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魏峻:文物讓嶺南文化“走出去”

2019-03-02 02:14邵思思
同舟共進 2019年12期
關鍵詞:沉船館長走出去

邵思思

于無聲處發(fā)掘中華文明起源

《同舟共進》:您在北大學習時,為何會選擇“新石器時代考古”作為研究方向?

魏峻:當時出于幾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是跟我本科階段的田野實習有關,考古專業(yè)有半年的田野實習,就是讓我們外出把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變成實踐經驗,比如考古探方怎么發(fā)掘,所獲遺物怎么處理,怎么系統記錄、分析,并整理形成報告等。北京大學的考古實習往往是新石器和商周兩個階段考古隔年輪換。我參加的那年正好是新石器考古實習,去河南鄧縣(現鄧州)八里崗的一個仰韶時期村落做發(fā)掘。通過那次實踐,我對新石器時代考古產生了濃厚興趣。因為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講,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人類生產力發(fā)展的第一次浪潮——農業(yè)革命的發(fā)生。研究這段歷史對于認識人類早期文明或國家的形成極其關鍵。農業(yè)革命帶來的變革,成為文明發(fā)展和國家起源的重要推動力。我們常常講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那么這個文明史是怎么開始的,如何發(fā)展的?如果說商周以后的歷史和社會多少有一些文獻記載的話,那么古人對于新石器時代的認識最多只是一些模糊的記憶和片段的傳說,因此研究考古出土的這一時期遺跡、遺物,正是將傳說變成信史的一把鑰匙。

同時,新石器時代處于先史時期,考古資料往往缺乏文獻的佐證,具有更大的想象和科學分析空間。我們發(fā)現文物后,很多時候并不知道它的用途、使用價值、社會背景,以及在古代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揭開這些謎團要依靠對比、邏輯分析以及現代科技。正因信息有限,用一個詞形容就是“于無聲處”,就是要在空白地帶形成接近歷史真實的認識,這樣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這種挑戰(zhàn)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有人或許會疑惑,花這么大力氣去考古有什么意義?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理解:第一,考古可以豐富我們對于古代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以前只能通過文獻的描述來想象文物的樣子,現在通過考古就能知道;第二,考古成果可以補文獻之不足,證歷史之真?zhèn)?;第三,考古可以還原古代社會的社會狀況與日常生活,幫助我們超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總而言之,考古是這樣一門學科,能幫我們認清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的問題。

《同舟共進》:在這段歷史研究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文物是什么?

魏峻:在我的考古生涯中,有一定數量的文物超出想象,古人所使用的東西跟現代人差別巨大。然而,相較于“實物”,那些古代遺跡和遺存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剛剛提到的仰韶文化時期的村落,它的保存情況非常好。因為新石器時代距離現在的時間太久遠了,由于各種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村落往往都只剩下房屋基址,而地面以上部分基本都已不存在。但八里崗遺址的古代村落中,有些房址的地面墻體還保留著約半米高,這在以前考古中是很難得一見的。而且這個古代村落中的房屋是連在一起的排房,與中原地區(qū)常見的圓形或方形的單體房屋不同,一排房屋又分成若干套間。居住在這些套間和同一個排房中的人們是什么關系,不同排房屋中的居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這些都給了考古人以很大的研究空間,給予我們認識古代社會和文化演進以新穎有趣的資料,甚至可以改變我們對歷史的一些固有看法。而且,八里崗遺址考古是我首次參加的發(fā)掘項目,這些發(fā)現讓我深深著迷。

博士畢業(yè)到廣東后,印象較深的考古項目是臺山市腰古新村沙丘遺址發(fā)掘。這個遺址跟中原地區(qū)的比起來其實很簡單,特殊的是,它存在于面向大海的沙丘之上。當表層的沙土揭去后,呈現在眼前的是鋪滿廢棄陶器碎片和加工石器后散落的石屑,這是一個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的生活和石器加工營地。雖然已過去四五千年,但根據遺物遺跡的分布狀況,仍不難推測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令人驚奇的是,這樣的瀕海營地并不只有這一個,在這個營地下我們又陸續(xù)揭露出另外五層保存較好的營地生活面。各層生活面之間被沒有人類活動痕跡的沙層間隔開來。通過這個遺址,能把古人生活軌跡看得清楚,古人在同一區(qū)域活動,卻又不把這個區(qū)域作為定居的遺址,而是一個季節(jié)性營地。很可能是風暴潮來臨,古人遷走,等風暴退去,又返回生活。相較于長江、黃河流域延用時間極長的定居村落,同時期的華南沿海地區(qū)則展示了完全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南海Ⅰ號”具有里程碑意義

《同舟共進》:您曾參與對廣東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考古作業(yè),能否請您分享這段經歷以及“南海Ⅰ號”的故事?

魏峻:按照考古學研究方式,一般以發(fā)現古代遺址或古代沉船的地點來命名?!澳虾"裉枴卑l(fā)現于廣東臺山海域,位于南海北部,所以當時考古學家就利用這個地理名詞來命了名,最早叫“南海宋元沉船遺址”。

這艘船是在1987年被發(fā)現的。當時,一個英國海洋探測公司的幾名雇員向中國政府申請,要在南海海域打撈一艘叫“萊茵堡”號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沉船。這艘18世紀商船從印尼巴達維亞出發(fā),運送錫、銀和其它一些貨物去澳門。結果在上下川島海域遭遇臺風而沉沒。在征得中國政府同意后,英方租用交通部廣州救撈局的船舶進行搜尋打撈。經過一個多月的探測,英方搜尋人員決定用抓斗對幾個水下探測疑點進行試探性打撈。結果從海底抓出了大量瓷器和一條純金的項飾。當時廣州救撈局的參與人員警惕性很強,認為打撈出的物品與計劃打撈的沉船貨物不符。于是他們根據事前簽訂的合作協議,停止打撈并向文物管理部門報告。很快,國家文物局派來專家,確認這批瓷器為中國制造,屬于宋元時期,于是依據考古學原則,將其稱為“廣東臺山海域宋元沉船遺址”。

1989年,時任國家博物館館長俞偉超組織了一個中日聯合考古隊,再次定位了這個沉船遺址,并將沉船改名為“南海Ⅰ號”沉船。我是2004年參加到“南海Ⅰ號”沉船的考古中的,當時正在研究沉船的考古保護方案。2006年,國家文物局批準了采用整體打撈的方式對沉船進行遷移式保護。2007年,整體打撈成功,“南海Ⅰ號”被打撈出水并放置到位于陽江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中進行發(fā)掘和保護。經過一系列的考古試掘和保護試驗,2014年針對“南海Ⅰ號”進行的考古發(fā)掘正式展開。

對于這艘沉船年代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一開始考古專家根據瓷器的特征,認定這些瓷器大概是宋元時期的。后面又發(fā)現很多銅錢,包括“五銖”“開元通寶”和大量的北宋錢幣。考古學家根據所發(fā)現的最晚錢幣——宋高宗時期的“建炎元寶”,判斷其年代最早不超過建炎時期。隨著考古發(fā)掘的深入,又根據“乾道元寶”的發(fā)現,將沉船的年代上限調整到不早于公元1165年的宋孝宗時代。然而,最新發(fā)現的墨書干支年代讓考古學家把沉船年代確定為13世紀早期。因為兩宋時期的航海能熟練利用季風輔助航行,我們又判斷“南海Ⅰ號”沉沒的時間更有可能在陰歷十一月至次年一月期間。

漢唐時期,陸上絲綢之路非常發(fā)達,但從北宋開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北方地區(qū)由于戰(zhàn)亂,陸上貿易路線基本處于斷絕狀態(tài)。于是,兩宋政權就大力推動海洋貿易。從文獻記載看,那時的海上貿易給政府帶來了非常豐厚的收入。政府通過“抽解”的實物稅制,從貨物里抽取總量的約10%~20%作為稅費,并通過博買和禁榷制度,控制和調整外貿貨物的種類和買賣。

“南海Ⅰ號”就是這個宏大歷史背景中的一艘商船。它可能在臺山海域遭遇了風浪或其它事故,沉沒了。船上的東西很多,物品很豐富,整體打撈起來后,迄今已發(fā)掘出超過18萬件的精美文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水下考古發(fā)現。

《同舟共進》:“南海Ⅰ號”對廣東考古及廣東文化有什么意義?

魏峻:發(fā)掘“南海Ⅰ號”的意義不僅是對廣東而言的。從小的方面講,廣東的陸上考古,發(fā)掘的文物在豐富程度、精美程度上跟長江流域、中原地區(qū)相比有較大差距。但水下考古,特別是沉船考古,讓廣東擁有了能在全國排得上號并能名列前茅的一種資源或說是一批考古成果。因為在沿海省份里,像“南海Ⅰ號”這樣的沉船是非常難得的。

從大的方面說,“南海Ⅰ號”的發(fā)現對于提升中國水下考古學及中國考古在世界上的地位有較大推動作用。中國水下考古開展得比較晚,1989年才第一次真正由考古專業(yè)人員完成水下考古作業(yè),當時只有三四個水下考古人員。而世界上最早的水下考古1960年就出現了?!澳虾"裉枴闭w打撈的完成代表了我國在水下考古技術領域的后來居上,也為世界水下考古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范例。不管是聯合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還是我國的《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對于水下文化遺產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要么原址保護,要么考古發(fā)掘。“南海I號”整體打撈的方式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典范——遷移式保護,即發(fā)掘地點不在原址,但又保存了原址發(fā)掘的所有環(huán)境特點,保留了遺存的原真性。整體打撈開始前,我們曾請來被稱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教授,他聽了我們的計劃,第一反應是弄不成,覺得中國人太異想天開了。當我們成功后,他覺得中國人太了不起了,用西方考古學家完全沒有想到的方法解決了水下考古的難題。所以,這個意義特別重大。

“館長來了”

《同舟共進》:您在廣東省博物館任職期間,首創(chuàng)了“館長來了”這個環(huán)節(jié),走出辦公室,親自為公眾講解文物,很受歡迎。當時創(chuàng)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魏峻:當時的想法是博物館怎樣更多地為大眾服務,為社會盡一分力。在博物館里,觀眾通常是聽講解員導賞,偶爾也會聽到專家導賞,或是后來出現的導覽機和微信講解,觀眾可以根據喜好選擇。我在廣東省博物館推出“館長來了”項目,由館長親自給觀眾講解展覽,起源于2015年時由我策劃的一個叫“牽星過洋——萬歷時代的海貿傳奇”展覽,這個展覽以廣東沿海發(fā)掘的明萬歷時期的沉船“南澳Ⅰ號”為主角,系統展示了萬歷皇帝在位近半世紀的時間內中國海洋貿易的盛況,包括貿易物品、船上生活、航海技術等方面的內容。

展覽開幕后,從事博物館教育的同事跟我建議,能不能給觀眾做一次導展,我答應了。沒想到觀眾特別熱情、特別喜歡這個環(huán)節(jié),“館長來了”一經推出,網上預約名額基本就被“秒殺”。我自己覺得,之所以這么受歡迎,主要是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館長基本上是不出來給普通觀眾講解的,往往只在同行專家或領導接待等少數特定場合才講,所以觀眾會覺得聽館長講解很新奇。

觀眾既然喜歡聽館長講,那為何不給大眾提供一種他們喜歡的服務方式呢?博物館本身就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博物館業(yè)務工作的開展,不管是展覽還是講座,或其它教育活動,都是在給觀眾提供學習資源和文化服務,館長的展覽導賞不過是博物館教育方式的一種。

我那天去導覽,發(fā)現很多觀眾很早就去到現場等待。講解過程中甚至導覽結束后,觀眾都在不斷地跟我交流,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我覺得既然觀眾喜歡這樣的活動,就多講了兩次。后來,我又與其他館領導商量,大家來一起支持“館長來了”項目。這樣,館領導和館長助理一共6人,保證每個月至少給觀眾提供一場展覽講解。結果每場導賞都很火爆,預約票供不應求,于是館教育推廣部的同事又提出在現場講解時開通網絡直播,讓原來每次只有幾十名觀眾參與的項目,能被十多萬在線觀眾分享,在線觀眾最多時接近30萬人次。

鑒于“館長來了”的成功,廣東省博物館后來又創(chuàng)設了“專家說”“策展人說”等講解活動,讓相關研究專家和策展人給觀眾講解,分享知識和展覽心得,同樣受到觀眾歡迎。雖然館長和專家在解說展覽時,并不能像專業(yè)講解員那樣對詞匯和語句有最精確的把握,可能有不少口語化的表達,但這樣也會拉近跟觀眾的距離;而且館長、策展人或專家對展覽內容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這也讓他們與觀眾的交流互動更加充分。后來,我們很開心地看到國內一些博物館的館長也開始親自為觀眾導覽或參與其它教育活動,我覺得這是好事,不僅服務了社會,還帶動了一幫人去推廣博物館、宣傳弘揚傳統文化,持之以恒,會產生非常好的社會效應。

《同舟共進》:您認為廣東博物館該如何打造嶺南特色?

魏峻:作為省級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有一點天然弱勢,就是藏品的精美程度——注意,這不是說數量,也不是說品類——跟黃河以及長江流域的各省級館相比,客觀地說,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廣東省博物館的做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并為此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文物征集方面,不去大量征集原本弱項的青銅器和玉器,因為即使耗費很大力氣和經費在這些方面努力,藏品也始終難成體系,無法與中原及其附近省份相比。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嶺南特色文化、代表性文化遺產的征集、收藏、整理、研究和展示、保護上。

對于如何打造嶺南特色,首先表現在對藏品的征集方面,努力去實現藏品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比如在極具嶺南特色的端硯、潮州木雕這一塊,我們的收藏已是全國最好的了。另外,嶺南的外銷藝術品以及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藏品征集的主要方向。大概從15年前開始,廣東省博物館就開始把外銷藝術品的征集、收藏確定為一項重要的業(yè)務工作。所謂外銷藝術品,就是我國明清和民國時期通過海洋貿易向海外銷售的款式繁多的藝術品,這些物品很多都是在廣州或周邊地區(qū)制造的,包括外銷畫、家具、瓷器、銀器、扇子、刺繡、牙雕、漆木器等,大概有幾十個品類。比如我們知道清代外銷瓷器中景德鎮(zhèn)以及福建一些窯口的瓷器非常有名,但外銷藝術品中有一類瓷器叫做“廣彩”,它是從景德鎮(zhèn)買來陶瓷素胚后,由廣州工匠在瓷器表面進行彩繪和再加工,經二次燒制后成為富麗堂皇的“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瓷器大量外銷,數量特別多,在外銷陶瓷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前,國內收藏家對這些外銷藝術品不太重視,博物館也很少關注,因為這些物品基本都被賣到了國外,國內并不多見。改革開放后,廣東因為地近香港,與香港的博物館界和文物市場有較多接觸,發(fā)現香港市場上有很多海外回流的外銷藝術品。于是,當時的博物館領導立即抓住這個點,大力開展這類具有嶺南特色的文物征集。經過10多年的努力,如今廣東省博物館的外銷藝術品收藏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可以說是國內最好的文博機構之一。

其次,圍繞嶺南特色藏品,博物館還組織了一系列展覽,弘揚傳播嶺南文化。比如利用廣東水下考古成果豐富的優(yōu)勢,陸續(xù)組織了“牽星過洋”“亞洲內?!薄按蠛5馈薄皷|西匯流”等海上絲綢之路主題展覽;利用外銷藝術品收藏的優(yōu)勢,同樣組織了系列展覽,包括已經展出的“異趣同輝——清代外銷藝術精品展”“風·尚——18至20世紀中國外銷扇”“臻于至美——廣琺瑯特展”,以及即將展出的“粵匠神工——廣作家具特展”“外銷瓷器展”等。中國現在有5000多座博物館,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發(fā)展質量不高、存在千館一面的情況。不少博物館的展覽給人似曾相識或雷同的感覺。廣東博物館這幾年重點打造獨具嶺南特色的展覽,利用特色展品,拿出最有亮點和特色的文物,與別的博物館形成明顯的區(qū)分度。觀眾會發(fā)現,在廣東省博物館里看到的展覽,與在別的地方看到的不一樣。

再次,圍繞嶺南文化遺產,組織特色教育活動,也是傳播傳統的文化的重要途徑。比如,廣東省博物館組織的“廣州行走”“嶺南古驛道”研學等活動就是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教育項目。

最后,除了在博物館開展相關活動外,嶺南文化還要走出“館舍天地”。如果觀眾只能在廣東省博物館里通過展覽和教育項目領略嶺南文化,那么影響力始終是有限的。所以,廣東省博物館希望藏品能“走出去”,讓嶺南文化傳播得更遠。在省內,我們有一個流動博物館,每年會送100多場展覽到全省各地基層和東西兩翼,從瑤寨到海島都有。這給我們每年增加兩三百萬觀眾。同時,還把特色展覽送到其它省份甚至國外去。2017年時,有5個展覽去了7個國家或港澳地區(qū)展出,社會反響也非常好?!皷|西匯流”展在德國漢堡展出時正逢G20峰會,一些外國元首和政要去參觀了。

嶺南文化不能“孤芳自賞”,也不能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嶺南文化雖然精彩豐富,但還要有適當的宣傳推廣。所以,在博物館如何打造好嶺南特色這一塊,第一是要形成特色的藏品。第二是要打造特色展覽,組織相應的教育活動,通過這些展教活動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第三是嶺南文化“走出去”。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才是一個立體的、多方位的弘揚和傳播嶺南傳統文化的做法。

講好文物故事

《同舟共進》:相對以往,近年愿意走進博物館的人有所增加,在您看來,觀眾怎樣能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和故事?

魏峻:進入21世紀,中國走進博物館的人數增長非常迅速,至2018年全國到博物館參觀觀眾已達11.26億人次,參加相關旅游活動的有55億人次。全國有5000多座博物館,每年有十幾億人參觀,這個參觀量放到全世界來看都是相當可觀的。當然,這與黨和國家對于文博事業(yè)的重視和支持有關,與博物館投入增加、政策法規(guī)體系不斷完善有關,也與《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這類節(jié)目播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關。現在,省級以上的大型博物館越辦越好,活力越來越強,而且越辦越親民,大家愿意到博物館接受文化熏陶。不像以前,博物館比較高冷,你愛看不看,通過參觀博物館能學到什么也看個人造化。如今,各級各類博物館都愿意組織各種活動,通過互動的方式鼓勵大家前來參觀學習,越辦越有吸引力。

怎么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呢?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如果只是一般參觀,以休閑娛樂或走馬觀花為目的,那么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展品進行重點觀賞,關注相關展覽說明和參與相關活動,則多少會有所得,雖然這樣得到的知識很可能是零散的、碎片的。如果希望在博物館有系統收獲,想更多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就需要提前了解博物館展覽或活動的相關情況,提前查閱相關參觀資料,匯集問題,這樣與展品等實物相印證,才能更有所得,也才能更加深入。在博物館里看展覽,不應該只是對文物本身知識的了解,還有很多內容是可以關注的,比如展覽主題、內容的邏輯線、空間的設計、輔助展品和互動的展開等。博物館的文物基本都是跟古代的歷史文化、名人或藝術、科學相關,通過這些展品以及對其背景知識的閱讀,觀眾就能了解到更多感興趣的知識。我想,觀眾到博物館去,總要有所收獲,要想做到這點,就一定要提前做點功課,一遍看不明白就多去幾次,你會發(fā)現每次都會有新收獲。

《同舟共進》:近年故宮博物院通過各種手段把文物打造成IP,故宮的文創(chuàng)和展覽對廣東省博物館有什么啟示?

魏峻:故宮博物院找到了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第一,故宮的藏品在國有博物館中基本是最好的,它展示的空間——紫禁城,廣大觀眾也是耳熟能詳和十分喜愛的。紫禁城不僅是一個展覽場所,更是一個本身就有故事可講,有歷史、有文化的傳承之地。第二,故宮的展覽及文創(chuàng)等都采用了一種貼近生活的呈現方式來“講故事”。比如與皇宮有關的故事,與年俗相關的故事,展覽組織方式也較為輕松,觀眾不會覺得這些展覽或文物是高冷的。一些宮廷的、傳統文化里的東西經過恰當的表達,也能讓觀眾覺得文物代表的傳統文化離我們并不久遠。甚至加入了一些設計元素,讓文物更富藝術感、時尚感。將展覽主題與歷史意義相結合,將形式與內容相結合、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是故宮及其展覽、文創(chuàng)對觀眾具有極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此外,故宮的前院長單霽翔非常善于“講故事”,這也是打造故宮IP 的加分項。

我想,故宮博物院的做法對廣東博物館或其它博物館有借鑒意義,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發(fā)掘好館藏資源,就是找到這個博物館或這個區(qū)域在文化發(fā)展、歷史發(fā)展、藝術發(fā)展上與眾不同的東西。要找出自己的特色,這是打造IP最核心的方式。只有找到特色,才能走出不一樣的路。

第二,要善于講好文物里的精彩故事。只有與眾不同的館藏資源是不夠的,還要多去想怎么用好它們,哪些故事可以講得更吸引人,怎樣通過詮釋來增強觀眾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可以是對地方文化的自豪和驕傲,也可以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尊重。

第三,在表現方式上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要讓觀眾在看展覽的過程中,覺得這是提高生活質量,感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認為這樣才是成功的展覽。要做成這樣的展覽,就一定要有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并以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方式呈現,讓文物和現代生活有所連接。博物館里的文物不僅僅是古代的,它會影響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把這種意義放進去,那么觀眾看了以后就會更好地接受文物,會縮短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感。

故宮這幾年的實踐給中國的博物館帶來了多方面的啟示和借鑒。雖然也有人提出,由故宮帶動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賣萌”風潮是不是能一直“火”下去的問題。博物館觀眾是多樣的,他們對于參觀博物館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標,不能以一種模式來解決所有問題。博物館應該對觀眾進行認真、科學的分眾化研究,在照顧主流觀眾的同時,也照顧好其他非主流觀眾。每個人都認為在博物館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看到有所觸動的東西,或遇到能與之產生共鳴的展覽,做到這些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博物館。

猜你喜歡
沉船館長走出去
沉船的啟示
農民“館長”李銅
2013年廣西公共圖書館館長高級研修班
沉船探秘
沉船事件仍然撲朔迷離
難書
神木县| 安岳县| 明水县| 汝城县| 郑州市| 彰化市| 龙岩市| 手机| 宁德市| 边坝县| 高台县| 永康市| 新疆| 安平县| 封丘县| 克拉玛依市| 商水县| 武陟县| 仪征市| 长岭县| 岳普湖县| 伊宁市| 临澧县| 延寿县| 新巴尔虎右旗| 镇沅| 赤壁市| 花莲市| 全椒县| 博乐市| 大田县| 抚宁县| 乐陵市| 高邑县| 衢州市| 兴文县| 陇西县| 嘉峪关市| 同心县| 改则县|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