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樞 黃啟昌
湖南湘潭自南宋以后即為縣治,明清兩代均為長沙府所轄。但元末明初由于戰(zhàn)禍和兵燹,湘潭原有居民大量散亡,田園大量荒廢.城內一片凄涼。隨后,外省人,特別是江西一帶的人口.以“從征”“屯墾”“宦游”和從事商賈等,大批涌入湘潭。有記載云:明初“湘潭土著亦僅存十八戶,余皆無復存在,洪武初招集流亡,皆來自他省,而豫章人尤多”,使湘潭人逐漸有了經(jīng)商的傳統(tǒng)。
加之湘潭距長沙僅百里之遙,湘江、漣水流經(jīng)其境。無礁石湍流之險,古驛道分五路通向毗鄰縣、省,是粵、桂兩省通往北方古商道的必經(jīng)之地,到明末已形成商埠?!昂狻⒂?、桂、茶、攸二十余州縣之食貨。皆于是地取給,故江蘇客商最多;又地宜泊舟,秋冬之交,米谷駢至,檣帆所艤,獨盛他邑”。不僅湘東、湘南產(chǎn)品都往湘潭集散,西南各省貨物去西北各省亦多經(jīng)“湘、沅”而集湘潭,到清嘉慶年間,“城總市鋪相連幾十里,其最稠者則在十總以上。甲乙之貨云屯霧集,為湖南一大碼頭”。
湘江水運極其繁忙,舟楫絡繹不絕,自“楊梅洲至小東門岸,帆杈集連二十里,廛市日增,蔚為都會”。湘潭曾一度成為全國藥材集散地之一,有“藥都”之稱。藥材行有所謂“八堂”(全美堂、崇誼堂、崇慶堂、崇福堂、福順堂、聚福堂、懷慶堂、公正堂)的組織。藥材交易大多數(shù)經(jīng)過這些藥材行成交。
湘潭商貿(mào)的繁華對其府治長沙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明末清初,湘潭商業(yè)的興起是由大批江西客商來湘潭做生意所促成的,在經(jīng)商戶中江西人十占其九。開始以經(jīng)營紡織品者居多,繼而輸入原籍的物產(chǎn)或技藝專長,專營一業(yè),如臨江人專營藥材,建昌人專營錫箔,吉安人以經(jīng)營食鹽、錢莊為主等。
湘潭正泰碼頭
隨后,蘇杭的絲綢、江南的雜貨、浙江的醬菜、福建的煙絲。晉、魯、豫、陜、甘五省的旃裘、汾酒、皂角、甘草等陸續(xù)進入湘潭;廣東的海產(chǎn)、葵扇也把湘潭作為一個大市場,玳瑁、銀珠等珍貴商品則以湘潭為樞紐,運銷長江流域。
清朝前中期外省籍客商在湘潭的行業(yè)分布與清末民初外省籍客商在長沙的行業(yè)分布如出一轍。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說明了湘潭貿(mào)易中心自清中葉以后逐漸向長沙擴展、向長沙轉移的事實。
康熙三年(1664)始置湖南省,長沙即成為省會。外籍客商在湘潭站穩(wěn)腳跟、資本雄厚之后,自然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市場——省城長沙,紛紛到長沙開設分號,如湘潭有名的浙江籍“吳元泰”“吳恒泰”醬園就在長沙南、北、東門設有多處分號。
清初湘潭盛行的中轉貿(mào)易也為長沙后來成為湖南省的中轉貿(mào)易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鴉片戰(zhàn)爭之前,湘潭是湖南省最重要的轉口貿(mào)易城市,清代容閎作過這樣的描述:“湘潭亦中國內地商埠之巨者,凡外國運來貨物,至廣東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運至內地,又非獨進口貨為然,中國絲茶之運往外國者,必先在湘潭裝箱,然后再運廣東放洋。以故湘潭及廣州間,商務異常繁盛?!?/p>
除水運外,陸路肩貨往來于南風嶺者,不下十萬人。相鄰各縣的藥材、藍靛、竹木、稻谷,也多經(jīng)湘潭直銷漢口,再轉江浙,盛極一時。湘潭商務的繁忙對鄰近的省城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
乾隆十一年(1746),湖南巡撫楊錫紱開始浚修南湖港;乾隆二十一年(1756),巡撫陳宏謀再次下令疏浚南湖港,筑分水壩以刷泥沙,開月形渠以暢水勢;乾隆四十年(1775)又修建草場門以北湘江東岸泊岸80丈,使長潭之間的水路交通更加便利。到嘉慶、道光(1796-1850)年間,湘潭碼頭由明末10余處增至37處,運米之船經(jīng)常是千艘云集。商市由八總擴至十九總,每總積銀達幾百萬兩。
1840年以后,上海、漢口相繼開埠,廣州商務大部分北移,湘潭轉口貿(mào)易業(yè)務也逐漸轉移到長沙,致使長沙錢莊增多,機器碾米業(yè)興起,大米及蘇廣貨流向改變,湘潭的商業(yè)中心地位遂被長沙所取代。
(責任編輯:亞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