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謀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田玉琪教授新著《北宋詞譜》三巨冊,2018年5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引起詞學界的普遍關注與好評。與古代詞學相比,現(xiàn)當代詞學向以詞史論著、斷代詞總集編纂等為特色,而音韻譜律之學稍顯薄弱。近年來隨著謝桃坊《唐宋詞譜校正》(2012)、蔡國強《欽定詞譜考正》(2017)等著作的問世,譜律之學漸呈復興態(tài)勢。《北宋詞譜》出,遂為當代詞學又添一種具有地標性意義的大著作。
《北宋詞譜》的編排體例,彰顯了著者前后一貫的詞調史研究特色。以往的詞譜著作,如明代張綖《詩余圖譜》、清代萬樹《詞律》、康熙敕編《欽定詞譜》以及舒夢蘭《白香詞譜》等,或按小令、中調、長調分類編排,或按詞調字數(shù)由短到長編排。相沿既久,遂成通例。田玉琪教授認為,明清詞譜通行的這種編排方式,“時代、作者往往混雜,不見詞調、詞體發(fā)生變化之順序”(見該書卷首《凡例》),所以改為“以詞調首創(chuàng)或首見之作者時代先后為序”。這種體例亦可謂淵源有自,那就是晚清詞學家秦巘的《詞系》。秦氏《詞系·凡例》云:“蓋唐季詞人洞曉音律,探源樂府,其字句不無參差,而音調自協(xié)。至宋人規(guī)橅前式,琢煉整齊,南渡遞相仿效,踵事增華。雖斲斲于尋行數(shù)墨,而格律實愈出而愈精。鋪觀列代,其源流遞嬗之故,增減變化之殊,莫不昭然若揭,而風會升降之原,亦于是乎在。”按詞調產生發(fā)展的時代先后編排,便于“鋪觀列代”,考察詞調的源流遞嬗,其優(yōu)長是顯而易見的。但平心而論,按字數(shù)短長編排,并不是既往詞譜各書的缺點。因為詞譜本是教人按譜填詞的工具書,令慢短長,一索即得,于用足矣,至于考察詞調的源流遞嬗,那是詞學研究者的事,其實已經溢出詞譜功能之外了。田玉琪教授承前修夏敬觀先生《詞調溯源》之軌轍,于2007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詞調史研究”,其同名著作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隨后即投入原擬總名之《歷代詞調譜》之撰著,由他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詞體聲律研究與詞譜重修”,亦于2015年獲準立項?!侗彼卧~譜》即是《歷代詞調譜》之一種??梢哉f,該書并不是一般意義的詞譜,而是著者詞調史研究之深化,是考察詞調發(fā)生與嬗變的詞學研究著作。功能定位不同,編排體例遂異。雖然秦巘開創(chuàng)在前,但其于詞調各體之收羅辨析,缺失尚多,田玉琪教授《詞調史研究》中已指出《詞系》的七點不足之處(見該書第300頁)。《北宋詞譜》在文獻掌握與細節(jié)考辨諸方面,均遠過之而無不及,故其難能而可貴。
論者多稱《北宋詞譜》為集大成之作。所謂“集大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基于兩宋金元詞人現(xiàn)存詞作的全面調查總結?!对~律》《詞譜》諸書之所以錯漏很多,除了詞學相關理論的不完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所見詞作有限?!侗彼卧~譜》的編撰基于對現(xiàn)存兩宋金元全部作品的調查總結,對北宋所有詞調的正體和別體一一梳理考校,共列594調、1584體,力求全面展示每一詞調體式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軌跡。作者對認為應該列出的體式進行了全部列舉,對認為不必要列出的體式如偶添襯字、偶變字聲、偶變句法等等,皆于注釋中說明。這樣,《北宋詞譜》既為北宋詞調之總匯,亦是關于北宋詞調相關體式之總匯。
二是基于對詞調詞律全面考察的嚴謹體例。每一詞調之下,有“調釋”“體略”“圖譜”“注釋”四項。“調釋”項主要考述該調來源、宮調、句法特征、題材聲情及代表詞人;“體略”簡述該調體式的宮調(不同體式宮調或別)、字數(shù)、句拍和用韻情況;“圖譜”有例詞和平仄符號標注,凡正體皆注明可平可仄之處,又一體只于特別句法中注明?!白⑨尅辈糠謱υ~調的“正體”“又一體”字句、聲韻等方面進行注釋說明。這其中有些事項如句法、聲情及代表詞人等等,應該說已經溢出一般詞譜的體例內涵,而是由作者兼容并包的詞調史研究理念所決定的。
三是基于古今詞學著作尤其是音韻譜律之學的全面清理與博觀約取。前代詞譜著作如萬樹《詞律》、陳廷敬等《欽定詞譜》,譜體詞選如陳耀文《花草粹編》、沈辰垣等《歷代詩余》,今人著作如龍榆生《詞學十講》、吳熊和《唐宋詞通論》、謝桃坊《唐宋詞譜校正》,以及宋詞別集之整理本,舉凡古今相關著作,一皆納入學術視野。這相當于以該書為載體,吸納整合了歷代詞譜研究的成果,成為詞譜研究的全新平臺。另外,所謂集大成,既包括綜理吸納前賢研究成果,亦包括糾謬補偏。明清詞譜類著作傳世者40余種,稱權威者莫若萬樹《詞律》,而秦巘《詞系·凡例》稱《詞律》有“四缺六失”。其略謂:“宮調不明,竟無一語論及,其缺一;調下不載原題,幾不知詞意所在,其缺二;專以汲古閣《六十家詞》、《詞綜》為主,他書未曾寓目,憑虛擬議,其缺三;調名遺漏甚多,其缺四。不論宮調,專以字數(shù)比較,是為舍本逐末,其失一;所系之詞,任意取擇,未足為定式,其失二;調名原多歧出,務欲歸并,而考據(jù)不詳,顛倒時代,反賓為主,其失三;所據(jù)之本不精,字句訛謬,全憑臆度,其失四;前后段字數(shù),必欲比同,甚至改換字句以牽合,殊涉穿鑿,其失五;《圖譜》等書,原多可議,嘵嘵辨說,未免太煩,其失六?!鼻厥蠈θf樹的指摘或不免嚴苛寡恩,而田玉琪教授于《詞律》的“四缺六失”,以及《詞系》的“七不足”,皆有意于補偏救弊,故能后出轉精,臻于完善。
田玉琪教授多年來一直沉潛于詞調史研究,逐漸形成個人的學術領域和學術個性?!对~調史研究》計考述六朝、隋及初盛唐詞調45調,中晚唐67調,五代十國71調,北宋589調,南宋212調,金元89調,明代70調,清初(順康時期)152調,合計1295調。盡管如唐前詞調與明清自度曲或不無可議,畢竟對歷代詞調作了一遍實地勘察,為本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參照。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北宋詞譜》中,無論是學術思維還是比勘方法,田玉琪教授都有駕輕就熟、左右逢源之感,故能發(fā)覆表微,新見迭出。
其一,雖然《北宋詞譜》之編撰參考了《詞系》的體例,但在內容和具體編制上卻是全然不同。譬如北宋前、中期重要詞人,《詞系》依次列晏殊24調,歐陽修14調,張先40調,柳永103調,晏幾道14調,蘇軾20調,黃庭堅10調,而《北宋詞譜》則依次列柳永125調,張先39調,晏殊12調,歐陽修22調,晏幾道10調,蘇軾12調,黃庭堅15調,這其中大部分詞人差異很大,只有張先所隸詞調數(shù)量二書相近,但相互比較,也有七八個詞調是不一樣的。這說明,《北宋詞譜》只是參考了《詞系》的編撰理念,具體詞人詞調的情況完全有自己獨立的考察分析,而這種考察分析,由于所占有文獻資料的宏富,遠較《詞系》嚴謹可信。如《洞仙歌令》詞調,《詞律》《詞譜》皆以蘇軾詞為正體,此并無誤,而《詞系》依時代列于孟昶之下,次列蘇軾詞,但孟昶詞實為贗作。此調蘇軾二首,《北宋詞譜》據(jù)孔凡禮《蘇軾年譜》,皆晚于歐陽修二詞,《北宋詞譜》將該調置于歐陽修名下,首列歐詞(原書743頁)(《詞律》《詞譜》皆未列歐詞),蘇軾詞體或正在歐詞的基礎上完成。這個結論當是更加可信的。
其二,《北宋詞譜》所列各調的具體體式,雖然省簡,卻遠較《詞譜》《詞系》等書全面科學。所收體式省簡的主要原因,是著者從韻拍特別是句拍的角度考量詞調體式,而非主要從文意的角度考量。以《水龍吟》詞調為例,作者以詞調早期名稱為《鼓笛慢》,始詞作者為歐陽修,后依次列蘇軾“楚山修云”、李之儀“晚來輕拂”等十一家詞(原書721-736頁)。雖然著者參考了《詞譜》以此調起句或六字或七字分立詞譜的方式,但與之相校,不僅具體體式趨于省簡,而且依時代順序列出二體始詞、正體、又一體,具體體式多不一樣,且正體用蔡伸詞亦與《詞譜》不同(與《詞系》亦多不同)。當然,在體式的歸納總結中,亦或有可商之處,如《念奴嬌》詞調下片二三句,著者以蘇軾“大江東去”詞當斷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作四五句法(原書805頁),蘇軾詞中,從文意上看,“了”字既可屬上,又可屬下,著者斷句或不無道理,但朱敦儒、葉夢得詞,卻當作五四句法,此調下片二三句于兩宋實有五四句法的體式,或以增列一體更為完善。
著名詞學家吳熊和先生在1985年出版的《唐宋詞通論》中提出“今后詞學研究”應予完成的八項任務,其中一項就是“在清人《詞律》、《詞譜》的基礎上,重新編撰包括敦煌曲在內的《唐宋詞調總譜》”。田玉琪教授《北宋詞譜》的思路庶幾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