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yuǎn)
不久前與朋友閑聊,聊著聊著,聊到了木桶,也聊出了木桶的文化。
木桶在農(nóng)村中相當(dāng)普遍,以前最常見的是水桶、酒桶、飯桶、糞桶、糞提桶之類。按理說,這些都是生產(chǎn)、生活用具,再怎么著也算不上文化,可是你說他說、你做他做,仔細(xì)把玩、回味,還真有點“木桶文化”的味兒。
先說這糞桶,它由若干塊直板組成,左右兩側(cè)對襯的地方都有一塊板高出,鑿有孔洞,供扛、挑時系穿繩子用,稱糞桶耳朵。
水桶又稱擔(dān)桶,由凹形的條板組成,凹的地方稱腰部,左右兩側(cè)的板高出尺許,用橫桿連接,叫提襻,也是扛、抬時供系繩子用。
酒桶,常常在水桶上加一個蓋子。飯桶,也是直板組成,型號有大有小,蓋板往往另選潔凈的“草蓋頭”。
生活中,裝糞的糞桶,叫人躲避著;裝水的水桶,被人使用著;裝酒的酒桶,引人品評著;盛飯的飯桶,讓人說道著。這些桶的材質(zhì)是一樣的,因為際遇不同、功能不同、用途不同,命運也就各異。
閑聊時把這個現(xiàn)象延伸到人生世界,事情馬上發(fā)生了變化。答案很簡單,因為說道的時候把自己這個“人”放進(jìn)去了,如此一放入、一聯(lián)系、一思考、一品味,人文背景就立體化了。
看!誰生得五大三粗,給個綽號曰“壞糞桶”;誰充耳不聞,被說成糞桶的耳朵——臭擺樣;誰只吃飯不做事,稱飯桶,大的稱大飯桶,小的稱小飯桶;誰喝酒沒個完,文雅的說法,叫酒桶。這些都叫做木桶文化。
還有,提桶又稱水提桶,其體積是水桶的三分之一,高矮是水桶的二分之一,有提襻。
糞提桶,與提桶相似,但底部、口部略小,腰間部分鼓,與提襻一側(cè)相向的地方裝有澆灌的竹管,叫糞提桶嘴。如果某人絮絮叨叨愛管閑事,一定會有人把她或他的嘴比喻為“糞提桶的嘴巴——臭”!
話說這些木桶,周邊都用竹篾圈箍扎而成,一旦壞掉,匠人先制作兩檔(個)比桶的身圍略小一點的竹篾箍,一檔套底端,一檔套中間。由于竹篾箍的身圍小于桶圈,套的時候雙手只能像捉豬捉狗似的,拚命使勁地”捉”,套上之后再用”木楨”不斷地敲打,行話叫“箍桶人捉上檔”。
出于這個原因,當(dāng)有人強(qiáng)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的時候,也稱之謂“箍桶人捉上檔”。
當(dāng)前,在經(jīng)濟(jì)領(lǐng)域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水桶只要有一塊板是短的,就會弄得整個水桶盛不滿水,“想要把經(jīng)濟(jì)搞上去,先得補(bǔ)這塊短的板”。
看起來,這個“補(bǔ)短板”理論又是木桶文化延伸的生動寫照呢!
還有馬桶,有的地方稱“子孫桶”,有的地方稱“乾坤桶”,其文化的原創(chuàng)意味也十分濃厚。不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出嫁前女方買回來的時候,總會用“系腰”包裹,出嫁之夜里邊還要放置紅蛋、花生、線團(tuán)、紅棗、蔥、蕓等七種象征吉慶的物品,三日之內(nèi)不得啟用。
倘若婚嫁沒有馬桶,懂規(guī)矩的人一定會說“這不是真心嫁人”。為了真結(jié)婚、真嫁人,不用馬桶的一些地方,哪怕痰盂也要買一個嫁過去。
平時,圍繞著馬桶這一事象的說法甚多,對于說大話、吹牛皮,一句話沒有半句真的,人們譏其為“一馬桶糞,半馬桶屁”;翻箱倒柜什么都要的,譏其為“馬桶乓(旁)里撈一把”;如果剃頭的時候只在頭的四周軋去一點兒,叫“剃了個馬桶圈”。
有一首流傳于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的兒歌更具初創(chuàng)意味。假設(shè)哪一家新婚,鄰居家的孩子沒有吃到喜糖、喜糕什么的,他們會三五成群啦啦詞似的喊著:“新人(娘)新?。ɡ桑┵?,迭駝老眉點(迭加在一起的蚤、虱),兩條褲子脫在枕頭邊,馬桶乓(旁)里摸來摸去,摸著一個紅小倌?!?/p>
此時此刻,知趣的本家會忙不迭地奔出大門,連忙陪著笑臉發(fā)糖、發(fā)糕??雌饋?,馬桶雖是污垢之物,一旦與文化搭上邊,連小孩子也能征服大人哩!
木桶少不了箍,而箍桶這一行當(dāng),《竹枝詞三百六十行·箍桶》一書的作者將其意境提升到了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的層面,文中提到:“箍桶師傅本領(lǐng)高,作刀一把篾幾條。彎板幾塊都散失,篾圈一個圈得牢。今日世界破碎多,金甌欲缺安得大匠箍。莫似造屋誤請箍桶匠,才力不及沒奈何”。短短幾句,把木桶文化的內(nèi)涵、底蘊(yùn)都表達(dá)出來了。
說到這里不禁感慨萬千。人們常說品味人生,而這品味木桶文化,其實也是在品味人生?。≮s快品味你身邊的事物吧!說不定就在品味之間,還會突然之間品味出人生的又一個新的什么味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