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良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內(nèi)服加外洗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濕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治療組患者采用中藥內(nèi)服加外洗治療,對照組患者口服撲爾敏,外敷3%硼酸溶液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6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中藥內(nèi)服加外洗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肯定,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guān)鍵詞】慢性濕疹;中藥;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197.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119-01
濕疹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疾病,大部分患者極易反復發(fā)作,使?jié)裾钷D(zhuǎn)變?yōu)槁?,臨床特點主要包括皮損,有劇烈瘙癢和浸潤肥厚,臨床治療難度較大[1]。西醫(yī)治療慢性濕疹主要采用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類、抗組胺制劑和免疫抑制劑類藥物,但長時間服用會造成皮膚萎縮、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和皮膚色素沉著,且治療效果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不明顯。中醫(yī)治療濕疹已積累有數(shù)千年的經(jīng)驗,本研究對中藥內(nèi)服加外洗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濕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①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濕疹的診斷標準,皮損表現(xiàn)為程度不等的丘疹、水皰、紅斑、鱗屑、苔蘚樣變等,主要分布于四肢、面部、軀體的不同部位;②排除標準:治療前1周內(nèi)使用過糖皮質(zhì)激素、抗組胺藥物或其他治療濕疹的藥物;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有嚴重的臟器疾病或精神病患者。治療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29-50歲,平均年齡(39.4±5.1)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4.6±1.8)年;其中軀干部濕疹14例,頸面部16例,四肢10例,會陰部5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28-51歲,平均年齡(38.9±5.4)歲;病程3-7年,平均病程(4.2±1.7)年;其中軀干部濕疹15例,頸面部17例,四肢9例,會陰部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xiàn)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撲爾敏口服聯(lián)合3%硼酸溶液濕敷,口服撲爾敏,每日3次,每次4mg;取無菌脫脂紗布浸泡在3%硼酸溶液中,待紗布飽和后濕敷于患處,每次15min,每日2次。
1.2.2治療組 采用中藥內(nèi)服和外洗。擬止癢勝濕湯內(nèi)服,處方:茵陳、連翹、焦麥芽、丹參各6g,蒼術(shù)5g,苦參、防風、黃芩、蟬蛻各3g。每天1劑,水煎2次共取汁200mL,分早、中、晚3次溫服。滌毒祛濕湯外洗,處方:蒼耳子、蛇床子、地膚子、蒼術(shù)、苦參、大黃、黃柏、白鮮皮各10g。每天1劑,水煎取濾液200mL待涼后備用。操作方法:用紗布浸透藥液,稍擰擠,干濕適宜,每次濕敷患處10min左右,早中晚各洗1次。
1.3療效判定標準[2] 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行分級,將治療前后患者皮疹面積、瘙癢及滲液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好轉(zhuǎn)、無效3個等級。①治愈:皮疹全部消退,癥狀消失,皮膚恢復正常。②好轉(zhuǎn):癥狀及皮膚損害有所改善。③無效:皮疹無變化或加重,癥狀無改善。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定量指標以(x±s)描述,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6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
表一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組別例數(shù)治愈好轉(zhuǎn)無效總有效率
治療組4522(48.89)17(37.78)6(13.33)39(86.67)
觀察組4517(37.78)13(28.89)15(33.33)30(66.67)
3討論
濕疹祖國醫(yī)學稱為“濕瘡”或者“浸淫瘡”,多認為本病是由于秉性不賦、脾失健運,濕熱內(nèi)生或者因為外感風濕熱邪,內(nèi)外相搏,浸淫肌膚而成,濕疹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潮紅,灼熱瘙癢,滲出或糜爛結(jié)痂,或伴有心煩口渴、身熱小便短赤等癥狀。中醫(yī)治療該病癥主要從祛風止癢、除濕、清熱解毒等方面給予辨證施治[3]。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中藥包括內(nèi)服、外用兩種類型,其中,內(nèi)服方中金銀花味甘、性寒,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本草綱目》記載其“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白鮮皮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祛風解毒《藥性論》記載其“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生地味甘苦,性寒,功善清熱涼血;車前草清熱解毒、滲濕止瀉;苦參清熱燥濕、止癢;蟬蛻疏散風熱、止癢。諸藥合力,共奏祛風燥濕、清熱解毒之功。而采用中藥外洗法治療直接作用于病所,更能起到明顯療效。中藥外洗通過藥物和物理治療相協(xié)同,達到疏通經(jīng)絡(luò)、腠理,通行氣血,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等目的。其具體作用有:①清潔作用,通過清潔痂皮、鱗屑,可增加新上藥物的吸收;對滲出的皮膚病,將滲出物清除后,可減少細菌的感染,減少致敏的機會。②溫度作用,水溫控制在36-42℃,能使皮膚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具有良好的鎮(zhèn)靜、安撫、止癢作用。③藥物作用。按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jù)病癥的不同,選擇相應的中藥,起到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等作用。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6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將中醫(yī)內(nèi)服外洗應用于治療慢性濕疹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患者遠期復發(fā)率,安全性較高,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查高剛. 中藥辨證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療效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17):205-206.
[2]張 鵬. 中藥濕敷治療濕疹60例臨床觀察[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13):80-81.
[3]闕 雷. 中藥內(nèi)服加外洗治療濕疹臨床療效觀察[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12(2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