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付爾華 中共云南省曲靖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云南省曲靖市是以爨寶子、爨龍顏碑為標志的爨文化發(fā)祥地。文化在詞典中解釋最多的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眾多的解釋中,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曾經下過一個定義,即:“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chuàng)建集體人格”。按照這個定義,也就是說但凡被稱其為文化的,它一定是一種時間的積累,并在長期的時間積累中,形成了這一區(qū)域的人們相對獨立的精神價值、生活方式和集體人格。筆者在研究爨文化過程中,認為爨文化至少有三種核心主要精神值得總結。
今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在秦漢時稱“西南夷”,因地處巴蜀之南,故又稱“南中”,由于這里山遙路遠、地勢險峻、開化較晚、少數民族眾多,而被稱為“蠻夷之地”。東漢末期,以爨氏為首的漢族大姓從中原輾轉流入南中后,特別是爨氏自公元339年獨霸南中至唐天寶年間(公元746年)南詔滅爨400余年的漫長歲月里,在西南邊陲開疆拓土,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發(fā)展理念,引領南中地區(qū)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繁榮。一是興修水利。爨氏沿用兩漢時期的水利設施大力發(fā)展以水稻為主的農業(yè)經濟,使這一地區(qū)成為早期的水稻主產區(qū)。二是使用牛耕技術翻土精耕細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水稻單產量?!度A陽志.南中志》記載:“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給軍國使用”,當時的南中水利、水田稻作經濟空前發(fā)展,在縱向上超過古滇,在橫向上領先于其他地區(qū)。三是畜牧經濟發(fā)展迅速。魏晉時期“東爨烏蠻”既是西南地區(qū)的重要族群,也是西南夷最大的游牧群體?!对颇现尽吩疲骸按说炔柯洌詵|爨烏蠻也,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女悉批羊皮”,畜牧業(yè)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使其成為南中地區(qū)的又一支柱產業(yè)。四是以井鹽、礦冶、紡織為主的礦冶業(yè)、手工業(yè)、商貿業(yè)同步發(fā)展。五是“尊儒重教”。魏晉時期、爨氏大姓雖逐漸“夷化”,但仍保持著漢文化尊儒重教的傳統(tǒng),雍、爨、李、孟四大姓氏皆設私塾培養(yǎng)子弟,爨寶子“宮宇數仞,循得其墻”入門深造。爨龍顏“稠繆七經,騫騫匪躬”。二人學成,均通過舉秀才而入仕途。通過上述措施,爨氏大姓在唐朝初期,創(chuàng)造了“東北自曲、靖州西至宣威,邑落相望,牛馬被野”(新唐書·南蠻傳)的盛世景象,爨龍顏以寧州刺史身份,管轄領域達云南全境含貴州、四川的部分領域,為繁榮穩(wěn)固邊疆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云南早期發(fā)展史上有過外來民族在云南“變服從夷”融入少數民族的過程,一次是公元前280年的楚國莊蹻入滇,《史記》“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另一次就是爨氏統(tǒng)治南中的400余年間,為與西南夷各民族、各部落長期和睦相處,以爨氏為首的南中大姓以他們的睿智與情懷開始了漫長的夷化歷程。他們穿起少數民族服飾,學說夷話、學習夷經。大姓與酋長互通婚姻結為姻親,不能結為姻親的則通過“遑耶”文化即干親家、或“盟誓”文化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并達成利益共同體,所謂與夷至厚者謂之“百世遑耶”。在宗教上接受夷族巫鬼教,以鬼主身份統(tǒng)治南中數百年。通過上述各種路徑和方法,爨氏與魏晉時期的土著居民、部落不斷融合,至東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爨族、爨人,史稱“爨蠻”?!鹅帻堫伇肥悄媳背瘯r期漢文化向西南傳播和云南各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爨氏為奠定這一民族融合基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爨氏是中原的漢族大姓,自爨琛公元339年獨霸南中至唐天寶年間的400余年里,身處西南邊陲遙不可控的爨氏,雖已形成“開門節(jié)度、閉門天子”的格局,但從未因中原王朝戰(zhàn)爭不斷、朝代更迭頻繁而改元立朝,一直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始終維護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一和多民族的團結,這在《爨寶子碑》《爨龍顏碑》《爨守中墓志銘》均有記載。爨寶子“弱冠稱仁”之后,遂改革“恃遠擅命”的做法,親自入朝侍君,并與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一國兩制”的先河,即在“奉正朔”的原則下,中原王朝實行封建君主制,爨地則實行封建領主制,也就是在一個國家的主體下,同時保留著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爨寶子本人,既接受朝廷任命的“建寧太守”,又保留著世襲的“振威將軍”頭銜。后來爨龍顏也曾“萬里歸闕”,兩次入仕中央王朝。在“奉正朔”思想的引領下,南中地區(qū)雖然偏遠,但歷經東晉南北朝、隋唐前期,幾百年間未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和變故,這里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呈現“戶口殷眾、金寶富饒”的繁榮景象。
如上所述,爨氏大姓治理南中地區(qū)的400余年里,不僅創(chuàng)造了這一地區(qū)人民忠貞愛國、民族團結的精神價值和蠻漢交融、和諧相處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共同體,并通過積累和引導,創(chuàng)建了這一區(qū)域開拓進取、吃苦耐勞、開放包容、誠實質樸、自強不息的集體人格。因此,爨文化不僅成其為文化,并且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南邊疆先進文化的代表者。它上承古滇文化,下啟南詔大理文化,是祖國多民族文化中一朵靚麗的奇葩。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文化的傳承不僅僅體現在文物古跡中,更植根于這一區(qū)域的人民生活習俗和生生不息的血脈之中。
知史以明鑒,查古以至今。時至今日,當我們再度研究爨文化那段塵封的歷史、探尋爨文化精華的時候,就是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客觀、辯證地對待那段歷史,用揚棄的態(tài)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充分挖掘爨文化的時代價值,增強曲靖發(fā)展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币环剿琉B(yǎng)一方人,作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爨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和民族文化的奇葩,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和歷久彌新的無窮魅力,是曲靖文化的淵源和底色之一,也是融入曲靖人血脈的重要基因。其中蘊含的自強不息、開拓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民族團結等內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必須充分挖掘爨文化的時代價值,激發(fā)時代活力,使這些優(yōu)秀的歷史基因得以世代傳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時代魅力。要通過舉辦爨文化論壇、爨體書法大賽、爨文化產品研發(fā)、爨文化產業(yè)打造等多種方式積極搭建平臺、尋找載體,廣泛闡釋、宣傳爨文化的傳統(tǒng)價值,從而達到成風化雨、以文化人的目的,進一步增強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信力,激勵一代又一代的曲靖人為譜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云南篇章接續(xù)奮斗,不懈努力。
居亂世而能自持,爨氏執(zhí)掌南中400余年間,大范圍革除世襲制的弊端,采取較為開明的選官、任官制,出現選賢任能、唯才是舉的良好風尚,從而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使爨鄉(xiāng)大地在中央政權無瑕顧及、舉國皆亂的大環(huán)境下,依然保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邑洛相望,民戶殷實”的太平景象,依靠的正是這樣一種不等不靠、不爭不要,敢闖敢試、敢想敢干,自力更生的自強不息、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當前,曲靖市正處于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處于爬坡過坎、滾石上山,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中共曲靖市委明確提出要把曲靖建成“全省經濟文化強市,進入全國地級市100強”的奮斗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依然任重道遠。因此,更需要用這種敢闖敢試、敢想敢干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更需要用這種不等不靠、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更需要用這種趕超跨越的擔當精神,激勵全市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fā)揚“跨越發(fā)展爭創(chuàng)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精神,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和拼勁,以“六大產業(yè)”為抓手,狠抓落實,一抓到底,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環(huán)境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不斷推進曲靖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fā)展。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爨氏在中原朝廷無力經營云南數百年中,歷十數代人始終接受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從未出現過割據稱王或改元稱號的現象,始終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多民族的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云南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要把云南打造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的要求。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維穩(wěn)護邊、維護民族團結的任務異常繁重。我們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教育人民,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扎實開展邊境長廊工程建設,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建設,通過弘揚優(yōu)秀民族團結傳統(tǒng),激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共同團結進步,使各族同胞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斷發(fā)揚光大,讓曲靖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為祖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