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博白縣英橋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 馮 虎
隨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推進,化學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化學課堂中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指導地位,也是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guī)律,促進學生形成基本化學觀念的有效手段。面對酸、堿、鹽這一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廣大初中教師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核心素養(yǎng)的理論思想,通過形成概念、歸納規(guī)律、繪制圖示、實驗對比等科學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物質分類、完善結構、認識轉化、探究,從而幫助學生從根本上理解酸、堿、鹽一課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和發(fā)展能力。
隨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化學課堂比以往更加注重對于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廣大教師也更加注重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guī)律,促進學生形成基本的化學觀念。酸、堿、鹽作為初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與此同時,酸、堿、鹽三類復雜的物質規(guī)律也成為培養(yǎng)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良好教學素材。基于此,初中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作為教學的基本理論,科學地展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實驗與探究”“綠色應用”等多方面對酸、堿、鹽的性質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價值。
想要清晰地掌握酸、堿、鹽的反應規(guī)律,首先需要考慮各類物質的概念和分類。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立足于宏微結合的教學視角,幫助學生實現(xiàn)酸、堿、鹽概念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的微粒觀、分類觀,促進學生搭建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酸堿鹽的定義及分類”的相關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建立微粒觀和分類觀,我在講解了基礎的概念之后,給學生們播放了一段酸、堿、鹽溶液電離的教學視頻,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酸、堿、鹽電離后一般形成幾部分?”文字概念的解讀對于學生來說有些抽象,但是展現(xiàn)在眼前生動的電離過程的視頻能夠給學生留下直觀、深刻的印象。學生很快總結出:“酸電離后形成H+和酸根離子,而且陽離子只有H+,堿電離后形成金屬離子和OH-,而且陰離子只有OH-,鹽電離的結果和酸堿有很大不同,一般電離為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當學生自己總結出了酸、堿、鹽物質電離的特點,其概念與分類的規(guī)范也便呼之欲出。然后,我又引導學生不同的角度進行物質的分類,KCl、K2SO4、KNO3電離都有K+,故統(tǒng)稱為鉀鹽;Na2SO4、K2SO4、CuSO4電離都有SO42-,故統(tǒng)稱為硫酸鹽……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們意識到一類物質可能屬于多種類族,要重點關注分類的原理和概念的界定。
這樣,教師可以適當?shù)貙滩膬热葸M行重組,引導學生對酸、堿、鹽的概念進行深化和總結,讓學生能夠從酸、堿、鹽的物質組成特征入手,自我完成物質類別的區(qū)分和歸納,從而強化學生對酸、堿、鹽物質概念的學習,發(fā)展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階段,學生能夠學習到的化學物質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形成化學物質的知識體系呢?歸納規(guī)律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教學手段。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采用類比、歸納等方法自主發(fā)現(xiàn)物質之間的相似性,通過核心素養(yǎng)中物質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觀念合理推測,進一步幫助學生搭建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酸、堿的化學性質”和“酸堿指示劑”等相關知識點時,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念,我開展了一組分組實驗。我事先準備好分別盛有2mL的鹽酸、白醋、硫酸、氫氧化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指導學生按照實驗操作規(guī)范分別向盛有不同溶液的試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紫色石蕊溶液和無色酚酞溶液,然后,我讓各組學生自行觀察每個試管的反應現(xiàn)象,嘗試討論、總結小組的發(fā)現(xiàn)。很快,大部分小組都成功總結出:盛有鹽酸、白醋、硫酸的試管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變?yōu)榧t色,而滴入無色酚酞溶液沒有變化;盛有氫氧化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變?yōu)樗{色,滴入無色酚酞溶液變?yōu)榧t色。在學生成功總結出結論之后,我進一步讓學生探討為什么不同的酸堿溶液可以讓指示劑發(fā)生相同的變化。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嘗試用酸堿電離來解釋這一問題:H2SO4(稀)=2H++SO42-;HCl(稀)=H++Cl-;NaOH=Na++OH-;Ca(OH)2=Ca2++2OH-,H+使石蕊溶液變紅,OH-使石蕊溶液變藍,酚酞溶液變紅。
通過在實驗探究中尋找物質規(guī)律,找出物質之間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從而由點及面的推測相同結構物質的共通性質,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酸、堿、鹽三類物質的通性,為學生日后深入學習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酸、堿、鹽的反應關系紛繁復雜,一直以來都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核心素養(yǎng)中的表征符號思維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教師在教學酸、堿、鹽之間物質反應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圖示,幫助學生認識轉化過程,理解轉化途徑,更好地梳理酸、堿、鹽三類物質之間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鹽類物質中“碳酸鈣(CaCO3)”的相關知識點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物質轉化的過程,我采用了繪制圖示的方法進行教學。我先給學生展示了一段溶洞形成的視頻,視頻中溶洞頂部的石灰?guī)r會在溶有二氧化碳(CO2)的水中緩慢溶解,而地面上溶有碳酸氫鈣(Ca(HCO)3)的液體會在受熱或壓強發(fā)生變化時發(fā)生沉淀(碳酸鈣CaCO3),從而形成溶洞中的石筍。就這樣,學生們一邊觀看視頻,我一邊為學生們講解溶洞中的發(fā)生的各種反應原理,在視頻結束之后,我讓學生通過繪制圖示的方法,繪制出碳酸鈣(CaCO3)與碳酸氫鈣(NaHCO3)相互轉化的反應過程和反應條件,并在一旁寫出反應方程式(CaCO3+CO2+H2O?Ca(HCO)3;Ca(HCO)3?CaCO3↓+CO2↑+H2O),學生們紛紛表示繪制圖示的教學方式使他們印象深刻。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整理,逐步讓學生形成酸、堿、鹽的物質反應關系,通過符號表征思維的鍛煉引導學生們認識物質轉化、理解物質轉化、應用物質轉化,從而讓學生們在酸、堿、鹽的學習過程中收獲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實驗探究作為初中階段化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更是學習化學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教師通過以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為基礎,引導學生展開實驗對比,深度探究酸、堿、鹽等各類物質之間的性質差異,從而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的內在價值。
例如,在講授“濃硫酸”和“稀硫酸”的相關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洞悉濃硫酸和稀硫酸之間的性質差異,我指導學生展開了一組對比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究并鑒別兩者之間的差別。首先,我指導學生借助天平,分別取體積相同的濃硫酸溶液和稀硫酸溶液,通過測量他們的密度探究兩者之間的差別。然后,我又讓各組學生分別準備了兩個盛有適量水的燒杯,向其中分別加入濃硫酸和稀硫酸,讓學生用手感受兩個燒杯之間的放熱程度,從而探究濃硫酸和稀硫酸之間的差別。接著,我又演示了濃硫酸的脫水實驗、鈍化實驗(3Fe+4H2SO4(濃)=Fe3O4+4SO2↑+4H2O)等,讓學生更好地對比濃硫酸與稀硫酸在性質與反應現(xiàn)象上的差別。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對比實驗,將相同、相似或不同的兩個物質放在一起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指導學生深度辨析物質關系,區(qū)分物質的特性和共性。
總而言之,化學核心素養(yǎng)是初中階段化學教學最終歸宿和理論指導方法,其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實驗與探究、綠色應用等教學思想對學生深入學習化學知識體系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在酸、堿、鹽知識的過程中,要堅定地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的理論背景,以概念分類、歸納規(guī)律、繪制圖示、實驗對比等教學手段,層層剖析、弱化難度,使學生真正地將課堂所講化為自身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