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楷豐 李瑞君
摘要:民居是社會、自然環(huán)境、人文和審美,以及生活習俗等多方面因素的結合體,因此它可以系統(tǒng)、全面地反映出每個時代背景下民眾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居住文化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歷史的見證。朝鮮族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之一,其本身具有獨特性,作為外來遷入民族,朝鮮族本身有著不同于古代華夏其他民族的歷史經(jīng)歷。本文從居住學角度入手,探討中國朝鮮族民居的發(fā)展與其獨特的環(huán)境特征。
關鍵詞:中國朝鮮族 歷史發(fā)展 民居 環(huán)境特征
中圖分類號:Y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1-0142-03
Abstract: Residence is a combination of many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aesthetics, as well as the living customs. So it can reflect people's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in each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Residenti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and a witness of history. A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Korean nationality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s a foreign nation, the Korean nationality has its own historical experienc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ancient Chinese ethnic grou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ce scienc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n dwellings in China and their uniqu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hinese Korean nationali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welling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引言
在探討中國朝鮮族民居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關注朝鮮族的歷史發(fā)展。朝鮮族并非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而是歷經(jīng)幾次迀移最終落戶中國境內(nèi)的外迀民族。朝鮮族的傳統(tǒng)民居與生活民俗,在朝鮮半島的朝鮮族袓先時代就已形成。近代,朝鮮族迀移至中國以后,為適應中國的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其本民族的民居發(fā)生了一些改變。中國朝鮮族的民居既保留了朝鮮半島時期的民居特征,也受到了東北境內(nèi)滿族、漢族等民族的影響,從而形成具有獨特環(huán)境特征的朝鮮族傳統(tǒng)民居。
一、中國朝鮮族的歷史變遷
(一)朝鮮民族的迀入
中國與朝鮮半島比肩而立,一衣帶水。歷史記載中,中朝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民眾之間,都有著密切的交流與聯(lián)系。自遼代至清代初期,每個時期都有朝鮮族人遷入并居住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其中主要人群是戰(zhàn)俘或者被抓來的普通百姓,少部分為偷偷跑過來謀生計的流民。一直到清朝初期,這些定居在中國的朝鮮族人,并未形成聚落,而是生活在當?shù)孛癖娭?,久而久之他們的生活慢慢融入了當?shù)氐纳盍曅?。今天我們所指的中國朝鮮族,是指近現(xiàn)代時期由朝鮮半島大量迀入我國東北地區(qū)并逐漸定居下來生活和發(fā)展所形成的一個民族。
中國朝鮮族經(jīng)歷了多次的移民遷入,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的定居狀況。朝鮮民族積極樂觀,能歌善舞,勤勞能干,他們遷移到東北各省的窮壤之地,開墾荒地,種植水稻,為中國東北水田耕作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朝鮮族移居中國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9世紀60年代至1910年。由于1860年朝鮮半島連續(xù)幾年的自然災害,生活在朝鮮半島的朝鮮族人民饑寒交迫,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艱難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不顧兩國政府的封禁政策,被生計所迫,穿越圖們江偷偷潛入到中國東北地區(qū)。
第二個階段為20世紀初期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前。1910年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許多朝鮮人為了抗日救國的目的來到中國。此階段遷入的人群不止是普通百姓,包含社會各個階層的群眾。
第三階段為20世紀30年代后至解放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為加強殖民地統(tǒng)治,日本軍國主義強制朝鮮民族向中國東北地區(qū)移民。1945年日本投降后,移民浪潮終止,一部分人選擇回到袓國故鄉(xiāng),剩下的朝鮮族人民則逐步遷移定居并形成了現(xiàn)在的中國朝鮮族。
(二)朝鮮民族的分布
中國朝鮮族主要居住生活在東北三省境內(nèi),三省中以吉林省定居者為最多。1952年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區(qū),1955年更名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現(xiàn)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由延吉、圖們、敦化、龍井、琿春、龍六市和安圖、汪清兩縣組成。1958年設立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黑龍江省為朝鮮族集中分布的第二大地區(qū),遼寧省最少。
二、中國朝鮮族的住居文化
許多民族在房屋選址的問題上都講究因地制宜,順應自然條件,與環(huán)境和諧共生。朝鮮族人也是如此,他們同樣順應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進行房屋的營建。我們知道遷移到中國東北境內(nèi)的朝鮮民族大多是普通老百姓,因此中國朝鮮族傳統(tǒng)民居,并非是朝鮮達官貴人們所建造居住的房屋,而是普通貧農(nóng)所建造的土坯茅草房,但民居的居住意識仍受到儒學和風水思想的影響。儒學自傳入朝鮮半島以后,便成為朝鮮社會維持家庭、社會、國家秩序的基本思想。
儒家倫理秩序?qū)幼〗ㄖ挠绊?,還包括家族制度的變化和宗法芾崚下的村落構成。儒家思想對于朝鮮統(tǒng)治階層的貴族的建筑住宅及居住文化造成的影響要比普通百姓人家大得多,遷入到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民的房屋選址和居住文化主要是受風水思想的影響。起源于中國的風水學在古代傳入朝鮮半島,對朝鮮朝都城以及住宅的選址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風水思想對中國朝鮮族民居的影響,表現(xiàn)在對村落和房址的選定、住宅的建筑計劃和住宅的建筑過程等方面的禁忌事頊中。
(一)村落與房址的選定
受風水思想的影響,朝鮮族人民在村落的選址上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則,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基本上與朝鮮半島村莊的結構相似,遵循了背靠山、周邊溪水環(huán)繞、村莊前面望著稻田的布局。東北地區(qū)的氣候類型屬于季風性氣候,坐北朝南可以避免北風的吹襲。水源是人類聚落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條件,朝鮮民族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水田,所以村落周圍一定要有水源。村莊坐落在平原地帶,有利于房屋的建造和莊稼的種植,這也和朝鮮民族的農(nóng)耕文化是分不開的。
(二)住宅的建造規(guī)劃
朝鮮族人民選定好住宅的位置開始建造時,同樣也根據(jù)風水思想的理論來設計房屋的外形以及房屋內(nèi)部各空間的方向和布局。房屋的形態(tài)應體現(xiàn)出吉利的特征,表現(xiàn)在形式上,例如“日”、“月”象征太陽和月亮,“口”字表示張嘴吃飯,意思是糧食源源不斷的象征。這些都是吉利的象征,是房屋是常見形態(tài)。在房屋形態(tài)上避免出現(xiàn)例如“工”、“尸”等不吉利的樣子,“工”表示拆的意思,“尸”表示有死人的意思,都是不吉利的象征。房屋的布局也是根據(jù)坐向來決定各個使用空間的方位,其中大門、里屋和廚房的方向尤為重要,需要明確各個空間的不同功能來定不同的方位與方向。大門在整個房屋的風水上是重中之重,被認為是守護住整個家庭風水的門戶,所以大門的位置很關鍵,被認為直接影響著一家人的平安。在房屋的建造過程中也有著風水思想的體現(xiàn),例如生辰八字是否適合建造房屋、建筑材料的生產(chǎn)日期、動工時的日期、竣工后的入住日確定等。這些選址、規(guī)劃、建造等形式通過風水思想以固定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朝鮮族民居居住文化的特色。
三、建筑與室內(nèi)環(huán)境特征
(一)傳統(tǒng)民居的平面類型
中國朝鮮族傳統(tǒng)民居受到東北地區(qū)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其他民族住居的影響,在保留了朝鮮半島傳統(tǒng)民居的特色上結合東北地區(qū)環(huán)境的特殊性發(fā)展成了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民居。在朝鮮族人民剛移居到中國境內(nèi)的時候,生活條件大多比較貧苦,經(jīng)濟能力有限,所以建造的大部分房屋類型為“一”字形(如圖1),“一”字型房屋的居住空間平面構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間型(如圖2),即整個屋內(nèi)沒有間隔墻,空間整體通透。一種是分間型,即居室和廚房之間有分隔墻。其中大部分采用通間型的開放性布局,以延邊地區(qū)的民居建筑最具有代表性。隨著時代的變化現(xiàn)代朝鮮族民居基本上都是分間型房屋,為了追求美觀用拉門來代替分隔墻。
(二)民居布局的特點
朝鮮族民居一般以村子的干道為基準,在道路的兩側建造(如圖3),房屋以單體建筑為主,一般在房屋的右側搭建倉房或牛棚(如圖4)。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前面是庭院,后面為居室。房屋周圍沒有明顯的屏障或者圍欄(如圖5),大多以菜地、牛棚、倉房、稻草堆和柴草垛為屏障,作為戶與戶之間的分界。朝鮮族民居一般不設立高大的圍墻,充分體現(xiàn)出朝鮮族人熱情好客、善良淳樸的民風。院子是朝鮮族民居中最為寬敞的空間(如圖6),院子的大部分面積用作菜地種植農(nóng)作物,只留出來過道作為出入的通道,春秋季節(jié)進行農(nóng)作物的種植,到了秋收以后把菜地還原做院子進行晾曬和打場(如圖7),到了第二年春天再進行耕種?,F(xiàn)代朝鮮族民居不會在主屋兩側加建倉房或者牛棚,一般在兩棟主屋的中間獨立搭建一個小屋用作倉庫,屋頂沿用歇山頂使得整體外觀更加協(xié)調(diào)整體。房屋的周圍會用磚墻圍起來界限明顯,磚墻的高度在一米到一米二左右。
(三)外部形態(tài)的特征
在立面造型上,朝鮮族民居呈大屋頂形狀,坡度較緩和,中間平,兩頭峭立。屋身平矮,沒有高崎陡峭的感覺,門窗的比例和漢族的截然不同,門窗比例窄長,可以增強平矮墻面帶來的視覺上的矮小感。朝鮮族房屋的外墻一般粉刷白灰,墻面潔白,再以原色木柱、灰色瓦面或稻草頂相稱,給人簡樸素雅、穩(wěn)重大方的感覺。根據(jù)建筑材料朝鮮傳統(tǒng)民居可分為草房和瓦房,屋頂形態(tài)主要有懸山頂、四坡頂和歇山頂二種。
草房頂主材料是稻草(如圖8),這種材質(zhì)取材方便,數(shù)量可觀,結構簡單又容易施工。在朝鮮族人民移居初期因經(jīng)濟水平原因被大量采用,在農(nóng)村中大部分為草房頂。瓦房頂主材料是灰色或黑色的瓦片,這種材質(zhì)的屋頂坡面較緩,帶有一定曲線,外形美觀,多被用于城鎮(zhèn)中,農(nóng)村中比較少見。
屋頂?shù)男问椒譃閼疑巾?、四坡頂(如圖9)和歇山頂(如圖10),其中懸山頂、四坡頂多用于草房頂,歇山頂主要是用于瓦房頂?,F(xiàn)今的朝鮮民居多為瓦房,基本上都是歇山頂,屋頂?shù)牟馁|(zhì)也由傳統(tǒng)的瓦片變?yōu)殇摬馁|(zhì)的瓦愣板,增強了耐用性并不失美觀。在屋頂也會架設太陽能,生活條件的改善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建筑環(huán)境特征。朝鮮族民居是北方民居中尚保留草頂或屋頂歇山式或廡殿式屋頂?shù)拿窬印?/p>
東北屬于寒冷地區(qū),一般住宅的墻壁為了御寒比較厚,而朝鮮民族的民居磚墻則比較薄,他們用大片的火炕來代替厚墻壁來御寒。他們把泥和稻草和在一起抹在墻體的表面,然后刷上白灰,也有用黃土代替白灰的。墻體被外露的結構構件分割成對等的區(qū)域,區(qū)域內(nèi)鑲嵌門窗(如圖11),是朝鮮族民居的一大特色。現(xiàn)代朝鮮民居也會在墻上進行墻繪,把具有民族元素的圖案畫在墻上也體現(xiàn)出了朝鮮族熱情好客開朗奔放的民族性。
朝鮮族民居的窗戶普遍小于漢族民居的窗戶,通常是比較小的觀望窗,長寬大約在30cn左右。一般客人來訪時會在屋外召喚,主人通過觀望窗口確認身份然后打開門迎接客人。在朝鮮民居的:!t邊墻上不設立門或窗,原因是抵御冬天寒冷的北風,也因此造成了屋內(nèi)采光不好的影響?,F(xiàn)代的朝鮮民居窗戶都比傳統(tǒng)的要大,尺寸上與漢族相差無幾,暖氣和地熱成為了主要取暖方式,使得現(xiàn)代朝鮮民居北邊墻上也設立門窗,這些改變都增強了屋內(nèi)的采光。
朝鮮民居的煙囪(如圖12)也具有獨特性,不是置于房屋內(nèi)部,而是獨立設在房屋的兩側,直立于地面,材質(zhì)多用木板做成長條形的方筒,以前貧困的家庭也有用土坯來砌筑煙囪。木材質(zhì)不防火,但是朝鮮民居火炕的面積很大,火洞很多,煙火在炕洞內(nèi)循環(huán)時間較長,當升入到煙囪內(nèi)時已無火焰存在,所以木質(zhì)煙囪很少發(fā)生火災。而獨立在房屋外部的煙囪也成了識別朝鮮族民居的重要標志,走到一處村莊前看見林立的煙囪獨立于房屋外就知道前面是朝鮮族人民居住的村落?,F(xiàn)代朝鮮民居很少沿用火炕取暖,所以煙囪的作用也漸漸邊緣化,但即使如此,獨立于屋外的煙囪仍然是朝鮮族民居的重要標志性特征,每家每戶都要設立煙囪高高矗立于房屋旁。
(四)室內(nèi)環(huán)境的特征
從朝鮮半島移居到中國的朝鮮族保留了大部分朝鮮半島的住居文化,平面多為橫向矩形,以四開間居多,個別民居有拐角房。室內(nèi)的主要房間為定居間,面積較大,是家里日常起居的場所,同時又間作長輩、客人的臥室。定居間的右側為居室,是子女的臥室,兼有儲藏的功能。左邊為廚房,有的人家廚房與定居間連為一體,有的通過推拉門隔開,可以根據(jù)使用需要隨時開合。
東北冬天天氣寒冷,朝鮮民族一般把生活空間集中在一處,客廳和居室連在一起,會客、睡覺和吃飯等活動均在炕上(如圖13)。朝鮮族傳統(tǒng)房屋的火炕以滿屋炕(大炕)為大多數(shù),因此朝鮮族民居是中國北方民居中唯一保留席地而坐生活習慣的民居形制。
朝鮮民族的火炕與其他民族不同,是具有其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溫突”文化?!皽赝弧笔浅r語的音譯,即燒熱的片石。因為朝鮮民居的墻壁不厚,所以他們采用滿屋炕的形式來取暖御寒,通過對炕洞的加火,使熱氣在從炕洞排出煙囪的過程中加熱炕板達到提升室內(nèi)溫度的作用。優(yōu)點是冬暖夏涼,使生活十分舒適,火炕與朝鮮族的文化密切相連,因此朝鮮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稱為“火炕文化”。
朝鮮族傳統(tǒng)房屋的火炕形態(tài)以滿屋炕(大炕)為大多數(shù),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一面炕、南北炕、拐子炕、臺階炕等多種形態(tài)??幻嫠玫牟牧喜煌?,有柳條炕、土還炕、磚炕和石板炕等。石板炕是山區(qū)朝鮮族農(nóng)村中最常見的炕,其特點是傳熱快,蓄熱性好,熱能利用充分,而且堅固耐久?;鹂豢欢吹男问接兄倍磁c花洞兩種類型?;ǘ瓷峋鶆蛐院糜谥倍?,但不如直洞順。石板炕一般為花洞,柳條炕、土坯炕、磚炕一般為直洞。
結語
通過對中國朝鮮族傳統(tǒng)民居的探究,我們可以了解其獨特的住居文化,也認識到朝鮮族人民作為一個外來遷入的民族,在保留其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為了適應遷入后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為了更好地生存所做出的改變。在民族與民族之間文化碰撞與融合中,朝鮮民居為周邊其他民族的住居文化也帶來了很多有益的影響,尤其是“溫突”文化,即使到了現(xiàn)代仍然符合東北寒冷地區(qū)鄉(xiāng)村現(xiàn)代住宅設計標準。任何一種傳統(tǒng)民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間和文化傳承的價值。朝鮮民居同樣如此,其具有其獨特的民居特色和優(yōu)點,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傳承有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保護與傳承。
本課題受到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的資助
參考文獻
[1][韓]金俊峰.中國朝鮮族民居[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李華東.朝鮮半島古代建筑文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3]曹保明.東北民俗[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
[4]湯一介.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道教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禹鐘烈.遼寧朝鮮族史話沈陽[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
[6]千壽山、金鐘國.中國朝鮮族風[M].沈陽:遼寧出版社,1996.
[7]李麗麗,遲丹.朝鮮族民居形式保留及開發(fā)可行性研究[J].設計,2017,30(11):154-155.
[8]羅曉飛超浩.蕪族民居室內(nèi)“中心柱”及其空間布局[J].設計,2017,30(1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