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按語]
與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甚或種族主義相比,所謂“天下主義”顯然是一個好詞,也是近年來學術界的熱詞,因為它一方面透顯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和視野,另一方面則與始于西方的“全球化”這個詞有近通之處。事實上,如果我們能把“天下”觀念進行新的詮釋,即可借以描述和構想中國文化視域中的“全球化”的世界。趙汀陽先生曾有大著,系統(tǒng)闡述了他的“天下體系”。在本期刊發(fā)的論文中,王威威教授的大作則從哲學和政治兩個方面梳理了莊子的“天下觀”,“天下主義”的討論熱潮中由此發(fā)出了道家的聲音。
從詮釋學的角度看,所有的解讀都是誤讀,更何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西方學者對《老子》和道家思想的解讀發(fā)生偏差實屬正常。然而一些本土學者卻以堅持中國文化“原汁原味”的主體性和獨特性為考量,反對“以西釋中”的理論進路。對此我認為,西方學者運用另一種思想視角、另一套分析方法解讀道家哲學,固然會使其“走味兒”,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鑒于包括道家在內的中國哲學范疇和思想觀念固有的混沌性,西方學者運用新異的思想視角和分析方法恰恰有助于清晰呈現(xiàn)其內在的復雜性,以及其多元甚至無限的豐富性,而道家哲學在作為他者的西方文化的多棱鏡上也總是會折射出絢爛且迷人的光彩。波蘭學者班卡·拉法爾從“分體論”的角度對老子之“道-有”關系的闡釋,西方漢學家對莊子哲學之神秘主義性質的論辯,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們對老子哲學的詮釋空間,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莊子哲學的神秘主義特質。
事實上,不僅西方人,即便是國學大師章太炎也照樣誤讀了道家哲學。他曾說:“莊子的根本主張,就是‘自由’、‘平等’……‘逍遙游’者自由也,‘齊物論’者平等也?!雹僬绿住秶鴮W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頁。當太炎先生借助“齊物論”的平等思想,抨擊20世紀初盛行一時的大國沙文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強調民族的平等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維護中華文明存在和發(fā)展的合理性之時,他的誤讀難道不是開顯出了莊子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創(chuàng)造性地賦予了莊學以嶄新的理論活力,因此是值得大贊特贊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