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添翼
“某小鮮肉幾千萬元的片酬只拍幾天的戲”類似的新聞不時出來霸屏,引得不少人義憤填膺,議論紛紛。
這種現(xiàn)象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當下的小鮮肉幾乎都被曝使用過替身,手替、腳替……各種“替”都有存在。劇組等主演休息夠再拍也是合理的,根本不算耍大牌。如今技術進步了,十五天拍五百場戲,如此高效也不是不可能。為了趕進度,一個主演竟用三十多個替身,主角、配角從未謀面也是常有之事。
存在即合理,這些被稱為怪象的現(xiàn)象有無數(shù)個理由存在,我們也就見怪不怪,只是不知該如何理解當下演藝圈的這些怪象。
使用替身,竟是導演、演員、觀眾的共同心愿。為什么這么說呢?導演花那么多錢拍戲,又要保證質(zhì)量不能太差,因此不得不用替身;演員一個檔期要同時接好幾部戲,分身無術,不得不用替身,而觀眾要看小鮮肉,并非沖著他的演技而來,看臉足矣。所以,用替身皆大歡喜。我想,這大抵是制片方的說辭吧。
一個月一部戲,分ABC三組同時拍攝,不用熟悉劇本,可與空氣對臺詞,甚至不用背臺詞。引得人們怒斥。有人說這是因為人們根本不理解現(xiàn)在拍片的難處,投資方只盯著收益,演員無需口碑而市場自來,特效技術足以支撐全部,加快效率何樂而不為?若真學楊潔導演那樣拍戲,投資方會血本無歸,演員再耍大牌,怕是這戲就流產(chǎn)了,而只要政治方向正確,無論質(zhì)量如何,影片基本上都能上映,還是聊勝于無吧!
熒屏時代,“銀”屏時代,一切向錢看。當下的“銀”屏現(xiàn)象也離不開我們每個觀眾的貢獻。既然小鮮肉、高效率、俗套劇情、天價片酬都是我們自己用票房做出的選擇,憑什么去苛責電影人呢?“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金錢與時間并不等價,楊潔拍攝了八年、霸屏三十年的《西游記》并未讓她暴富,而當下流星般即逝的熱片卻能讓制片方賺得滿缽滿盆。
熒屏時代,如此“銀”屏現(xiàn)象,確實值得國人深思。
【作者系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學1606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