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有一個認識誤區(qū),那就是“學生寫作文,教師改作文”。這就暴露了以下幾點弊端:其一,一學期7-8篇作文,一個小學階段56篇作文,全部為“教師改,學生看”的模式,毫無新意,令人乏味;其二,偏重注入,多從約定俗成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作文的評改,甚至在文章的評改過程中,以教師的成人語言代替了學生鮮活的兒童語言;其三,因同一老師修改,幾篇過后,老師的批改語言、喜怒好惡等脾性,學生都能摸清楚,學生對于教師的批改,即便是精批細改,也大多是瞥一眼成績;其四,有的語文教師由于自身語文素養(yǎng)不高,而不能準確評價學生的作文。
筆者認為,在自改作文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獨立分析判斷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自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改作文,創(chuàng)新作文批改方式。
在教學四下課文《推敲》時,學生們都對賈島那嚴謹認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而心生敬佩,教師借勢提出:“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并講了王安石創(chuàng)作《泊船瓜洲》的故事,他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一連用了“過”“臨”等十幾個字,都覺得不好而絞盡腦汁。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做過多次修改,涉及內容變動達上千處。正是有了對《圍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這部作品總體上日趨精致,最終導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學經典的誕生。這些故事,讓學生從心底里喚起對文學家的敬仰和崇拜,激發(fā)了修改作文的欲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敝袊倪@句古話,說透了為文的不易。雖然有古人王勃文思如泉、筆走如飛,寫就了千古佳作《滕王閣序》的故事,但更多的還是像賈島、王安石等人關于“推敲”的典故。我們不妨發(fā)動學生搜集那些淺顯易懂的修改作文的名言警句。比如,魯迅先生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濒斞刚f的“看”就是“修改”。
(1)張貼對比
在教室內的“學習園地”中,把作文的原稿和修改稿一并張貼,結果不言而喻,修改后的作文一般都有明顯的進步,讓展示者充分感受到作文成功的樂趣,也讓其他學生在對比中深信: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2)選文編集
選擇部分寫得較好的作文編集裝訂成冊,供大家瀏覽、閱讀。教師鼓勵被選中者好好修改自己的得意之作。這時候的學生沉浸在“出書”的興奮中,當然會耐心地修改,希望自己的作文“不塌自己的臺”。
(3)報刊投稿
作文如能在報刊上發(fā)表,不僅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而且那種榮譽感將伴隨他的成長,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而教師要求有投稿愿望的學生必須先自行修改作文,再經老師點撥,這樣投中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選入教材的課文,那是一筆寶貴的資源。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注意歸納典范作品的寫作特點或寫作借鑒。我們要求學生自主修改作文,如果學生不具備基本的寫作知識或寫作技巧,他們將無從下手。純理論性的寫作知識的講解是乏味的,如果教師結合具體作品去分析,去講解,學生對于寫作特點和技巧的了解和掌握會很容易。比如,學了三上《北大荒的秋天》,教師就應告訴學生總—分的構段方式,并進行遷移練習;學了五下《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大江保衛(wèi)戰(zhàn)》等課文,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通過對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細致入微而又傳神的描寫,來反映人物內心復雜的思想情感的寫作手法,揣摩點面結合描繪場景的特點和表達效果,并引導學生遷移運用。
中高年段教師在每單元教學結束后,可以選擇同本單元課文寫作特點相類似的文章一至兩篇,打印出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的閱讀與訓練,教師稍加點撥,有目的、有意識地同寫作訓練、寫作修改聯系起來。如六年級學完說明文這類體裁的課文,教師想指導學生如何選材,就以“成功來自勤奮”為主題,出示了六組事例,讓學生交流選擇合適的事例加以論證;再比如學完二下《臺灣的蝴蝶谷》等寫景的課文后,把《日月潭》這篇文章發(fā)給學生,中間的“清晨。中午。蒙蒙細雨?!辈糠终Z句被刪除了,鼓勵學生自己去補充完整。此類訓練注重靈活性,又有針對性,更有不能忽視的實效性。
在平時的作文批改中,教師先對所有學生的作文通覽一遍,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好、差典型文章,利用投影展示出來,對這些文章進行精改,把教師修改作文的步驟和方法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批、改、評的同時,注意向學生介紹正確的“增、刪、調、移、飾”等修改符號,講解具體的批改方法,并寫出簡短評語。
葉圣陶說過:“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細考慮,全局和枝葉都考慮到,目的在于盡可能做到充分地、確切地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边@句話明確了什么是修改和修改的目的。根據葉圣陶的話,我們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時要注意兩個方面:全局和枝葉。全局指的是整篇作文的思想內容和文章結構。枝葉指的是字、詞、句和標點符號。因此修改作文強調要做到認真讀,在讀中改,從作文的內容、構段、條理、字詞句、標點等方面去考慮。
為幫助學生準確地辨析句子是否通順、條理是否清晰、修辭是否得當等,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修改病句、整理句子、變換修辭手法等專項習題的訓練,旨在要修改篇,先從修改句、段起始,幫助學生在句段的練習中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老師的訓練必須做到以下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首先,每次作文練習,當初稿完成后,可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的初稿,口讀耳聽,用紅筆劃出不順口的詞句,并加以修改。其次,學生通過朗讀容易發(fā)現作文中的詞句毛病,一遍不夠再讀第二遍,在不同形式的“讀”中進行自我修改。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出:“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作文初稿完成后,在自主修改的基礎上,同桌交換作文,從“小老師”的角度去評析小伙伴的作文,這無疑會讓學生們興致盎然。
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而采取集體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交叉、交流不僅可以較大程度地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參與程度,而且可以較大程度地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在修改作文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作文水平分成若干小組,組內分工要明確:讀作文,做記錄,寫評語,上臺講等,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參與到修改中來。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自己“改”,引導學生“改”,教會學生“改”,那么我們的作文教學必將是高效的。在自改作文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獨立分析判斷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自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