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了,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jié)來臨了。這樣的季節(jié)品品春茶,讀讀散文,最合適不過??蚂`的散文以抒寫秀麗的江南山水、美好的故土風物見長,抒發(fā)深切的鄉(xiāng)思之情,無論寫景、抒情,還是記事、懷人,皆感情深摯,語言華麗優(yōu)美,結構精致,充滿靈氣。此文原題為《故園春》,寫于1934年,是柯靈的代表作。在他的筆下,故鄉(xiāng)的春天生機勃勃,雖然日子依舊艱難,但春天的來臨也讓這艱難的生活多了一絲溫暖。
故 鄉(xiāng)的三月,是田園詩中最美的段落。桃花笑靨迎人,在溪邊山腳,屋前籬落,濃淡得宜,疏密有致,盡你自在流連,盡情欣賞,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遠地跑到香煙繚繞的龍華寺畔,向賣花孩子手中購取,裝點風雅。冬眠的草木好夢初醒,抽芽,生葉,嫩綠新翠,嫵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婦式的豐容盛髻。
油菜花給遍野鋪滿黃金,紫云英染得滿地妍紅,軟風里吹送著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氣,燕子和黃鶯忘憂的歌聲。這大好的陽春景色,對大地的主人卻只有一個意義:“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對鄉(xiāng)下人不代表詩情畫意,卻孕育著夢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嚴冬過去了。忍饑挨凍總算又捱過一年。自春徂秋,辛苦經營的糧食——那汗水淘洗出來的粒粒珍珠,讓“收租老相公”開著大船下鄉(xiāng),升較斗量,滿載而去。咬緊牙齒,勒緊褲帶,度過了繳租的難關,結賬還債的年關,好容易春天姍姍地來了。?
謝謝天!現(xiàn)在總算難得讓人緩過一口氣,脫下破棉襖,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陽下做活去。手把鋤頭,翻泥鋤草,一鋤一個美夢,巴望來個難得的好年景。雖說慘淡的光景幾乎年不如年,春暖總會給人帶來一陣歡悅和松爽。
故鄉(xiāng)有句民謠:“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里看姣姣。”二月正是掃墓的季節(jié),挑野菜的孩子,遇見城市人家來上墳的,算是春天的一件大樂事,大家高高興興,一哄而上,看那些打扮得齊齊整整的哥兒姐兒奶奶太太們,擺開祭祀三牲,在鳳燈里點起紅燭,一個個在墳前欠身下拜。要遇見新郎新娘頭年祭祖,闊人家還有樂隊吹奏.祭掃完畢。上墳人家便照例把那些“上墳果”——發(fā)芽豆、燒餅、饅頭、甘蔗、荸薺分給看熱鬧的孩子,算是結緣施福。
在三月里,鄉(xiāng)間敬神的社戲特別多。按照歷年的例規(guī),到時候自會有熱心的鄉(xiāng)人為首,挨家著戶募錢。農民哪怕再窮,也不會吝惜這份捐獻。演戲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熱火朝天。家家戶戶置辦酒肴香燭,乘便祭祖上墳,朝山進香。午后社戲開場,少不更事的姑娘嫂子們,便要趁這一年難得的機會,換上紅紅綠綠的土布新衣,端端正正坐到預先用門板搭成的看臺上去看戲。但家里的主人主婦,卻很少有能閑適地去看一會戲的,因為他們得小心張羅,迎接客人光降。?
鎮(zhèn)上的側主也許會趁掃墓的方便,把上墳船停下來看一看戲,這時候就得趕緊泡好一壺茶,送上瓜子花生,鄉(xiāng)間土做的黃花果糕、松花餅;傍晚時再擺開請過祖宗的酒肴,殷勤地留客款待。
夜戲開鑼,戲場上照例要比白天熱鬧得多。來看戲的,大半是附近村莊的閑人,鎮(zhèn)上那些米店、油燭店、雜貨店里的伙計。看過一出開場的“奪頭”(全武行),各家的主人便到戲臺下去找尋一些熟識的店伙先生,熱心地拉到自己家里,在門前早用小桌子擺好菜肴點心,剛坐下,主婦就送出大壺“三年陳”,在鑼鼓聲里把客人灌得大醉。?
他們用最大的誠心邀客,客人半推半就:“啊喲,老八斤,別拉呵,背心袖子也給拉掉了!”到后卻總是大聲笑著領了情。這殷勤有點用處,端午下鄉(xiāng)收賬時可以略略通融,或者在交易中沾上一點小便宜。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夢的。那些忠厚的農民,一年一年地掙扎下來,這時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紅,編織他們可憐的美夢了。在三月里,他們是興奮的,樂觀的;一過了三月,他們便要在現(xiàn)實的災難當中,和生活作艱辛的搏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