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蕾
高山密林、金頂佛寺、紙傘窄裙,瀾滄江-湄公河沿線的典型元素在這里幾乎都能找到。同時,它身居內陸,又面朝大海,擁有6000多公里綿長曲折的海岸線,進入印度洋后,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個國家。
這里,是緬甸。
中緬山水相連,從西南邊陲的云南跨過國境就是緬甸,如同許多邊境線兩側的交往一樣,民間往來可能早于官方互通。追溯至古代,云南與緬甸之間一條陸上通道實現貿易往來;另一條則是在2000多年前,漢武帝派遣船隊,從今廣東徐聞、廣西合浦等地出海,途經中國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再沿海岸線北上到達今緬甸南部沿海,開辟了海上貿易航線,貨船從中國東南沿海駛來進入印度洋,兩條紐帶將中緬連接在一起。
與古代以長安為起點、一路向西北而去的陸上絲綢之路的盛名不同,西南方的這條陸上貿易通途因種種原因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直到最近60年,不斷出土的文物及遺跡才透露出點點蛛絲馬跡,專家學者們艱難地將這些點連成了線,“西南絲綢之路”的真容才得以被世人所知。
在《中國通史》紀錄片中,講述了這條“西南絲綢之路”,公元前4世紀,印度人在一部著作中曾記載了產自中國的成捆的絲,這說明中國的絲綢已傳入印度。在《史記》中也記載著,張騫在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時,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了產自中國蜀地的蜀布和竹杖,后來得知這些物品是從身毒(今印度)轉運而來。
“臣在大夏時,見邛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边@段出自《史記·大宛列傳》的對話,主角便是張騫與漢武帝。由此,張騫將目光投至西南腹地,便向漢武帝提出建議,以蜀地為起點,往西南行,開辟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的新通道,這樣便可避開匈奴地區(qū)。因此,這條道路真正為世人關注并步入繁榮時期是在公元前105年以后,這一年,漢帝國從內地廣征士卒壯丁去滇西開鑿從洱海西去的“博南道”,這條古道以四川成都為起點,永昌為中轉出口站,終點為身毒,再從此轉到地中海及西方諸國。
成都,南河邊漿洗街29號,有一座“停靠”在南河邊的船形建筑,它在上世紀中期還檣櫓云集,運送各種物資。深處西南四川盆地的內陸城市成都,從地緣上看,完全與海洋無關,但正是由于西南絲路的開通,早在漢代以前就與大海緊緊連在了一起。緬甸就是中國西南通往印度洋的第一個國家,彼時,中國商人與撣國(今緬甸)、身毒商人進行貨物交換,產自中國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區(qū)的絲綢、竹杖等換回了金、玉石、琥珀、貝等異邦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隸屬于緬甸克欽邦的密支那(Myitkyina),它是西南絲路過了騰沖之后第一個大驛站。中國的商品就是從這里被轉運到印度、南亞大陸、西亞、以至歐洲。以玉石毛料為例,從明代開始,馬幫、象幫沿著西南絲路,從密支那出發(fā),延伸出兩條貿易通衢,即密支那-騰沖-永昌,密支那-八莫-盈江-騰沖。為何選擇密支那?古代,從密支那到云南只需要八九天。清代,不僅是玉石,棉花也成為了緬甸輸入中國的主要貨物,中國出口到緬甸的商品以生絲、土特產為主,中緬乃至中印之間的商品種類豐富多元。
緬甸為更多的中國人所知,是在最為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它成為了國外援助物資進入中國大陸的陸上入口。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當時日本阻止世界援華物資進入中國境內,為保障國內抗日戰(zhàn)場戰(zhàn)備物資以及大后方物資供應,1937年,開始修建從云南昆明到緬甸臘戍的公路。這條全長1146.1公里的公路成為了中華民族在抗戰(zhàn)中物資補給的“生命線”,它就是“抗戰(zhàn)輸血管”滇緬公路。滇緬公路東起昆明,穿越楚雄、大理、保山、龍陵、芒市、瑞麗等縣市,西行經畹町出境,后與通往仰光的鐵路相連,成為一條直通印度洋的出海交通線。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沿線國家積極回應,我國政府提出了建設“六大經濟走廊”的構想,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yè)園區(qū)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jié)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以交通干線和綜合運輸通道為發(fā)展主軸,以中國云南昆明、緬甸的曼德勒、孟加拉的達卡和印度的加爾各答等經濟城市和港口為主要節(jié)點,連接覆蓋中國云南省及西南地區(qū)、緬甸、孟加拉國和印度東部和東北部地區(qū),全長跨越約2800公里。
2017年,我國又提議建設“人字型”中緬經濟走廊,打造三端支撐、三足鼎立的大合作格局。對于中緬經濟走廊,緬甸不少人對此抱有極大的期待,緬甸基礎設施落后,中緬“人字型”經濟走廊建成,將把緬甸最貧窮的地區(qū)和最發(fā)達的地區(qū)連接起來,重新整合緬甸的經濟發(fā)展格局,推動緬甸的經濟發(fā)展。
近年來,中緬重要的合作項目非中緬原油管道、密松電站、中緬鐵路以及皎漂經濟特區(qū)等莫屬。
起始于緬甸西海岸孟加拉灣馬德島的中緬原油管道的全面貫通,成功開辟了我國印度洋能源進口通道,運往云南煉廠就地加工,供應滇黔桂等省區(qū),有效填補我國云南省成品油生產空白,帶動西南地區(qū)石油化工產業(yè)升級,構建起能源供給新格局。自2017年5月19日首批原油通過這條管道抵達國門至今,管道起點的馬德島深水港碼頭已經累計接卸油輪47艘,卸載原油1098萬噸,向中國輸送原油1000萬噸。
根據緬甸政府的規(guī)劃,皎漂經濟特區(qū)位于緬甸西南部若開邦皎漂縣,包括深水港、工業(yè)園和住宅區(qū)三個項目。在項目停滯了3年之后,2018年11月8日,中緬簽署皎漂深水港項目框架協(xié)議,根據框架協(xié)議內容,深水港項目將由中緬雙方共同投資,中方占股70%,緬方占股30%。項目合資公司將根據緬甸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特許經營的方式開發(fā)建設與運營深水港。
中緬在經貿領域互補性較強,雙方互利共贏,推進了一系列大項目,緬甸獨特的地緣優(yōu)勢不容小覷,但是也要看到,有些問題未來亟須解決。
2014年11月15日,在中緬兩國共同簽署的《關于深化兩國全面戰(zhàn)略合作的聯合聲明》中,緬甸歡迎中國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官方的積極高調表態(tài)令人欣喜,但是緬甸社會對于“一帶一路”還知之甚少,對于項目推進產生了阻力。如何根據當地實際進行有效宣傳,如何用緬甸社會接受的方式解讀“一帶一路”是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作為緬甸問題研究專家,云南大學緬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李晨陽與宋少軍在合著的《緬甸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和反應》一文中表示,中國在緬甸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應重視雙邊之間的認知差異,做好增信釋疑工作,促進雙邊合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