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時代,使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zhàn),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從新媒體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文化館在“非遺”保護中的新模式、提高城市文化服務水平、發(fā)揮出文化館的功能和價值,是文化館相關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 文化館 “非遺” 保護路徑
新媒體時代,人們逐漸養(yǎng)成了上網瀏覽信息或者用手機獲取信息的習慣,這也意味著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了、渠道越來越廣。針對這種社會現(xiàn)象,各地文化館應建立起“互聯(lián)網+”思維,從新媒體的視角出發(fā),去思考如何利用新媒體去推廣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非遺”保護亦是如此:通過與新媒體相互融合、結合互聯(lián)網傳播的方式來宣傳“非遺”,可以促使文化館在“非遺”保護方面的工作形成模式創(chuàng)新。
一、文化館傳統(tǒng)“非遺”宣傳的缺陷與不足
(一)“非遺”宣傳渠道狹窄
文化館在傳統(tǒng)宣傳“非遺”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比較“物化”的方式來實現(xiàn),比如說:非遺展演、非遺展廳、非遺基地等。很顯然,這些“非遺”宣傳渠道過于狹窄,在“非遺”形式和空間的展示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或者出于安全隱患的考慮限制參觀人數(shù),這種狹窄的宣傳渠道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有兩點:其一,限制了群眾全方位了解“非遺”信息;其二,阻礙了更多民眾參與和體驗“非遺”文化。由此可見:文化館傳統(tǒng)“非遺”宣傳渠道的狹窄性,是“非遺”保護工作無法在民眾中展開大面積傳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二)“非遺”宣傳受眾范圍小
當前文化館在宣傳“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存在著普遍性的受眾范圍較小的現(xiàn)象,就能夠參與文化館所組織的“非遺”宣傳活動的群體而言,老年群體和青少年群體是“非遺”活動最主要受眾群體。這一方面是因為近幾年“‘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影響力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老年群體有更多的時間去參與“非遺”活動。這種“非遺”宣傳受眾范圍小的現(xiàn)狀久而久之便會影響“非遺”保護的效率,因為老年群體在吸收和傳承“非遺”文化方面畢竟存在著精力方面的局限性,而青少年群體則要以學習為主,不能花更多時間在傳承“非遺”上。因此,各地文化館都需盡快擴大“非遺”宣傳的受眾范圍,讓既有精力又有能力的青壯年群體,可以便捷接觸和感受到“非遺”文化內容,繼而自覺傳承之。
(三)“非遺”宣傳內容單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需求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但當前許多文化館在“非遺”宣傳的過程中,卻總是以“老幾樣”的宣傳方式去宣傳非遺,如:文藝演出、實物展覽、紙質閱讀等,這些宣傳模式,由于其模式的局限性,在內容上無一不呈現(xiàn)出單一之感,難以在宣傳內容上取得創(chuàng)新和有效的持續(xù)性效果,這種宣傳內容較單一的現(xiàn)狀,無疑會影響文化館在“非遺”保護工作效率的提升,更無法讓所宣傳的“非遺”內容發(fā)揮出應有的文化功能。
二、新媒體視閾下文化館“非遺”宣傳的模式建議
(一)通過官網平臺傳播和宣傳
文化館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來傳播和宣傳“非遺”文化,需要通過兩個步驟來建設:其一是“非遺”數(shù)據庫建設;其二是官網頁面展示設計,如此才可以實現(xiàn)“非遺”文化“資源存儲”、“資源展示”,以及“資源傳播”方面的功能。因此,文化館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傳播和宣傳“非遺”應該做到:
1.加強“非遺”文化數(shù)據化儲存工作建設,在官網界面中,設計好“非遺”信息搜索的導航模塊,使用戶們可以根據網站中所設計好的各種數(shù)據接口,快速搜索、導出想要了解的“非遺”內容;
2.在“非遺”發(fā)布和展示內容方面,要涵蓋“非遺”介紹、“非遺”動態(tài)、“非遺”藝術特色、“非遺”傳承風采、在線視聽、展出圖文、互動交流等模塊。
3.加強文化館官網中“非遺”板塊的基礎和關鍵環(huán)節(jié)設置,有互聯(lián)網分享意識,在頁面醒目位置設置好各類“分享鏈接”,從而方便民眾們將“非遺”信息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分享出去。
(二)通過自媒體公眾平臺傳播和宣傳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在使用自媒體平臺,人人都是信息的閱讀者和傳播者,通過自媒體公眾平臺來傳播和宣傳,是“非遺”保護的有效途徑,因此,文化館通過自媒體公眾平臺傳播和宣傳“非遺”應該做到:
1.通過建設微博官方賬號來保護“非遺”。為此,文化館要策劃好微博平臺管理部分和負責人員,以高品質的微博吸引公眾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度,定期向“粉絲們”推出與“非遺”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轉發(fā)有獎、評論有獎等活動,使微博成為文化館對外宣傳和傳播“非遺”的重要平臺。
2.通過建設微信公眾號來保護“非遺”,打造好“非遺”公眾號管理團隊,設置好公眾號中“非遺”欄目,增加“非遺”文化介紹、展示和欣賞方面的內容,吸引民眾自愿將公眾號所推送的“非遺”文章轉發(fā)至朋友圈宣傳。
3.重視“抖音”、“快手”、“秒拍”等新興短視頻自媒體公眾平臺在“非遺”傳播和宣傳的影響力,定期推出精心拍攝過的“非遺”短視頻,讓青少年群體可以有更多途徑去接觸和關注“非遺”文化。
(三)通過移動終端平臺傳播和宣傳
根據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頒布的數(shù)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7月,我國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上網用戶達到了12.5億戶。面對如此龐大的用戶數(shù)據,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如果可以建立在互聯(lián)網上,通過移動網絡平臺去傳播和宣傳,必將收獲很大保護效益。因此,文化館通過移動終端平臺傳播和宣傳“非遺”應該做到:
1.文化館根據移動終端平臺中屏幕的尺寸和使用環(huán)境,推出以圖片展示、音頻視頻欣賞為主的“非遺”內容,而非大量的文字閱讀內容。
2.考慮到現(xiàn)代人在使用移動終端平臺的時候,大多數(shù)具有“愛分享”的心理,文化館在移動終端平臺推出“非遺”保護內容的時候,要在平臺上制作好“分享”模塊,從而讓用戶們可以快速、便捷的將“非遺”內容分享到微博、微信、qq空間等平臺中去。
3.在移動終端平臺推出“非遺”內容時,文化館還要注意加入“在線咨詢”、“交流互動”等模塊,從而做到隨時在線解答民眾疑問,增強文化館與民眾、民眾與民眾之間針對“非遺”的交流頻率。
參考文獻
[1] 曹晶. 基于“互聯(lián)網+”思維的文化館新媒體服務探析[J]. 藝術科技,2015,28(10):91+178.
[2] 魏榕瑛. 文化館新媒體服務的探索與實踐[J]. 大眾文藝,2016(21):13.
[3] 張超秦. 文化館運用新媒體服務的探索與實踐[A]. 今日財富雜志社.2016年第二屆今日財富論壇論文集[C].今日財富雜志社:,2016:2.
作者簡介:劉敏,1983年8月生,北京市豐臺區(qū)文化館(100071),中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