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偉,陳燕杰
(1.封丘縣農業(yè)農村局,河南 封丘 453300; 2.博愛縣農業(yè)行政綜合執(zhí)法大隊,河南 博愛 454450)
主要是指將治療藥物直接注射到胃腸道漿膜之外的范圍內,使藥物能夠更加快速、直觀的作用到病灶。與其他注射方式相比,此種注射的藥劑吸收較快,治療效果更理想。在腹腔注射治療研究不斷完善之下,腹腔注射在畜牧診療中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對病危豬的診療,與傳統(tǒng)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相比,腹腔注射的吸收力更強,藥物可直達病灶,且具有注射時間短、效果顯著等優(yōu)勢,有助于病豬提早恢復健康。
在對病危豬進行注射時,主要的注射器材為吊瓶、推注與金屬注射器,其中金屬注射器主要分為兩種,即10ml與20ml,兩種注射器的針頭通常在12#~18#之間,長度在2~7cm之間。吊瓶內的輸液器通常為“一豬一換”,在應用時將輸液器前端導管去除一部分,去掉長度約0.5~0.6m,剩余下端導管留置使用,在切斷的位置與塑料針的頭座套相連。
在注射過程中,為了防止病豬掙扎影響效果,需要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掌控,也就是保定。主要采用徒手、鉗耳、套繩、側臥保定等等,需要針對病豬的不同體型,有針對性的采取保定方法,確保注射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通常情況下,對于中小型病豬采用鉗耳、側臥、徒手保定等,對于大型病豬可采用套繩保定。此外,在保定過程中,需要兩人協(xié)助完成,注意保定方法與力度,以免對病豬產生二次傷害。
在注射過程中,應根據病危豬的實際情況對注射部位與方法進行確定。一般情況下,對于患病仔豬在肚臍附近進行扎針;對于中型病豬在腰間、兩側處進行扎針;對于大型病豬在肋骨兩側進行扎針。在注射過程中,通常以倒數第二對乳頭為基準,與之相距1.5cm處進行注射,將針頭垂直刺入到病豬體內,使內外針孔一致,由此降低感染的概率。同時,應確保腸道內沒有異物才可注射藥物,當針扎入之后,合理掌控藥劑的推入速度;完畢后,對扎針位置進行消毒,使內外針孔一致,有效避免感染發(fā)生。在實際扎針中,多采用直接扎、輸液兩種形式,前者適用于患病豬仔,后者適用于小中型病豬。
在腹腔注射應用中,一般要重復多次才可使病情得到明顯改善,隔天注射一次效果最佳,當連續(xù)注射2~3次時,應暫停注射。在注射量的把控方面也十分重要,一般以病危豬的體重為準,在20kg左右的病豬注射量為20~30ml;30kg左右的病豬注射量為40ml左右;50kg左右的病豬注射量為50ml左右;在注射時應迅速注入,以免病豬因保定工作不到位而掙扎,從而刺傷膀胱或者內臟器官;在扎針時還應合理控制針頭插入的長度,以免損傷其他部位;在扎針前后應分別對插入位置進行清理和消毒,以免病毒和細菌趁機而入[1]。
一般情況下,主要使用等滲溶液,也就是與豬體內組織液滲透壓相近的藥液。應用較為頻繁的配方為:使用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與無刺激性的藥物,較為常用的有維生素C、硫胺素等。為了防止藥物進入豬體后,對內部組織造成不良反應,如腹瀉等問題,應對溶劑的濃度嚴格把關,杜絕使用高濃度、高滲鹽水。在溶質的選擇上,最好為溶解較快的藥物,以免因溶解困難影響藥物吸收,如若必須采用溶解難度較大的藥物,則可更換注射方式。此外,還應注意的是,對于磺胺類、氯化鈣等具有較強刺激性的藥物不可應用到腹腔注射之中,以免影響病情恢復。
由于病危豬的體質較弱,在注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對于病危豬來說,有急性病豬、群發(fā)性病豬群體可采用此種方式,主要病癥為呼吸不足、中毒、腹瀉、中暑、無法長期靜脈注射,但又急需增加補液的病豬。病危豬的療程較長,而豬的身體相對較弱,體溫、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精神抑郁等,因此,注射前應遵循對癥處理的原則,通過注射補充能量和體液,且在給藥過程中應注意禁忌,并對病豬做好必要的護理;
一般來說,應該使用12#針的長度3cm,應該采用正確的注射的姿勢,也就是說,左手控制針頭和注射器,右手拿著注射器,右手拿著注射器垂直,如果血液返回,可以把藥物注射用右手,右手拿著注射器應該堅定,和左手應注射位置,所以生病的豬可以快速穿刺,準確且垂直地處于安靜狀態(tài)。
綜上所述,現階段,在病危豬治療中,腹腔注射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尤其對于群發(fā)性、急性病豬來說。在該技術應用中,應明確適用范圍、選擇合理的注射方法,使病豬早日康復,促進養(yǎng)豬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