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教育體系中,生物教學對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然有著較大的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參與式教學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文主要圍繞參與式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初中生物;實施策略
所謂參與式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從而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較大的影響?;诖?,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生物學習之中,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
一、 實施參與式教學的主要意義
(一) 個體的需求
生物科學對人們的生存與發(fā)展有著較大的影響,人類要想改造大自然,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就需要對生物學進行研究。通過生物學習,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自身的生理功能,還能夠掌握一些常用的衛(wèi)生保健知識。另一方面,通過生物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他們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發(fā)展觀點,這樣也有助于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二) 社會的需要
現如今,世界各國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也面臨著較大的挑戰(zhàn)。生物圈不僅僅是人類的家園,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所以人類與生物圈的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那么通過生物學習,學生就能夠對人類與生物圈之間的聯系有所了解,使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到自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 教學改革的需要
新課改非常重視各學科之間的融合,這對生物教師而言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所以生物教師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變,要盡可能擺脫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對問題的看法與觀點。
二、 參與式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一)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參與式教學非常重視師生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值得注意的是,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圍繞“尿的形成和排除”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由于學生對腎小球的濾過作用難以理解,那么教師就可以將這些內容制作成動畫的形式,利用電腦來進行動態(tài)的顯示,這樣可以使知識點變得更加地直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比如,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這部分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引導讓學生在網上搜尋相關的資料,然后讓學生寫一篇關于“如何對生物的多樣性進行保護”之類的文章,并讓他們發(fā)表到校園網論壇上。如此一來,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現狀,使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得到了培養(yǎng),激勵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之中。
(二) 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
在生物教材中,有一些科學探究活動供學生利用課余的實踐進行探究,這就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科學探究之中。故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探究之中了解知識。如,在“探究模擬酸雨影響植物種子萌發(fā)”的這個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動自己的大腦,去思考怎樣才能夠模擬自然環(huán)境中的酸雨,在實驗過程中,除了用小麥種子,還可以用什么種子?并且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材料。此外,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小組分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去進行問題的探討。這樣一來,大家相互取長補短,就能夠得到共同的提升。
(三) 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
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新課程更加的全面,更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它有一個較大的特點,那就是新課程提出了“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有相關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之時,他們更傾向于學習一些自己親近教師的學科。所以,教師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另外,教師需要加強學習,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并且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學生能夠在生物學中感悟人生。
如,在圍繞“植物的開花和結果”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為學生展示相關的景象,如展示繁花似錦的自然景象,使學生在美輪美奐的情境中流連忘返。當為學生講述開花之后,教師再為學生創(chuàng)設“花開花落”的情境,并讓學生了解花開是一種美,可以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但是,花的凋零也是一種美。最后教師要讓學生愛護大自然,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如此一來,學生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都會得到正確的引導。
(四) 合理利用游戲教學法
對于青少年而言,游戲對他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并通過參與到游戲活動之中來學習相關的知識。如,在圍繞“生態(tài)系統(tǒng)”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食物鏈與食物網之間的關系是其中的重難點,但是許多學生都很難區(qū)分這兩個概念,為此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小游戲來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課前組織學生描繪以下幾種圖畫卡片——空氣、陽光、土壤、水等,然后讓學生扮演這些角色,再讓扮演各種生物的同學圍成一圈,以代表生物圈,而教師再表示地球。接下來讓學生回答“我是誰?”“我吃什么?”。當學生回答正確之后,教師再用繩子將回答對象連起來,從而形成一個食物網。然后再加上空氣、陽光等,從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接下來,教師再讓一些同學扮演災害,并讓他們進入到這張網中,那么受到災害傷害的系統(tǒng)成員就要離開。而這些成員離開之后,就會影響到食物網中的其他成員。通過這樣一個游戲活動,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講述的知識點就會更加地了解,就會認識到人類需要與其他生物和諧共處,才能夠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 結語
綜上,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參與式教學法是個體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教學改革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探究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并合理利用游戲教學法,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如此一來,就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汪忠,劉恩山主編.生物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陳君華.生物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中學生物教學,2003(6):8-9.
[3]林峰.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作者簡介:黃淑芬,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