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皆
契訶夫的《三姐妹》中貫穿著一句話:到莫斯科去!莫斯科,是三姐妹靈魂的故鄉(xiāng)、美麗新世界的大門、理想生活的依歸??墒?,她們終究沒能“到莫斯科”去,莫斯科成了她們心底永遠(yuǎn)的一滴淚?!暗胶_吶ァ?,這幾年成了我的人生拐點,而我,真的來了!
就算不買房,玩玩也值得。一去就看房,一看房就被點燃。在二十幾層,遠(yuǎn)眺海灘,近看度假別墅區(qū)尖尖的紅藍(lán)屋頂,活像一個美麗的童話在眼前展開了。但是我所選的理想戶型已經(jīng)賣完了。抱定把美好進(jìn)行到底的心,絕不退求其次,這一趟海邊之行并沒買成房子?;氐奖本┲?,“到海邊去”的念想眼看已經(jīng)熄滅,又有消息傳來:要不要買?您的理想戶型。果斷回答:要!然后就要到了。再然后,來年春天,用了三天的時間到海邊,完成收房并裝修事宜。再到暑期時,一所地中海風(fēng)格的房子,已經(jīng)在海邊等著我了。這樣舉重若輕地,有了一個童話般的家外之家;這樣如夢似幻地,有了一個從未幻想過的第二故鄉(xiāng)。
我曾對親友說,有了海邊這套房子,我此生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了無遺憾了。這不是小富即安,甚至跟富不富都沒有關(guān)系,而是一種感恩知足:此生擁有,已經(jīng)足夠;要得再多,就是貪了。它給我的滿足感,就是給我的人生多開了一扇窗,我感到敞亮、通透,城市里的淤積,在此得到疏解。我內(nèi)心的生活圖景,不再只是無邊的層層疊疊的屋頂和街谷,我的心里已經(jīng)有一片海。我壓抑的心氣,有了天高地闊的逸散之所,只需推開窗而已———窗外就是海。在城里偶爾的窒息絕望中,我只有想想海邊的房子,想想只要幾年之后,有霧霾時我就可以“到海邊去”,才能感覺透口氣。海邊的天空,籠罩在我的生活之上,給我一片精神的上空,它是藍(lán)色的、遼闊的。它使我的存在有了回旋的余地,所有不如意的“此在”,都可以借助“別處”而克化。所謂的“生活在別處”,于我而言很具體,就是“生活在海邊”。
海邊就是我的遠(yuǎn)方,在海邊的家里家外,我終于覺得生活可以是不茍且的。誠然,每一個人的“此在”,都是別人的遠(yuǎn)方,但你若是把遠(yuǎn)方也變成“此在”,或者說,把遠(yuǎn)方與“此在”統(tǒng)一起來,你就可以不茍且了。生活中太多的茍且是因為需要,所以,重要的是,生活在某處你不需要茍且。當(dāng)我發(fā)現(xiàn)詩的背后也一樣是茍且的時候,能夠在“家居海邊”之中尋找到不茍且,對我的人生是多大的提升。我感激自己做出了一個看似浪漫的選擇。送純凈水的小哥,都要到我家陽臺上拍張照再走,確實,隨便一拍都是明信片。一個年輕的經(jīng)理人在我家辦完事后,到陽臺憑欄眺海與我聊天,其中有一句:這樣看看,挺好的。他讓我看到,每個人心里其實都有一個遠(yuǎn)方、一片海,但多數(shù)人都是只能在心里有。所以,當(dāng)你真實地有了,要懂得這種有的意義。
住在遠(yuǎn)方,就要有顆屬于遠(yuǎn)方的心,而我,正有這樣的一顆心。一個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擔(dān)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擔(dān)水做飯?!毙姓哂謫枺骸澳呛沃^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dān)水即擔(dān)水,做飯即做飯?!边@個小故事,被人作出了很哲學(xué)的理解:大道至簡,平常心是王道。而我覺得,大道至簡這樣的道理,都太不簡。我的最簡單的感受就是:在哪是哪,看花是花,在陌生地方醒來不被虛無和不適所侵蝕,身心就是安妥了,而此心安處是吾家。當(dāng)我在一個假期從北京到老家,再到青島、南寧、海邊,一路行來,均無陌異和不適感,一直處于放松自在的狀態(tài),我就悟到:自己終于克服了構(gòu)成整個青年時代精神底色的某種緊張感。這不經(jīng)意的一悟,令我感到生命中的重大的釋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悟總是出世的,比如《紅樓夢》,但我向來以為,入世的、使日常得到解脫的悟更為重要,因為,蕓蕓眾生,終究是要貼地行走的;人的存在,從來不是什么凌空蹈虛的事情。
我一向不太會用投資的眼光來衡量很多事情,所以,這套房子,空著的時候,我就讓它專心等我,而不出租。我要始終保有“我的”這種感覺,一旦沾染陌生的他者的人氣,我就不再感覺是“我的”了,我在遠(yuǎn)方感受到的慰藉也就減少了。我跟兒子說,將來無論你在哪里生活和發(fā)展,無論你怎么處置擁有過的房子,都把這當(dāng)作最后保留的一套房,所費不多,卻為自己的人生留一扇窗,使自己的存在多一個維度,何樂不為呢?
有次旅行歸來,兒子感嘆: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如說回就回的家啊!我回應(yīng):是的,是的!而海邊的房子之于我,既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是說回就回的家。
選自《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