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海風
摘 要: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都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情境,也比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能緊密地與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認真研究以上幾種情境教學方法,在課堂導入、課中授課、總結回顧三階段貫徹情境教學,以情境化導入的模式增添數學課堂趣味性,以游戲情境方式來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新知識,以情境回顧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降低學生數學學習的難度,為學生打造高質量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游戲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31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6-0068-02
數學是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來說,書本中的知識可能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從應用角度來說,數學是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其要求學生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又是門趣味性較強的學科。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利用課堂教學來彰顯數學學科魅力,帶領學生感知數學奧秘,激發(fā)學生數學興趣是比較艱巨的教學任務。
為此,數學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這有利于教師更順利地去實現教學目標。 在常見的教學方法中,“情境教學法”由于和生活關聯(lián)度比較密切,問題和知識點的銜接比較緊湊,因而備受數學教師的青睞。從整個教學進度來看,情境教學模式可以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為教學增添光彩。
一、科學創(chuàng)設情境,完成課程前期導入
在一節(jié)數學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把握住課堂導入的質量,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興趣,緩和課堂緊張的氛圍。筆者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常見的情境導入法中所運用到的情境包括游戲情境、故事情境、設疑情境等。
生活情境是將真實的生活內容與數學知識結合,利用生活中的場景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眾所周知,數學是門抽象性極強的學科,如何將抽象知識點與客觀具體的生活情境結合,成為許多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難點,也導致了許多學生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經常出錯。因而教師在課前導入階段,可以以生活與數學的銜接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對生活的影響。比如,在“可能性”問題教學時,簡單的數字計算和公式定理會讓整個課堂顯得枯燥無聊,于是教師將課下準備好的抽獎箱拿到講臺,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中抽獎的情境:箱子中放入4個黃球、3個白球、6個紅球,邀請3個學生到講臺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顏色球,每人抽3次球,抽完放回箱子中,要求只有三次同時抽中該種顏色的球,才能贏得獎品。如此反復多次游戲,終于有學生開始質疑游戲的不公平,因為獲勝的經常是選擇紅球的人,但問及原因,卻沒有學生能解釋清楚,于是大家都懷著好奇心理聽教師接下來的講解。這就是生活化情境的妙處所在。
數學教學最終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并且能靈活運用各種知識點和技能,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消化吸收這些知識點,并且能夠學以致用。具體到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通過由淺入深創(chuàng)設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建立新舊知識點之間的矛盾點,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比如,在教學“分數性質”的時候,教師創(chuàng)設了三個問題:
(1)現在有8個蘋果,小王拿走了總數的1/2,請問小王拿走了幾個蘋果?
(2)在剩下的蘋果中,小李也拿走了總數的1/2,請問小李拿走了幾個蘋果?
(3)同樣是拿走總數的1/2,為什么兩人手中的蘋果數量不同?
通過回答以上三個問題,許多學生發(fā)現基于自己當前對分數1/2的理解無法解答第三個問題,同樣是拿走總數的1/2,但是小王拿走的是4個蘋果,而小李只有2個蘋果。這就是教師在新舊知識點之間構建的矛盾點。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學生激發(fā)了探究新知識點的興趣,注意力也很快集中到課堂之中。由此來看,無論是生活情境導入,還是利用問題進行導入,都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將數學靈活有趣的一面展現給學生,將課堂重點知識點預先呈現給學生,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做好鋪墊。
二、趣味游戲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fā)現即使前期學生們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興趣度很高,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很高,但隨著課堂教學的推進,許多學生會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該問題出現主要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發(fā)育還未成熟,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某件事物,因而數學教師需尋找更好的教學模式來調動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關注,其中,游戲情境是較好的教學方法。將游戲情境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將本節(jié)課重難點貫徹于游戲之中,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挑戰(zhàn),吸引學生的興趣。
在游戲情境中,教師可以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點與游戲結合,讓學生們在游戲中尋找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游戲難度和規(guī)則設計應貼合學生心理年齡和現有數學水平,并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例如,在“整數加減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許多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不愿意主動思考整數加減法的步驟,課堂教學效率偏低。于是,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情境游戲:每4個學生組成一組,將班級學生分成12個小組,每組學生可以挑選自己的游戲對手。教師為學生準備了3個骰子,其中有兩個骰子的面上都標上整數,第三個骰子的面上標上加減運算符號,每組學生自由分工,按照“第1個學生擲骰子數+第2個學生擲運算符號+第3個學生擲骰子數”的計算模式,由第4個學生計算出結果,共進行5輪比拼,最后將5輪計算結果相加,總數大的小組獲勝。在每輪比拼中,要對每組學生的站位做出調整,保障每位學生都能擔當“計算者”的角色。當兩組學生比拼時,臺下學生作為裁判,如果該組學生計算出錯,則本輪計算結果作廢。
經過以上游戲情境的設計,許多學生都開始躍躍欲試。與傳統(tǒng)書面計算練習相比,該游戲具有競技性,更符合小學生心理年齡,因而學生更愿意加入游戲中。同時,教師在該游戲中靈活地將“整數加減運算”與游戲規(guī)則結合,使學生在游戲競技的時候還能時刻練習,鞏固本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點,發(fā)揮游戲情境創(chuàng)設的價值。本游戲的難點在于,當前三名學生通過擲骰子方式得出了計算式之后,第四名學生要以心算的方式得出結果。在小組競爭的壓力之下,該名學生必須要穩(wěn)定情緒,抗住壓力,才能得出正確結果,這也是對學生心理的一大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只是數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否則會造成課堂秩序的混亂,學生注意力更加分散。同時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調控游戲進度和課堂秩序,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游戲,得到鍛煉和提升。
三、小結與情境結合,做好課后查漏補缺
課堂小結是課堂的尾聲,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能夠幫助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做好查漏補缺的工作。常見的課堂小結方式有總結歸納法和拓展延伸兩種。教師在帶領學生完成本節(jié)課知識點回顧和歸納后,若發(fā)現學生學有余地,可以適當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進行更深入的拓展,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總結歸納法,顧名思義,是對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回顧與重溫,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印象,同時,以回顧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未掌握的知識點,并在課下及時向教師提問。在總結歸納環(huán)節(jié)中,主要依靠學生自主回憶梳理整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教師則更多的是輔助學生回憶。例如,在回顧“小數加減法”的課堂內容過程中,教師先向學生整體概述了課前導入和授課階段的各種活動,喚醒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記憶,在此基礎上再由學生自己思考本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點——小數加減法的記憶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課堂上每個情境活動得出的結論進行了梳理,得出了以下要點:①小數加減法計算時,兩個小數數位需對齊;②都從低位開始計算;③在小數加減運算中,小數點的位置一定要對齊;④得出計算結果之后,不能忘記小數點。在回顧的過程中,大家齊心協(xié)力,相互補充,書本中看似枯燥的計算法則借助一個個情境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而學生也通過課堂回顧將這“無形”的法則變成了日后解題的“有形”工具。
在完成本節(jié)課的回顧總結之后,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有了大致了解。如果學生本節(jié)課掌握知識的程度較高,此時教師可以適當對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許多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將計算法則完全背熟,但是在解答應用題時卻經常出錯,甚至無從下手。這是因為課堂缺少“學以致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該環(huán)節(jié)可以在拓展延伸中得到體現。在回顧完“小數加減法”之后,教師發(fā)現學生基本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此時教師設計“超市購物”的情境,為學生們準備了一些零錢,模擬超市中購物找零的情境。在該情境中,原本抽象枯燥的數學運算法則與實際生活結合,許多學生在每次“購物”中都需要完成一次小數加減運算,從而有效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由此可見,課堂結束之前的鞏固總結是數學教學必不可少的階段。教師可通過回顧課堂中各個情境活動的方式喚醒學生對新知識點的記憶,也可以通過設計新情境的方式完成知識點從書本到實際生活的遷移,這也正是數學的教學目的所在。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是素質教育最顯著的體現,在各種情境中,學生能輕松地將新知識點與數學故事、情境游戲結合,在快樂中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在實踐中,教師應該摒棄情境教學浪費時間、擾亂課堂秩序的錯誤觀念,多利用各種符合小學生心理、貼合教學內容的情境來增添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使情境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如密,姜 艷.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中的教學評價教育:原因、價值與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7(6):60-66.
[2]凌廣靜.初學情境認知理論再思高中數學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2017(21):23-24.
[3]劉 晟,魏 銳,周平艷,等.核心素養(yǎng)如何落地——來自全球的教育實踐案例及啟示[J].人民教育,2016(20):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