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當代散文演變與知識分子話語重建

2019-02-19 14:30周紅莉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19年4期
關鍵詞:文學史知識分子散文

周紅莉

研究是一種文化選擇,更是一種價值判斷。陳平原在其1998年出版的《中華文化通志·藝文典·散文小說志》中表示,作為文類的散文本身并不具備時間性與空間性①,但從研究策略上,他還是傾向性地著眼于“歷史性文類(historical genres)”,思考作為中心文類的散文在漫長的中國文學、文化史中受到重視與漠視的根源:“或問文章有體乎?曰:無。又問無體乎?曰:有。然則果何如?曰:定體則無,大體須有?!雹谟小按篌w”無“定體”、識“大體”辨“小異”是文學史家陳平原最終選擇的文類(文化)史研究方法。

一般來說,散文之“散”標識了作為非技術文類的獨特體性。它可以是作者主體精神、生活樣態(tài)的直接表征,也可以是客體存在和主體自在世界認知、感受、悟覺的自由言說。一定意義上,散文的精神是自由的精神,而最具有“自由性”特質的知識分子群體,自然就成了散文寫作(并非全部)的“代言式”群體。這些裹挾著先驗的思想預設和價值判斷的散文,成為中國文學、文化、思想發(fā)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但是,散文的“歷史命運”卻是堪憂的。時代的更迭、社會的轉型、主體精神的演化,甚至語言的變革,都深刻影響了散文文類的等級(中心地帶還是邊緣?)與寫作主體(話語)的設置。在文學格局中,散文座次的不斷后撤“降序”,成為一種醒目的現(xiàn)實,當代散文更是如此。

一、當代散文研究的邊緣化

作為文類,散文在中國文學構建中是源遠流長的。從先秦諸子到兩漢史傳,繼之唐宋“八大家”高標文壇,后承明之“七子派”“唐宋派”“公安派”,清之“桐城派”等等,其文類包羅萬象,書、記、碑、銘、論、序等均以散文體類為存;及至現(xiàn)代,魯迅對“五四”散文也有高度的評價,以為“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③。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中,小說無疑是主要文類。而文學史,又是系統(tǒng)考量文學歷史存在的最有價值的質料。因此,中國當代文學史自然就主要成了小說的歷史,其次是“詩歌文學史”。散文在流行的當代文學史構架中處于邊緣位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散文在當代的存在狀況。其實,散文依然是中國當代文學重要的構成部分,但是由于文學史著者對散文的功能限定、價值重估和學科背景等原因,造成了當代文學史對散文敘述的忽視??疾煳膶W史中的散文文類與其歷史存在關系的真實性,對于深化當代散文的研究和發(fā)展很有意義。

為了便于驗證當代散文研究邊緣化存在的真實性,這里選擇10種中國當代文學史,并給出當代散文綜合布局。所選文學史,既注意到它的影響力和代表性,如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起于《當代文學概觀》 (北京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當代中國文學概觀》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中經調整修改,基本上為一人編史,稱得上是同類文學史中的“老牌”;陳思和主編的復旦版《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l999年初版),提出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新觀念、新思維、“潛在寫作”、“共名與無名”等,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另也注意到其編制的多樣性,10種文學史的內在結構有多種安排,有的以文類為序列進行敘述,如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本書以傳統(tǒng)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作為主要對象”④;有的“以文學作品為主型的文學史”,“突出的是對具體作品的把握和理解”⑤,如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在時間上,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上中下),現(xiàn)代當代一體化,貫通了整個20世紀;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新編》則延伸到新世紀文學。在空間上,有的純?yōu)橹袊箨懏敶膶W,有的則拓展到包括臺港澳在內的兩岸四地文學,像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等。具體展陳如下:

1.《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全書共27章,其中有2章關涉散文,包括:第十一章(當代的散文概念;散文的“復興”;主要散文作家;雜文的命運;回憶錄和史傳文學),見第166—178頁;第二十四章(八九十年代的散文;老作家的散文;抒情、藝術散文;學者的散文隨筆),見第397—409頁。

2.《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嚴家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全書共34章,當代部分為21—34章,其中有2章關涉散文,包括:第二十二章(五六十年代的詩歌、散文與劇作;散文的“詩意”與楊朔、余光中的探索),見第43—49頁;第三十三章(九十年代的詩歌和散文;“文化散文與學者散文”),見第307—310頁。

3.《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孟繁華、程光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全書共20章,其中有1章關涉散文,即第十八章(90年代作家創(chuàng)作;值得注意的散文創(chuàng)作),見第360—364頁。

4.《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陳思和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全書共22章,其中有6章關涉散文,包括:第一章(迎接新的時代到來),見第16—30頁;第八章(對時代的多層面思考),見第143—159頁;第九章(“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學),見第175—177頁;第十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見第194—198頁;第十四章(民族風土的精神升華),見第254—260頁;第二十章(個人立場與文學創(chuàng)作),見第340—343頁。

5.《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 (第二版),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全書共27章,其中有6章關涉散文,包括:第五章(概述;巴金、冰心、楊朔等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徐懋庸和“三家村”的雜文創(chuàng)作),見第109—124頁;第十章(臺港文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作:臺灣詩歌),見第186—188頁;第十四章(臺港文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作:臺灣散文),見第244—245頁;第十九章(悲悼散文與諷喻散文;巴金、楊絳、陳白塵;冰心、黃裳、孫犁、汪曾祺;張潔、王瑛琦、唐敏、葉夢),見第333—349頁;第二十六章(概述;張中行、余秋雨;張承志、史鐵生、周濤),見第436—449頁;第二十七章(臺港文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作:臺灣散文),見第457—459頁。

6.《中國當代文學史》,王慶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全書共42章,關涉散文的有:第1編第十二章(抒情散文及雜文:抒情散文創(chuàng)作熱潮的形成;楊朔的散文 ;劉白羽、秦牧的散文;吳伯簫等的散文;雜文的興衰和鄧拓等的《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見第203—219頁;第2編第十九章(散文的新變:走向多樣化的散文創(chuàng)作;巴金的散文;楊絳、孫犁、蕭乾的憶舊散文;余秋雨、張中行等的學者散文;王英琦、李佩芝、唐敏的女性散文),見第537—561頁;第3編第四章(臺灣散文和第八章澳門文學),分別見第714—716頁和第655—661頁。

7.《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陳國恩、樊星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全書共39章,當代部分為19—39章,其中有2章關涉散文:第二十三章(“十七年”散文),見第297—303頁;第三十五章(新時期散文),見第471—485頁。

8.《20世紀中國文學史》,黃修已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全書共16章,其中有5章關涉散文:第九章(新的文學范式的形成),見第53—58頁;第十章(思想解放浪潮中的文學創(chuàng)作),見第91—95頁;第十二章(轉型期的文學新作),見第159—165頁;第十五章(臺灣文學),見第264—269頁;第十六章(香港澳門文學),見第308—316頁。

9.《現(xiàn)代中國文學通鑒(1900—2010)》,朱德發(fā)、魏建主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全書共15章,其中卷、下卷關涉散文:中卷“多元一體文學結構的演化(1930—1976)”(第七章談及聶紺弩與《野草》雜文、劉白羽與頌歌式散文,見第845—865頁;第八章中談及豐子愷與《緣緣堂續(xù)筆》,見第1142—1148頁);下卷“多元一體文學結構的拓展(1977—2010)”(第十二章談及邵燕祥與政論雜文,見第1517—1526頁;第十三章談及巴金的《隨想錄》、余秋雨與文化散文,見第1696—1709頁)。

10.《中國當代文學新編》,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全書共19章,其中有3章關涉散文:第七章(時代精神與散文三大家),見第106—117頁;第十六章(散文的繁榮),見第254—279頁;第十九章(新世紀文學),見第332—338頁。

由上所列,我們大致可見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散文書寫的一些實際情形:散文書寫不能算是飽滿,每章涉及散文節(jié)數(shù)各有差異,多則安排三四章,少則僅有1節(jié);有的單獨敘述,有的與詩歌、戲劇等合敘;多寡不勻,隨意性較大,顯示散文書寫的不充分,不到位,甚至一定程度的缺失。這與中國當代散文的實際存在是有距離的。⑥

我們也考察了歷年人文科學博士論文中關涉散文話題的研究。洪亮輯錄的《1984—2012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博士論文題名一覽表》⑦,為了解相關信息提供了便利。這份論文題名一覽表,共收錄論文約1763篇。在此基礎上,筆者又搜集整理2013—2014年研究散文的博士論文選題,并補充洪亮輯錄中遺漏的選題,最終得2000篇左右二級學科博士論文,其中專題研究散文約38篇?,F(xiàn)按照年度、作者、論文名稱、培養(yǎng)單位次序展陳如下:

1995年,李安東《新文學散文流變論》,復旦大學。

1999年,喻大翔《用生命擁抱文化: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的藝術精神》,華中師范大學。

2000年,呂若涵 《“論語派”論》,南京大學。

2002年,黃科安《知識者的探求與言說——中國現(xiàn)代隨筆研究》,福建師范大學。

2003年,江震龍《從紛繁多元到一元整一“中國解放區(qū)散文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周明鵑《論中國現(xiàn)代懷舊散文》,南京大學;歐明俊《現(xiàn)代小品理論研究》,福建師范大學;[韓]洪焌熒《中國現(xiàn)代散文話語的建構》,北京大學。

2004年,蔡江珍《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想象》,蘇州大學;肖劍南《東有啟明 西有長庚:周氏兄弟散文風格比較研究》,福建師范大學;黃飛《論中國現(xiàn)代抒情散文的詩意追求》,福建師范大學。

2005年,張黎黎《在永恒中結晶——論余光中散文理論及創(chuàng)作實踐》,蘇州大學。

2006年,楊珺《20世紀90年代女性散文的主體建構》,河南大學;張宗剛《內質的空虛與價值的失衡——1990年代以來散文創(chuàng)作考察》,南京大學;徐慧琴《20世紀中國游記散文研究》,蘭州大學;簡加言《整合中外散文精華的藝術創(chuàng)造:巴金散文創(chuàng)作論之一》,福建師范大學。

2007年,辛曉玲《20世紀中國散文意境論》,蘭州大學;范衛(wèi)東《論抗戰(zhàn)時期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自由精神(1937—1945)》,南京師范大學;肖玉華《江南士風:中國當代散文的一種文化選擇》,蘇州大學;胡景敏《現(xiàn)代知識者的憂思之旅:巴金《隨想錄》及其效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

2008年,李良《現(xiàn)代中國“語絲體”散文研究》,南京師范大學;李麗《俄蘇文學浸潤下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作家》,蘇州大學;陳嘯《京派散文:走向塔尖》,河南大學。

2009年,嚴輝《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1949—1967)》,華中師范大學;莊萱《過渡時代的炬火:周作人散文文體理論》,福建師范大學。

2010年,王雪《20世紀90年代以來散文類型研究》,吉林大學;李文蓮《論新時期中國散文中的生命意識》,山東師范大學;楊若虹《中國當代西部散文研究》,蘇州大學;李一鳴《中國現(xiàn)代游記散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

2011年,馬小敏《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歷史散文研究》,浙江大學;郭茂全《新時期西部散文研究》,蘭州大學;朱曉江《“文學”與“文明”:周作人散文“反抗性”因素研究》,復旦大學;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變》,山東師范大學;王炳中《論現(xiàn)代散文理論批評的個性說》,福建師范大學。

2012年,李剛《20世紀90年代中國散文與知識分子自我認同研究》,蘇州大學;裴春芳《理論的繁衍和文體的分立——中國現(xiàn)代“小品散文”流變》,清華大學;陳艷麗《中國現(xiàn)代小品文文體研究》,山東師范大學。

2013年,鄭萍《論周作人的散文文體》,福建師范大學。

由上列可見,從選題涉指的時間看,有的包含了現(xiàn)當代,貫通20世紀;有的指向現(xiàn)代或當代的某一時段,如新時期、九十年代等;有的研究某個流派,如京派、“語絲派”、“論語派”等;有的研究某位作家,如魯迅、巴金、余光中等,其中研究周作人的數(shù)量最多;有的研究某個區(qū)域的散文,如解放區(qū)、西部等;類型研究和主題研究的論文占有相當?shù)谋戎?,如抒情散文、游記散文、懷舊散文、隨筆研究,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理論批評個性說、散文中生命意識研究等。但散文研究總體占比很小,當代散文研究邊緣化現(xiàn)象并非是種浮泛地假想。

另一個背景,是系統(tǒng)勘察學者已有的散文研究著作。成果主要有兩類:一是散文文體史,主要有《中國散文史(20世紀)》 (范培松)、《中國當代散文史》 (王堯)、《中國當代散文史》 (張振金)、《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fā)展史》 (佘樹森、陳旭光)、《走向崇高——中國當代散文發(fā)展論》(曾紹義)、《中國當代散文史》 (徐治平)、《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發(fā)展及其命運》 (王兆勝)、《當代散文流變研究》 (梁向陽)、《當代散文流變論》(袁勇麟)、《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 (沈義貞等);二是散文專題研究,學者從文化精神、詩學建構、文體理論、藝術審美等方面觀察分析20世紀中國散文,主要有《鄉(xiāng)關何處——20世紀中國散文的文化精神》(王堯)、《真誠與自由——20世紀中國散文精神》 (王兆勝)、《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和《詩性想象》 (陳劍暉)、《審美、審丑與審智——百年散文理論探微與經典重讀》(孫紹振)、《散文的常道》 (謝有順)、《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 (李曉紅)、《行進中的現(xiàn)代性——晚晴“五四”散文論》(丁曉原)等。這些研究史著,單從量化上,較之小說史研究、詩歌史研究還有很大差距,中國當代散文研究有其有限性。

基于這樣的背景認知,首先確認散文演變?yōu)檠芯恐行?,表明了研究重心、研究價值的預設。之所以選1976年以來的當代散文:一是在已有的散文研究中,研究晚近三十多年散文的遠比研究現(xiàn)代散文的少;二是這個時段的散文,在精神上承續(xù)“五四”,在體式上打破此前的創(chuàng)作模式,不僅在散文文類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而且也深具當代文學史意義。其次,確認精神生態(tài)為散文演變的具體場域,并將創(chuàng)作主體的身份鎖定在知識分子群體,不僅是一種價值選擇,也是散文的一種類型,以及一種研究視角和方法?,F(xiàn)代意義上的散文,誠如法國哲學家、文學家保羅·薩特說過的:“寫作的自由包含著公民的自由,人們不為奴隸寫作。散文藝術與民主制度休戚相關,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才保有一個意義。”⑧也就是說,只有在豐贍而自由的精神時空,才會演繹散文燦爛多姿的文景。從歷史的演變看,1970年代后期,中國進入到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新時代,社會發(fā)生深刻的變動和重大的轉型,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更為重要的,政治由禁錮逐漸開放,失落的、被遮蔽的人的主體性開始復活和彰顯,散文寫作所需的作者自由情志、自由精神由此得到激活,這樣一個時代有可能是一個散文的時代。

誠然,將散文(不是全部)視為知識分子寫作方式,并不是筆者的發(fā)明。學者王堯很早就指出,散文是“知識分子精神和情感最為自由與樸素的存在方式”⑨。丁曉原教授在論述梁啟超、嚴復、王韜等晚清思想者散文家時,曾以專論《論作為知識分子寫作方式的晚清散文話語建構》,具體分析他們寫作中所呈現(xiàn)的公共知識分子話語特征。文化學者林賢治《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以思想者的深邃,梳理了當代散文文體的變化和知識分子自由精神及其表達之間的關聯(lián),頗多新意。此外,陳劍暉1990年代思想散文研究系列論文《散文的難度是思想的難度》、《20世紀90年代思想散文的興起及其發(fā)展趨勢》、《散文天空中的絢麗星光——關于90年代思想散文的考查》),柯漢琳《仰望思想的星空——關于90年代以來思想散文的思考》等,都是關涉知識分子散文、精神生態(tài)的思考。這些思考,在當代散文研究日趨式微的現(xiàn)實景況下,顯得尤為珍貴。而知識分子及知識分子話語的歧義性、復雜性,又牽引出另一個重要問題。

二、知識分子話語的缺失

關于知識分子的種種界說,我們大多是從利奧塔德、德里達、??隆⒏焕锏?、別爾嘉耶夫、艾爾曼等人那里轉述或借取。顯然,知識分子的概念莫衷一是。筆者以為重要的不是其名,而是內在的精神品格。成為知識分子與謀生的方式無關,與日常事物的慣性和壓力無關,與特定的身份和功利無關。他們是一群帶有強烈的批判意識、社會良知與社會參與意識的文化人。

魯樞元先生在散文集《夢里潮音》中回憶過一件事:說作家茹志娟在主持“中國四十年文學道路研討會”時,談到“中國人民無法再忍受一代精英的損失了!”“禁不住哭泣”⑩,當時現(xiàn)場一片沉寂與淚目。在茹志娟等人淚目背后,潛藏的是當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取向以及對“一代精英”再損失的深沉憂患?!耙淮ⅰ憋@然指向的是知識分子群體,是具有知識分子精神品藻的一群。這一群人,既有張灝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中說的三個特征:

第一,受過相當教育、有一定知識水準的人(此處所謂教育不一定使指正式教育,也可以指非正式教育,例如自修求學的錢穆、董作賓等人),因此他們的思想取向比一般人高。

第二,他們的思想取向常常使他們與現(xiàn)實政治、社會有相當程度的緊張關系。

第三,他們的思想取向有求變的趨勢。?又類似于以賽亞·柏林所言的知識階層:

知識階層并不等同于知識分子。有人說,知識分子關心的只是如何把思想變得盡可能有趣。而“知識階層”是一個俄語詞匯,表達的是一種俄國現(xiàn)象。它誕生于1815—1830年間,是由一群有教養(yǎng)的、道德敏感的俄國人發(fā)起的一場運動,他們不滿蒙昧的教會,不滿對大多數(shù)生活在卑賤、貧困和無知中的老百姓無動于衷的殘忍暴虐的政府,不滿在他們看來簡直是踐踏人權、阻礙思想與道德進步的統(tǒng)治階級。

他們堅信個人與政治的自由,堅信非理性的社會不平等注定會被消滅,堅信真理的存在,在他們看來這與科學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是統(tǒng)一的。他們持一種啟蒙的觀點,推崇西方的自由和民主。

知識階層主義是由需要專門知識的職業(yè)人員組成……?

他們不是把知識作為炫技的資本或是用知識換取稻粱、謀取權力的知道分子匠工,而是與政治政府刻意保持距離(起碼不從善如流)、堅信真理和民主的精神守夜者(知識分子),他們的核心表征在于對自由精神的追逐,體現(xiàn)為介入世道情懷、守望和維護社會公理等。惟其如此,“知識分子 (包括作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階層和力量,其歷史作用乃在于他們實際上所承擔的文化批判者的角色”?。

事實上,知識分子以及知識分子精神不是凝固不變的,它與特殊的社會存在、時代精神風尚密切關聯(lián)。作為知識分子寫作方式的散文及其演變,也就必然地關聯(lián)著社會的轉型。某種意義上,晚近三十多年的散文,既是反映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思想稿本,也是特定社會存在的獨特投影。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是啟蒙時代的重新開啟,自由精神復歸成為可能,思想解放、人性解放成為新的歷史必然性,對歷史的回望與反思成為其間主流散文的基本主題,作為歷史的在場者和受害者的作者,以散文書寫的獨特方式參與新的思想文化啟蒙。1990年代是商業(yè)化、市場化全面裹挾的時代,在市場經濟的強大洪流中,人文精神和思想呈現(xiàn)整體下滑趨勢,知識分子散文因其思想性、嚴肅性、沉重性,陷入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同時伴隨著社會轉型帶來的價值多元化,知識分子內部也有了明顯的“內分化”。新世紀是一個“全面的利益沖突”時代,社會分化加劇,價值建構尚未達成,知識分子如何堅守自由之意志批判之精神、擔當“守夜人”職責成為時代之問。理想型知識分子以社會批評與文化批評者的角色立世,而要擔當起普世的公共價值守望者的使命,就必須持有一種獨立不倚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操守。

但是,如何言說以及言說什么?成為新的疑難。拉塞爾·雅各布在《最后的知識分子》中認為,異化的知識分子炮制著只有少數(shù)人才會閱讀的專著和論文,他們的工作、晉級以及薪水都依賴于專家們的評估,他們的生活和精神都被重鑄了,他們缺乏獨立性、批判性、思想性……知識分子從公共生活中消失了,而“消逝的知識分子就消逝在大學里”?。歐文·豪在《從眾的時代》中也論及,“他們不僅失去了傳統(tǒng)的反叛性,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不再發(fā)揮知識分子的職能”?,于是弗蘭克·富里迪的“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成為新“天問”,知識分子散文寫作更是一種稀缺式存在。

那么,出現(xiàn)這樣巨大的斷層和黑洞的根源何在?也許有四個質素:一是與文學批評標準有關。知識分子散文因為知識分子的思想性、獨立性、批判性、自由性等元素,需要批評者以超越性思想、主體性獨立、批判性態(tài)度介入文學文本;但因襲而來的政治為本、道德教化為范的批評準則又使政治與道德凌駕于文學(批評)之上,作為文學重要評價標準的主體思想、人性則長期被抽空、剝離。此外,中國人崇尚“中和為美”,實化在主流文學批評陣營中,鄉(xiāng)愿式和稀泥批評方式成為常態(tài),凡有尖銳立場、原則、主見的文學批評便言其嘩眾取寵,以“酷評”論之。因此,知識分子散文研究若要普遍化存在,不能算是易事。二是與創(chuàng)作者的主體身份有關。“你在為誰寫作?”“為人類寫作?”“是為誰的人類寫作?”能否真正做到“為人類寫作?”……這種種問題影像中,作家的主體身份才是決定問題的根本所在。林語堂說過,“著作界應該永久是個反對黨”,起碼也是個不合作者;有人將散文家界定為人文知識分子以區(qū)別于市儈知識分子、政治知識分子等,為的是凸顯獨立自由的知識分子精神和散文精神。只是,當作家被國有化、體制化、組織化、商業(yè)化,當作家身份成為一種政治代言、道德附屬、生存職業(yè)與謀利工具,創(chuàng)作自由、言論自由、知識分子精神的散文創(chuàng)作與研究只能是個虛假的想象。三是與出版審查制度有關。共產主義導師馬克思和資本主義國家總統(tǒng)杰斐遜曾對出版自由不約而同地給予了禮贊,認為出版自由是通往真理和其他一切自由的根本。但是在政黨國家,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性、純粹性才是根本,意識形態(tài)對出版仍然有著明確的指令,國家或者政治的意志成為“隱作者”。因此,從作家到編輯(特別是一些高校出版社)到宣傳部門的文化官員,可以說,權力意志與“安全系數(shù)”是他們綜合考量的首要準則。也有極個別的堅持著思想自由的作家和編輯,“特別關注”等成為一種無法規(guī)避的現(xiàn)實。真正具有知識分子精神的散文作品,在出版的“隱干涉”作用力下,很難規(guī)模化生成,必然導致了知識分子散文(研究)的缺失。四是與時代及思想有關。八十年代是啟蒙時代的重新開啟,思想解放、人性解放成為新的歷史必然性,但特殊時期的專制思想形態(tài)仍以慣性方式滲透在各個領域、特別浸入人的思想深處,因此知識分子話題還是一個被警惕與自我警惕的話題。九十年代是商業(yè)化、市場化全面裹挾的時代,在市場經濟的強大洪流中,人文精神和思想呈現(xiàn)整體下滑趨勢;為了迎合實用主義時代社會整體的審美和閱讀需求,俗文學大行其道,知識分子散文在世俗的泥潭中凌亂不堪。新世紀是各種思想兼容并存期。政治、社會、人群以包容的姿態(tài)迎接一切的新思想、新事物,在這個沒有絕對主潮話語制導、被譽為“全民寫作”的文學時代,部分成就了知識分子散文創(chuàng)作和研究。

對于知識分子及知識分子寫作的種種現(xiàn)實,自有警覺者。孟繁華從知識分子社會職責出發(fā),強調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擔當:

一個民族或者社會無論發(fā)展到怎樣的地步,知識分子都無須也不能放棄他的良知、理性和精神傳統(tǒng)。社會轉型帶來的進步已為全社會共享,而它的負面也有人在無聲承擔,知識分子不能無視這一存在并容忍它的無限蔓延,他須以前瞻性的批判加以阻止并告知世人,而不是熟視無睹,以討人喜歡的面孔加以迎合或認同。這一切的最終目標,無非以理想的方式訴諸它的未來,使社會更多的告別丑惡和更多地接近文明。?

謝冕從文學的視角,期望以明凈的文學照亮民族的精神空間:

文學若不能太寄托一些前進的理想給社會人心以引導,文學最終剩下的只能是消遣和涂抹。即真的意味著沉淪。文學救亡的夢幻破滅之后,我們堅持的最后信念是文學必須和力求有用。?

對于那些洞徹中國社會根底的人,會對那些旨在啟蒙式試圖救贖的文學動機感到可笑。但是,關于重建社會良知或張揚理想精神的呼吁顯然不應受到奚落?!瓝碛凶杂傻奈膶W家可以盡情地去寫你們想寫的一切,但是,我們卻有理由期望那些有志者為中國文學保留一覺明凈的精神空間。?

而新世紀力推的“在場主義散文”等非虛構性寫作,一定程度上,就是對這種聲音的切實回應,即以真實的在場、思想的在場,重新找回散文應有的知識分子精神品格。

三、“知識分子到哪里去了”

知識分子大抵是以社會批評與文化批評者的角色立世,并且將這種文明批評的職志視作一種宗教般的道義。而要擔當起普世的公共價值守望者的使命,就需要持有一種獨立不倚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操守,這種操守與恒定良知的自由心志相關。讓人憂思的是,作為社會公理與良心代言的大部分知識分子,不只是道德——還有時代變遷與社會轉型,他們在意識形態(tài)、功利主義思想觀念間,在大學等特殊區(qū)域間艱難搖擺著。

憂思一,知識分子與意識形態(tài)。

意識形態(tài)是個敏感話題。在拿破侖那里,也許還有些理想主義;到柏拉圖《理想國》中是“高貴謊言”(the noble lie) 的思想;在《韋伯斯特辭典》中,已經定性成“一整套構成政治—社會綱領的判斷、理論及目標,經常伴隨著人為宣傳的含義;例如,法西斯主義在德國被改變以適應納粹的意識形態(tài)”??死5隆じ駹柎囊蔡孤实乇硎具^:“至少在共產主義集團(在那里思想在社會中的作用被明顯地制度化了)之外,沒有一個人會稱自己為意識形態(tài)專家或是對別人這樣稱呼自己而不提出抗議?!?

那么,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呢?胡適在《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中,對“個人主義”有三種觀點,第一第二觀點是引用杜威的理論,將個人主義分為假的和真的兩種:

假的個人主義就是為我主義(egoism),他的性質是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管群眾的利益。真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jiān)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

第三觀點是“獨善的個人主義”:“不滿意于現(xiàn)社會,卻又無可奈何,只想跳出這個社會去尋一種超出現(xiàn)社會的理想生活”,這是“五四”時期流行一時的新村主義和逸世獨行。

置于當代語境,胡適指認的“個性主義”、“獨善的個人主義”、“為我主義(唯我主義)”同樣適用于知識分子,或者說,就是知識分子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關系的不同呈現(xiàn),并且,因時(政治)、因事、因人,時有變異、漂移。老共產黨員周瑞金,先后擔任《解放日報》黨委書記、《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因為專業(yè)崗位與意識形態(tài)保持統(tǒng)一話語口徑,講光明多,在崗位中就具體問題發(fā)出與政治合拍的聲音;從崗位卸職之后,給自己定位是“痛苦的清醒者”,發(fā)出自由知識分子的獨立聲音:“我不會顧及自己的利害得失,但也不會破了自己的規(guī)矩和底線”,“并非贊美才是愛,能揭露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也是一種忠誠啊”?,這是政治型知識分子向自由個性主義知識分子的轉移。1986年,賀麟將舊作《當代中國哲學》改名為《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交于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新書序言中他特別說明:“只有第三章時代思潮的演變與剖析,因為涉及政治問題,且系基于學生的筆記寫成,由于我當時對于辯證唯物主義毫無所知,所以這次作了較大的修改?!卑凑罩x泳的說法,“賀麟對于舊著的修改是有懺悔心情的,但今天的研究者如將新舊著作對讀,就會發(fā)現(xiàn),賀麟在新著中改掉的恰恰是那些最具個性、最有鋒芒而又最代表他哲學觀點的那些東西”?,這是一個自由哲學家對政治形態(tài)地主動屈從和對自我精神地為我(唯我)放逐。1988年錢鐘書給《光明日報》撰寫了《報紙的開放是大趨勢》一文,但是很快他又遁入了沉默,此時已是他人生晚年。?這是自由個性主義知識分子向“獨善的個人主義”地漂移。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只是儒道互補的宏觀思想大義,大抵,也是書生困境時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吧。

憂思二,知識分子與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早已聲名狼藉了。在西方典論中,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列屬于道德哲學(倫理學)范疇,提倡追求“最大幸?!保∕aximum Happiness)。在中國的五四時期,功利主義偏于精神要義,追求社會公益;1919年《新潮》雜志,陳達才寫有《物質文明》文章,是當時關于功利主義的通識性解讀:

功利主義者,謂趨樂避苦,為人生終極之目的。事無所謂善惡,趨大樂,避大苦者,謂之是,謂之善,否則謂之非,謂之惡。第此所謂苦樂,不以個人苦樂為計算,而以世界人類苦樂為計算;不以現(xiàn)在苦樂為計算,而以現(xiàn)在與將來之苦樂為計算,此功利主義之要旨也。?但在當代中國,功利主義與清末民初時泛濫的物欲主義現(xiàn)象極為相似甚至雷同。物質享受、世俗消費、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各種沉渣蔚成大潮,世俗化時代的物質與欲望升騰成為常態(tài)景觀。史華慈曾在《中國與當今千禧年主義》中指出,世紀之末出現(xiàn)的物質主義與19世紀的物質主義進步觀不同,后者還聯(lián)系著倫理關懷,而現(xiàn)在伴隨著全球化所出現(xiàn)的,乃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唯物主義末世救贖論,這種新的千禧年主義以科技經濟進步為基礎,非常樂觀地相信人的各種欲望乃至精神的快樂,都可以通過技術的進步和物質的豐富得以滿足,就像“百憂解”這種藥片一樣,人們不再需要宗教,不再需要人文和倫理關懷,就可以在現(xiàn)實的世俗之中獲得物質的救贖?。在這個“沒有世界觀的世界”?,社會大部分人淪為“沒有靈魂的物欲主義”(soulless materialism) 者。

那么,在公共價值消解和功利物欲橫行的時代,知識分子如何作為?政治現(xiàn)實固然不容忽視,但更深刻的存在,是社會轉型制導下的世俗社會和高度發(fā)展經濟的影響。南帆從文學批評的視域,給出了一條出路:

我們正處在一個并未“完全定型的社會”,文學表達的各種聲音或情感,“多少有助于影響最后的定型——哪怕極為輕微的影響。至少到目前為止,歷史仍在大幅度地調整。所謂的‘中國模式’可能是一個有待于論證的提法,但是,‘中國經驗’這個概念無可爭議。‘中國經驗’表明的是,無論是經濟體制、社會管理還是生態(tài)資源或者傳媒與公共空間,各個方面的發(fā)展都出現(xiàn)了游離傳統(tǒng)理論譜系覆蓋的情況而顯現(xiàn)出新型的可能?,F(xiàn)成的模式失效以后,不論是肯定、贊頌抑或分析、判斷,整個社會需要特殊的思想爆發(fā)力開拓嶄新的文化空間。這是所有的社會科學必須共同承擔的創(chuàng)新職責”。?回憶起勃萊的詩,貧窮而能聽聽風聲總是好的。

憂思三,知識分子與“大學”。

拉塞爾·雅各布對“大學”并無多少好感。他在《最后的知識分子》中認為大學教授的薪水和安穩(wěn)是誘餌,“吸收”了大量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從公共生活中消失了,而“消逝的知識分子就消逝在大學里”?。知識分子職業(yè)化使知識分子精神受到重創(chuàng),以至于后現(xiàn)代主義者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宣布“教授死亡”了,我們都未感到多少詫異。

的確,當知識分子的身份依賴于制度化和職業(yè)化的機構,依賴于市場和媒體地承認,知識分子顯然已經沒有多少自由的意識形態(tài),他們與學術自由傳統(tǒng)或者少有共同之處了。誠然,同在高校的我們,并不想把知識分子簡單做成膝蓋下的某種思想?;但是,誠如弗蘭克·富里迪在《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中指出的,學院派知識分子的三種存在——順從的知識分子(新式知識分子),他們通過他們的機構獲得權威,而并不要求意志自由;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成為聰穎的專業(yè)人士和精明的專家,他們遺憾于沒有得到文化上的支持以扮演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屬于他們的機構,并與公眾的世界保持距離;還有許多機構里的知識分子學者渴望在機構的壓力下獲得一定程度的意志自由,他們并不默認學術生活的制度化,并不接受思想管家這一順從主義身份?——成為無法規(guī)避的事實?;蛟S,還有第四種存在,即從學院派大學制度中突圍出去,成為自由意志人。

在當代中國大學學院派知識分子中,王小波是秉持自由意志獨立精神,首先從大學突圍出去的另類學者,其散文著作《沉默的大多數(shù)》蠱惑了很多民眾成為他忠實的“門徒”。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秦暉,2014年被《南風窗》評為“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個人的力量,其所受頒獎詞是:“秦暉,以及這個時代其他真誠地在為這個國家尋求底線、堅持底線的學者,實際上是用底線為思想與言論建構一座文明的城邦。若沒有這樣的城邦,當人們向著理想進軍之時,思想的論爭必然會在權力與利益的糾葛中,要么迷失方向,要么硝煙彌漫。”?作為一介書生,他始終關注有無底線問題而非左右問題,用學者的思想、涵養(yǎng)和胸襟,兼容并包,卻也淡化了作為知識分子的批判力度,終究無法與公眾匯合。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是學院派中為數(shù)不多的敢于直面政治話語形態(tài)發(fā)出特別聲音的知識分子,他在著作《知我者謂我心憂——十年觀察與思考1989—2008》中這樣寫道:“我始終認為,自己對二十年前,以青年學生、工人、市民的犧牲為代價的運動,是負有責任的。我說過:作為老師,卻沒有盡到保護學生的責任,盡管我無能為力,但我仍然不能擺脫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這至今仍是壓在我心上的墳。謹以本書獻給那場震撼世界的運動的犧牲者和他們的親人,以及因此而受到迫害的人們,作為我這個幸存者的心的記念?!?可以說,這是機構內也是政權制度下秉持自由精神知識分子地某種“放膽為文”。

無法忽略的,此外還有那些看起來更像小技術官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存在,是部分知識分子角色貶值、弱智化、媚俗化的反向性案例。

任何思想和話語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形式。這個形式,既有文類的選擇,也有更為廣泛的文本選擇。韋勒克曾說過:“研究文學的人能夠考察他的對象即作品本身,他必須理解作品,并對它作出解釋和評價;簡單地說,他為了成為一個歷史學家必須先是一個批評家。”?雖然我們關注的是散文的“演變”,但離開了文本來談演變是毫無意義的。為此,在當代思想史與散文文類史的有機融合中,始終立足于知識分子話語,有效建構散文文類演變與知識分子精神生態(tài)關聯(lián)的邏輯性,由此構成了研究的主要線索。

注釋:

① 199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陳平原《中華文化通志·藝文典·散文小說志》,2004年重版時更名為《中國散文小說史》。

② 王若虛:《文辨》,王水照編著《歷代文話》第二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0頁。

③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魯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76頁。

④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頁。

⑤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⑥ 周紅莉、丁曉原:《論中國當代文學史中的散文書寫》,《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1期。

⑦ 洪亮:《1984—2012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博士論文題名一覽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7期。

⑧ 薩特:《為什么寫作》,戴維·洛奇編著:《二十世紀文學評論》 (下),葛林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頁。

⑨王堯:《鄉(xiāng)關何處——20世紀中國散文的文化精神》,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頁。

⑩ 魯樞元:《夢里潮音》,海天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頁。

?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tǒng)》,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頁。

?以賽亞·柏林:《蘇聯(lián)的心靈——共產主義時代的俄國文化》,潘永強、劉北成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頁。

?周憲:《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25頁。

?? 參見[美]拉塞爾·雅各布《最后的知識分子》,洪潔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頁。

? Irving Howe,This Age of Conformity,Partisan Review,1954,21(10),p.13.

?? 弗蘭克·富里迪:《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封面、第45—46頁。

? 孟繁華:《謝冕和他的文學時代》,《中國作家》2009年第9期。

? 謝冕:《新世紀的太陽》,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頁。

? 謝冕:《90年代:回歸本位或繼續(xù)漂流?》,《湖南文學》1995年第9期。

?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31—232頁。

? 胡適:《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胡適文集》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565頁。

? 盧雁:《周瑞金:寧做痛苦的清醒者》,《南風窗》2014年第26期。

??謝泳:《逝去的年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6、91頁。

? 陳達才:《物質文明》,《新潮》1919年3月1日1卷3號。

? 史華慈:《中國與當今千禧年主義》,《世界漢學》2003年第2期。

? 趙汀陽:《沒有世界觀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封面。

? 南帆:《文學批評正在關心什么》,2011年3月,中國作家網。

? 美國索爾斯坦·凡勃倫在1918年寫有《美國的高等教育》,其副標題是,“關于全面墮落的研究”。

? 葉竹盛:《秦暉:用底線構建公共話語的文明城邦》,《南風窗》2014年第26期。

?錢理群:《知我者謂我心憂——十年觀察與思考1989—2008》,星克爾出版(香港) 有限公司2009年版,封面。

? 雷納·韋勒克:《批評的概念》,張金言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頁。

猜你喜歡
文學史知識分子散文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當代詩詞怎樣才能寫入文學史
作品選評是寫好文學史的前提——談20世紀詩詞寫入文學史問題
現(xiàn)代視域中文學史著對《紅樓夢》經典化的推進(1900—1949)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知識分子精神內涵的演變——基于西方幾種主要知識分子理論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為例的分析
那曲县| 辉南县| 九龙坡区| 泸西县| 湛江市| 建瓯市| 丰镇市| 炉霍县| 东丽区| 当涂县| 阳信县| 合作市| 西吉县| 辽阳市| 进贤县| 泗水县| 荣成市| 万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佛山市| 荆门市| 柳江县| 新郑市| 朔州市| 曲水县| 德清县| 西青区| 鄄城县| 宕昌县| 平舆县| 泾源县| 葫芦岛市| 玉林市| 尼勒克县| 无为县| 牟定县| 正定县| 浮山县| 武安市| 潞西市|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