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語 末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姑媽16歲,通過招工進入棉紡廠做了紡織女工。那時的人們結婚早,姑媽18歲時,就有人給她介紹對象。對象比她大7歲,家在山區(qū)農村,人在北京當兵。姑媽很滿意,爺爺奶奶卻很不滿意,一是男方在北京當兵,將來到哪里還不一定;二是男方老家在山區(qū),貧困不說,弟弟妹妹一大堆,他又是老大,將來負擔不定得多重。
姑媽不聽,跟爺爺奶奶成了對頭,最后干脆住到廠里,不回家了。爺爺脾氣好,拗不過,就妥協(xié);奶奶不同意。但怎奈奶奶再厲害也是沒用,姑媽死活不聽。
有一次,姑媽背著奶奶坐火車去北京看姑父,結果,她的朋友把這消息告訴奶奶后,奶奶氣得蹬上鞋就去追。奶奶很厲害,別看裹過小腳,但依然是追到了北京。奶奶看到了姑父,用自以為高深的相面常識給姑父相了一下面,然后又看看自家姑娘的那股牛勁兒,嘆了一口氣默許了。
下鄉(xiāng)運動開始了,姑媽所在的棉紡廠讓她回家聽候組織安排。登記個人資料時,讓填寫戶口所在地。別的人都填寫自己的家,可姑媽又做了一件令人驚奇的事,她寫了姑父的老家。不知是向爺爺奶奶表決心抗爭,還是什么原因,反正她直接就把自己從城市打到了山區(qū),把爺爺奶奶直接氣暈。
果然,姑媽沒懸念地就被送到了姑父老家鄉(xiāng)下。對于天上掉下來的公主,姑父全家都很驕傲,畢竟姑媽是城里來的。沒多久就安排姑姑和姑父結婚了。
山里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冬天冷,夏天熱,爺爺奶奶以為姑媽沒多久就會后悔??墒?,姑媽一點沒后悔,姑父在北京,她就自己伺候那一家老小,毫無怨言,任勞任怨。
孩子們相繼出生,姑媽的任務又重了許多,姑父對姑媽感激不盡,即使每次回家,絲巾、方巾、糖果、點心不停地買,也是覺得對不住姑媽。姑父的弟弟妹妹通過上學,一個個都離開家進了城,最后家里就只剩下姑媽、兩個多病的老人、4個小孩子和一大片農田。
姑父所在的部隊后來有了政策,姑媽可以隨軍進京。但是,姑媽又做了一件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她沒同意進京。她是這樣想的,自己走了,年邁體弱的公婆怎么辦,4個孩子按政策只能帶走1個,其余3個怎么辦?而且她覺得在山腳底下生活也挺好,無憂無慮,安靜愜意。
姑媽留下來了,姑父后來覺得不能總讓姑媽一個人辛苦,便回了老家,跟姑媽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四面太行山,石頭砌成的窩,姑媽和姑父開始種山楂謀生,那是真正的山楂樹之戀。他們沒有讓弟弟妹妹贍養(yǎng)老人,即使弟弟妹妹都在城市過得很好。
現(xiàn)在,石屋里就只有姑媽和姑父了,他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的生活在別人眼里,寫滿了“苦和累”,但在自己心里滿是“桃花源”,沒有霧霾,沒有污染,養(yǎng)雞種菜,寫詩唱歌。
誰的青春不芳華,姑媽的青春也芳華。她用一顆決絕的心在青春年華里一次次越過世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愛情,直到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