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人生在世,誰都要吃飯。然而,簡單地吃飽飯是比較容易的,若是想把飯吃好,吃出情趣和境界,就需要一定的慧心和情懷了。飯雖是尋常之物,但是,飯也有品,也就是所謂飯品。古人對于吃飯就有十二品之說。
清乾隆年間的江南文人徐震秋在《雅窗小語》中說,飯的十二品,指的是稻、炊、肴、蔬、脩、葅、羹、茗、時、器、地、侶。前面的幾種很好理解,“稻”是最基本的食物,有了稻,才能有米,有米下鍋才能做出飯來;“肴”是做熟的魚和肉,就是葷菜;“蔬”則是可做萊吃的植物,就是素菜;“脩”,古稱“脯脩”,就是在肉中加入干姜、肉桂等大料腌制出干肉之類的肉食,用來佐餐;“殖”指的是腌萊;“羹”是湯類食物:“茗”指的是飯后一盞清茶在手,慢慢啜飲,可以消除滯郁。
后邊的幾品,說的就是吃飯的境界了。比如說,吃飯所最重者,是時間。這就是“時”。如果吃飯不講究時間,即使有珍膳當前,也因失其時而沒有了意義。如果吃飯的時間得當,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吃得欣然,這就是所謂的吃飯得其時。清朝的文人筆記中說,思食而食,才是吃飯的最佳時間。
吃飯講究“器”,也就是器具。《雅窗小語》中說,吃飯的器具以瓷為宜,但是,要選用精潔的,不必太珍貴、太細巧。如果瓷質(zhì)的吃飯器具太珍貴,則脆薄易于傷損,心反為其所役,會有心理負擔。有了心理負擔,吃飯就沒有悠然閑適的情趣了。
“地”,指的是吃飯之地也有講究。冬天吃飯宜在溫暖的屋子里,最好有紅泥小火爐,還可以焚上香:春天吃飯宜在柳堂花榭之處:夏天吃飯宜于或臨水,或依竹,或綠蔭之下,或坐在片石之上;秋天吃飯宜于晴窗高閣之內(nèi)。清朝的文人筆記中說,吃飯之地的講究是順從四時之序。而且,吃飯之地必須遠離塵埃,避大風和日曬。若是欣然,吃飯則可以圍坐在斗室。天氣不寒冷的日子,打開窗戶,任憑清風吹拂,則餐香飲翠,可以助吃飯之趣。
吃飯最好要有伴,這就是吃飯的“侶”。一個人獨自吃飯?zhí)拍?,太多的人在一起吃飯?zhí)鷩?。吃飯要有人相伴著一起吃,但是,要和心意相投或比較親近的人在一起吃飯才有情趣,若和話不投機的人一起吃飯,還不如獨自吃飯?!堆糯靶≌Z》中說,吃飯之侶可以是妻子,可以是良友,三四人即可,不需要多,以免喧囂而生煩悶。
你看,在古人眼中,吃飯的過程中,既離不了柴米油鹽這些物質(zhì)的東西,也可上升到精神的層面。今天也是一樣,重要的不是吃什么飯,而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氣氛中,與什么樣的人吃。心情決定了飯的品質(zhì),古今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