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醫(yī)學影像中心 陳虎 徐霖 湖北省荊州市荊州第一人民醫(yī)院 王艾)
患者,女,42歲。2016年02月09日因20天前無明顯誘因反復出現(xiàn)惡心、嘔吐伴反酸、呃逆入院。當日行電子胃鏡提示膽汁返流性胃炎,腹部CT未見明顯異常,顱腦MRI檢查示延髓導水管右側疑似點狀狀異常信號,T2WI及T2flair呈高信號,T1flair呈等、低信號,余未見明顯異常(圖1、2)。行對癥及支持治療數(shù)周后,癥狀仍不能緩解,并出現(xiàn)吞咽困難及應走不穩(wěn)等癥狀。2016年02月17日復查顱腦MRI檢查示延髓導水管右側斑片狀異常信號,T2WI及T2flair呈高信號,T1flair呈等、低信號,DWI呈高信號,較前(2016-02-09)范圍增大,考慮延髓脫髓鞘可能(圖3、4)。隨即使用糖皮質激素和丙種球蛋白,次日患者吞咽障礙好轉,癥狀減輕,并完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檢查,結果顯示APQ4抗體陽性。2016年03月01日再次復查顱腦MRI,示延髓導水管兩側斑片狀異常信號,范圍較前(2016-02-17)縮小,信號較前(2016-02-17)信號減低;臨床癥狀稍好轉。半年后再次行顱腦MRI復查,延髓導水管兩側斑片狀異常信號范圍較前(2016-02-17)明顯縮小,信號較前(2016-02-17)信號明顯減低(圖5、6)。結合患者的影像學特征,特異性抗體指標,臨床癥狀,以及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療后的轉歸,診斷為極后區(qū)脫髓鞘病。
討論:脫髓鞘性疾病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炎癥性、多灶性脫髓鞘性為主的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主要累及脊髓白質,但灰質亦可受累,脫髓鞘病變則為小靜脈周圍炎癥而形成偏心性分布,可能與感染,疫苗接種或藥物等而觸發(fā)中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醫(yī)學影像中心樞系統(tǒng)神經髓鞘損傷有關,主要特征為髓鞘的破壞或脫失。癥狀與體征復雜多樣,以反復發(fā)作,多次緩解-復發(fā)為特征[1]。特別是當發(fā)生在極后區(qū)時,因為沒有辦法解釋是不是其他原因而出現(xiàn)的發(fā)作性呃逆,惡心或者是嘔吐,所以我們又稱做為極后區(qū)綜合征;極后區(qū),它又稱做最后區(qū),在第四腦室的兩側、閂的上方,在迷走神經三角和第四腦室邊緣之間呈一窄帶,含成星形細胞樣細胞、小動脈、竇狀隙,可能還有無極和單極神經元,接受來自孤束核與脊髓上行傳導束的纖維終止,它發(fā)出的纖維已經被追蹤到內側孤束核的尾端。該區(qū)部位由于血腦屏障通透性較強(所以才能方便的感受血中的化學物質變化),其中的星形膠質細胞富含AQP4[2],因此容易成為AQP4抗體損傷的部位,由于換著的不同,病程、病理和損害白質的程度、范圍不一,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變,還有各種程度的頭痛嘔吐、運動障礙等,如果單憑臨床表現(xiàn),很可能會誤診為延髓腦血管病或者其他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3],較難鑒別。所以這就需要其他的輔助檢查手段,如影像學、特異性生化指標的檢查,對于脫髓鞘腦病的確診有關鍵作用,有利于疾病的及早診治。
目前,對極后區(qū)脫髓鞘腦病尚無十分理想的治療藥物,多采用糖皮質激素和丙種球蛋白等聯(lián)合療法。此外極后區(qū)脫髓鞘性病形式多變,部分患者需要和急性腦梗塞相鑒別。后者起病突然,常于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fā)病,病灶較小,增強無強化,且臨床上不會反復發(fā)作。
圖片說明
圖1、2延髓導水管右側疑似點狀狀異常信號,T2WI及T2flair呈高信號,余未見明顯異常。
圖3、4延髓導水管右側斑片狀異常信號,T2flair呈高信號,DWI呈高信號。
圖5、6延髓導水管右側斑片狀異常信號,T2flair呈高信號,DWI呈等、高信號,較前范圍明顯縮小、信號明顯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