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柏
內容摘要:繪本教學作為一門課程正在培智學校逐漸興起,培智兒童也正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載體熟悉繪本、走進繪本,同時也讓老師感受到繪本的魅力所在。適合培智兒童閱讀的故事對于一個培智兒童來說,是他們成長的伴侶,是心靈的雨露、精神的家園。
關鍵詞:培智兒童 繪本教學 案例分析
圖畫書對培智兒童的視覺震撼比知識效果更為直接。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繪本教學”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視線。通過繪本教學更能激發(fā)培智兒童的發(fā)散性思維,促進培智兒童閱讀概念的形成,并引導培智兒童真正有效地學會生存,學會學習。
一.案例描述
繪本《水會變哦》是一本科學圖畫書,講述了水的用處和水的變化,作者在書中使用了明亮的色彩,并輔以童趣的人物形象,讓這本故事性不強的圖畫書也處處充滿著讀圖之樂。水在生活中無處不見、無處不需,培智兒童每天都會接觸到它,所以像這樣貼近生活的內容也是培智兒童感興趣的,培智兒童不僅容易接受,而且印象也更深刻。所以說這個繪本也是非常適合培智兒童閱讀的?;顒拥谝粋€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PPT,吸引培智兒童的興趣,引發(fā)培智兒童關注ppt上的封面,使培智兒童能從中獲得信息,從而引出本次繪本教學的內容。
活動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把繪本按頁碼分為三部分進行分段閱讀,教師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培智兒童自主閱讀第一部分的內容。培智兒童自主閱讀完后,教師就開始提問剛才問到的問題。提問完成之后教師再借助文字,讀給培智兒童聽。活動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采取同樣的教學方法閱讀第二部分的內容?;顒咏Y束,教師設置的問題也依舊是“水還能變成什么?”激發(fā)培智兒童下次繼續(xù)閱讀第三部分的興趣。
二.案例分析
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培智兒童大概說出封面上有誰,他們在做什么。但是對教師提出的水會變成什么,培智兒童能說出的卻很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培智兒童對水的已有經(jīng)驗還是比較欠缺的。教師卻并沒有注意到只是匆匆地轉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培智兒童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巧設提問可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調動培智兒童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就先把問題拋向了培智兒童,讓培智兒童帶著問題去讀,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培智兒童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卻對畫面中滑稽的人物形象很感興趣,對老師的問題似乎已經(jīng)忘記。在自主閱讀完之后,教師馬上就提問培智兒童,問題一直都是:“你看到水變成了什么?看得見嗎?”請個別培智兒童去說。沒有去了解培智兒童自己通過畫面看到了什么,教師只是關注培智兒童能否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培智兒童只要說出水變成了什么,能看得見嗎,就接下來換其他孩子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沒有注意到其他孩子,其他的孩子卻都在看自己所感興趣的畫面。
三.案例反思――如何提高繪本教學的有效性
上面的這個教學活動反映出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就導致了我們教學的低效性。解決這些問題是提高繪本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1.抓住線索,合理安排教學活動。抓住文本的線索對繪本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抓住線索然后緊密聯(lián)系培智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再去安排教學活動,這樣才是培智兒童所需要的。對《水會變哦》這個繪本,我們可以抓住兩條主線:水可以用來做什么,水能變成什么。但是,我們要清楚在這本繪本中并不是就只存在這兩條主線,其實也會涉及得到其他的一些線索,如水變成什么看得見,變成什么看不見等,這些都是繪本中存在的信息。那么我們就安排在第一課時,進行相關的教學。
2.前期談話,喚起培智兒童已有的經(jīng)驗。培智兒童的經(jīng)驗是培智兒童和畫面碰撞的依據(jù),它能讓培智兒童與畫面里的角色行為產生共鳴。由此可見,經(jīng)驗對培智兒童理解繪本的內容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需要了解培智兒童已有的經(jīng)驗。繪本《水會變哦》可從水的用處或水的變化兩條主線進行閱讀,在確定先從哪條主線進行閱讀后,教師就需要與培智兒童進行一個前期的談話,喚起培智兒童已有的經(jīng)驗。
所以,教師要清楚抓住什么線索,然后需要提出什么問題,幫助孩子梳理對畫面的理解。讓識字不多的培智兒童,能夠通過讀圖和教師的講解,多通道地在廣闊的空間中觀察思索,獲得更多感知,呈現(xiàn)出不同的教學效果,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最終促進培智兒童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培智兒童繪本教學的實踐研究”GS[2018]GHB05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