吃得很開心。最后,師公把一條紅布圍系到老人腰際,并將那四根青竹竿放到老人床頭或蚊帳頂上,封燈、放鞭炮, “補糧”結(jié)束。最后,集體聚餐,齊齊慶賀,像過個小節(jié)。送給老人的大米要倒入備用的米缸,專供被“補糧”的老人一人尊享;豬肉之類不便久存,當(dāng)天就集體享用;活禽則做好記號,在家旁放養(yǎng),老人什么時候想吃,什么時候宰雞殺鴨;所送的錢,由老人收入囊中自由開支。
“補糧”有兩種,一種叫“補生糧”,另一種叫“補熟糧”,以上介紹的叫作“補生糧”。“補熟糧”是這樣的:當(dāng)家有老人生病時,鄰里熟人就會通知老人已經(jīng)外嫁的女兒或侄女、女婿、侄女婿等,限于某一天按時將煮熟的米飯和肉類用粽葉包好送到老人家里。當(dāng)來到老人房門時,要高聲大叫: “我送糧來了,您吃了一定會快快好起來?!崩先寺犃烁吲d地應(yīng)道: “好的,進來吧,我正等著吃呢?!边M入房間后,要把“熟糧”一口一口地喂老人,老人吃完之后,來人要說聲“好啦”以示“補熟糧”儀式結(jié)束。巴馬人認(rèn)為, “補糧”是老人的“定心丸”,能給老人一種心理暗示,通過這種儀式,讓老人覺得晚輩們都很孝敬自己, “續(xù)壽”就有保障。這一做法,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上的“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凡人對“望梅止渴”之類的暗示很受用,往往好夢變成真。
(摘自《噢,巴馬》商務(wù)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