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龍
一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星星點點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揚起的白帆,裊裊炊煙就像彌漫在海面上的輕霧。草原上的蒙古包蘊含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夕陽下,一匹棗紅色的老馬在悠閑地吃草,身旁一匹棕紅色的小馬駒靜靜地依偎在媽媽的身邊,似乎在聽媽媽講那遙遠的故事。忽而,小馬駒站起身來,用頭拱了拱母馬的肚子,像在征求媽媽的意見——我想到前面看看風景,可以嗎?接著,小馬駒便開始撒腿狂奔,油亮的鬃毛閃著金色的亮光,像一道棕色的閃電劃過草原。這匹棗紅馬就是明安圖5歲那年騎的馬,不知不覺中,馬兒老了,明安圖也長大了,他不僅體格變得越來越強壯,求知欲也越來越旺盛,對知識的渴望使得這個馬背上長大的孩子顯得越發(fā)的精神和與眾不同。這一切,都源于性情豪放的阿爸和慈祥的額吉修來的福分。
明安圖6歲那年的一天,額吉去湖邊拉水,發(fā)現(xiàn)一個人倒在湖邊不省人事。額吉平時就喜歡幫助別人,在這種情況下,她沒有絲毫的猶豫,費勁地把這個人抱上勒勒車,運回自家的蒙古包,用祖?zhèn)鞯拿胤桨阉然盍?。這個人一醒來,便爬了起來,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對救命恩人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明安圖的額吉哪里肯受這樣的大禮,善良的她不知道做了多少好事,幫助了多少素不相識的人,卻從來不圖回報,她把幫助別人當作開心的事情來做,因此她認為救這個人跟平常做的事沒什么兩樣。
也許這就是天意吧,她這次救的這個人,還真跟普通人不一樣!這個人解決了她的燃眉之急——明安圖到了上學的年紀,可是,普通的牧民家,哪有資格和能力送孩子去上學呢?在那個年代,這是異想天開的事情呀!
在交談中,額吉知道這個人叫王吉利,是一個知識淵博的漢族人,為了躲避政治迫害,這才來到草原。王吉利和眼前這個善良的牧民推心置腹地交流,表露出他短期內都不會離開草原的心愿。明安圖的額吉聽到這個消息,內心自然欣喜不已,等明安圖的阿爸回來,兩人商量了一番,決定請王吉利當明安圖的老師。王吉利竟然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對于明安圖一家人來說,這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呀!從此,明安圖的命運就發(fā)生了變化,這還真應驗了“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
為了讓明安圖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明安圖的爸爸和額吉傾其所有,在自家的旁邊建了一座白色的蒙古包,供王老師居住,同時這也可以當作師生倆的教室,王老師對此表示感激。
蒙古包主要由四種顏色組成:白色、藍色、黃色和紅色。白色代表乳汁,藍色代表天空,黃色代表大地,紅色代表太陽。此刻,明安圖正坐在明亮的蒙古包里學習。
蒙古包外傳來一陣駿馬的嘶鳴聲。不遠處,一群駿馬在草原歡快地奔騰著,長長的尾巴和鬃毛在奔跑中高高地揚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它們停下來,優(yōu)雅地吃起草來,這時的馬兒顯得溫順極了。
二
時間像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明安圖已經(jīng)十二歲了。他跟著王老師踏踏實實地學習了6年,深得老師的喜愛,老師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毫無保留地教給了他。天資聰穎的明安圖學習勤奮,愛動腦筋,與同齡的孩子相比,他真是出類拔萃。在王老師的鼓勵下,明安圖參加了清朝的科舉考試——童試。
當時,明安圖不清楚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王老師耐心地給他講解了什么是科舉考試。當時,清朝的科舉考試分初步考試和正式考試。初步考試有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作童生或儒生,童生經(jīng)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里面選拔后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錄取“入學”后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tǒng)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后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yè)(有月課和季考,后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的名額限制,由朝廷發(fā)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參加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在王老師的悉心輔導下,明安圖精心準備,參加了童試,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后來,他獲得了生員(俗稱秀才)的資格。他所取得的這個生員資格,顯然和那些由恩蔭、捐納得來的什么恩監(jiān)生、蔭監(jiān)生和例監(jiān)生是有所不同的,他是花費了許多力氣,使自己的學識達到一定水平才取得的。入學后,明安圖能享受清朝政府提供的待遇,每個月都能領到清朝政府發(fā)的糧食,這減輕了父母的負擔,也逐步實現(xiàn)了他“讓父母不再那么辛苦,以后過上好日子”的愿望。
消息傳來,明安圖的阿爸和額吉,還有遠親近鄰,都來祝賀。當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阿斯烏拉、阿如溫查斯,也趕來分享明安圖的喜悅。額吉臉上洋溢著最美麗的笑容,她忙里忙外,準備著招呼客人的奶制品、炒米和奶茶。
蒙古族的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其為“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其為“烏蘭伊得”。蒙古族人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作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阿爸從羊群中挑選了一頭最肥的綿羊,準備用它做最具特色的蒙古族烤全羊,用來款待親朋好友。
蒙古族人食用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還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jié),蒙古族人也捕獵黃羊。羊肉常見的傳統(tǒng)食用方法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爐烤帶皮整羊是最有特色的菜。
一切準備妥當,開宴的時候,阿爸還搬出了馬奶酒,大有和客人一醉方休之意。遇到這樣的喜事,誰還能抑制內心的高興勁兒呢?何況這是在大草原,何況主人是性情豪放的蒙古族人。其實,大部分蒙古族人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有的地區(qū)的牧民也飲用馬奶酒。馬奶酒是鮮馬奶經(jīng)發(fā)酵制成的,無須蒸餾。每逢節(jié)日或家里來了客人,主賓都有豪飲的習慣。
席上,明安圖端起滿滿的一碗酒走到王老師面前,一連敬了王老師三碗,感謝王老師的辛勤付出,感謝他把畢生所學無私地教給了自己。王老師慈愛地望著這個學生,用手拍了拍明安圖的肩膀,臉上的皺紋燦爛成一朵花,開得那么旺盛。王老師看上去不勝酒力,但是他臉上的表情甚是自得,他像在自言自語,又像在對眾人夸獎明安圖:“有這樣的弟子,甚慰我心!老夫這輩子沒有實現(xiàn)的心愿,他一定能幫老夫實現(xiàn),如此甚好,甚好!”
王老師勉勵明安圖,好好學習,不能驕傲,要繼續(xù)參加清政府組織的更高層次的科舉考試——鄉(xiāng)試,以積極的姿勢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參加會試,最終達到參加殿試的終極目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三
明安圖出生于草原上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沒有貴戚親友的提攜,卻在學習上不斷有所長進,這完全是來自他自身的刻苦努力。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日月運行,自有它的規(guī)律。在明安圖發(fā)奮讀書、學有所得的過程中,日子也在一天天流逝,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制定時間順序的法則叫“歷法”。
聰慧的中國人在經(jīng)年的勞作中發(fā)明了歷法和節(jié)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特別毒,暴曬之下,他熱得難受,便去樹蔭下休息。突然,他注意到了地上樹影的移動,這給了他啟發(fā)?;丶抑螅ㄙM了幾天幾夜的時間,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墒?,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后來,從山崖上往下滴的水滴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可預測,使他感到苦惱。萬年聽說后,忍不住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運行的規(guī)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chuàng)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p>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后來,萬年經(jīng)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傳說歸傳說,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類根據(jù)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人們根據(jù)地球自轉產(chǎn)生晝夜交替的現(xiàn)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jù)月亮繞地球公轉,產(chǎn)生朔望的想法,形成“月”的概念;根據(jù)地球繞太陽公轉產(chǎn)生的四季交替現(xiàn)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所依據(jù)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根據(jù)精確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回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fā)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06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shù)月,在一個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shù)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歷法。
中國古代的歷法有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也叫太陽歷;陰歷也叫太陰歷、月亮歷;陰陽合歷,也就是俗稱的漢歷(農(nóng)歷)。其中,陰陽合歷一直沿用到今天。為什么漢歷(農(nóng)歷)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chǎn)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nóng)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漢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分,又有陰歷的成分,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guī)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nóng)業(yè)影響的總結,所以中國的農(nóng)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更加有實踐意義,更為實用、方便。漢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準確和巧妙,常常被中國人引以為傲。
為了推算每年的歷譜,人們往往先定一個計算起點,叫歷元。中國古代歷法大多數(shù)取這樣的理想時刻為歷元:某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它正好是朔和冬至,而且又是月過近地點(即月行速度最快的點)的時刻,等等。由于各種歷法的數(shù)據(jù)不同,所以它們推得的理想時刻也各不相同。不過這樣的理想時刻通常離歷法行用的年份都十分遙遠。這種歷元稱為上元。
歷法問題的復雜性全在于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零碎,它們同“日”之間的關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間的關系那樣簡單;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所以,歷法總是顧此失彼,不能同時協(xié)調兩個周期。由于這兩個原因,歷法一般分為三類:太陰歷、太陽歷和陰陽歷。側重協(xié)調朔望和歷月關系的叫太陽歷,簡稱陽歷;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歷。
無論哪一種歷法,都有一個協(xié)調歷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系問題。在原則上,歷月應力求等于朔望月,歷年應力求等于回歸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shù),所以,歷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歷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別。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歷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歷年等于回歸年。這就是歷法的主要內容。
歷書是排列年、月、節(jié)氣等供人們查考的工具書。歷書在中國古時稱通書或時憲書,在封建王朝的時代,它是由皇帝頒發(fā)的,所以又稱“皇歷”。
1662年,玄燁即位,年號康熙??滴鯐r期和后來的雍正、乾隆時期,使清朝成為一個空前統(tǒng)一和鞏固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歷史上稱其為“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盛世,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該時期經(jīng)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xù)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tǒng)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發(fā)展到了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四
康熙皇帝親政以后,注意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手工業(yè)方面,陶瓷、紡織等行業(yè)技術都有新的提高;航運交通也有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康熙皇帝本人比較重視學習科學技術。他經(jīng)常召集一些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到皇宮里給他講解自然科學,其中包括初等幾何學、初等代數(shù)學、天文學、測量學、炮術等,有時還要看他們進行實地演習,或者到天文臺上去視察。外出巡視時,康熙皇帝有時還要帶上一群中外科學家,隨時幫他解決遇到的某些科學問題。
其實,康熙皇帝學習天文歷算的直接原因,是歷法之爭引起的。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采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人們根據(jù)不同的農(nóng)業(yè)牧業(yè)生產(chǎn)情況需要,分別制定了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漢歷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jù)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記載,一般認為現(xiàn)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guī)則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中國歷史上一共產(chǎn)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jīng)對中國的文化與文明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yǎng)生、醫(yī)學、學術思想、天文、數(shù)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tǒng)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那時已經(jīng)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人們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guī)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余出來的天數(shù)(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shù)),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xiàn)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的歷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從漢朝初期開始,中國的歷法出現(xiàn)了大轉折,全國統(tǒng)一歷法,歷法也成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后劉歆作《三統(tǒng)歷》,這兩種歷法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shù)天數(shù)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shù)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后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
清初的歷法,是由西洋人湯若望根據(jù)明朝的《崇禎歷書》重修的,名為《時憲歷》。
1645年,《時憲歷》頒行天下。圍繞改歷問題,清初時期爭論多發(fā)。
1669年,西洋人南懷仁上書稱,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吳明烜參用《回回歷》推算歷法有誤,康熙八年閏十一月應為九年正月,并指出他致誤的原因,因而歷法之爭又起。
當時,舉朝百官沒有一個通曉歷法的人,難辨雙方爭議的是非,于是,爭辯的雙方奏請康熙皇帝裁決。
康熙皇帝傳令諸大臣一起來到北京天文臺,進行現(xiàn)場觀測,結果證明南懷仁的預測與儀器所指逐款皆符,而吳明烜諸款皆誤,于是康熙宣布,他贊成西洋新法,令南懷仁等治歷法,將支持吳明烜的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楊光先革職。
這次歷法之爭使康熙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動??滴跻庾R到,如果他不懂科學,就只能聽從別人的想法,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康熙開始認真關注、學習科學??滴跏且粋€具有務實精神并且很自律的人,他親自制訂了需要學習的科目表,選擇了數(shù)學、幾何、天文、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目,并邀請了法國傳教士徐日升、安多、張誠、洪若翰等人作為他的老師,并要求他們撰寫授課教材,上午講兩個小時,晚上再講兩個小時。與此同時,西方傳教士也經(jīng)常為康熙皇帝做實驗和進行一定規(guī)模的實地演習。康熙皇帝也頗注意科學技術的應用,他常常做一些實驗。即使是在每次外出狩獵的時候,他也帶著一些精通科學技術的官員,備作顧問,隨時咨詢,以及時地解決他所遇到的科學技術上的問題。
康熙在學習過程中不是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而是十分重視實踐。例如,有一次洪若翰神父給他講到物體的成分時,康熙就拿起一個球,精準地稱出了球的重量,測出了它的直徑。然后,他再算出同樣材料、直徑不同的一個球的重量,這樣就可以求出這個固體的密度。最后,康熙還會再測算一個同樣直徑或同樣重量的球的數(shù)據(jù),以對剛才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
康熙皇帝還比較注意培養(yǎng)天文學方面的人才,以滿足修訂天文歷法的需要。
為此,1670年10月,康熙皇帝下詔給禮部說:“天文關系重大,必選擇得人,令其專心學習,方能通曉精微??蛇x取官學生,令其與漢天文生一同學習,有精通者,俟欽天監(jiān)員缺,考試補用?!?/p>
禮部接到康熙皇帝的詔令后,在全國的每個旗均選取了十名官學生到清政府專門研究天文歷法的機構——欽天監(jiān)分科學習。并且,從那以后形成一個慣例,清政府經(jīng)常這樣選拔官學生進行培養(yǎng)。
俗話說,天道酬勤,機會總是會青睞有準備的人。其實,明安圖自身的努力,再加上清朝當時處于繼續(xù)培養(yǎng)天文方面人才的階段,這無疑給明安圖提供了機會,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皆具備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