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翰
清末的自治運動,始于1905年。清廷正式開始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地方自治”,則是在1908年?!暗胤阶灾巍保櫭剂x,其核心在于還權于民,理該得到民眾的擁護。但實際卻不然,清廷推行的地方自治,反成了民眾深惡痛絕的東西。何以如此?
其一,地方自治的實質(zhì)是示好于紳,而非還權于民。在自治機構的選舉中,清廷對選民和候選人的資格做了嚴格限制,在不動產(chǎn)、學歷、年齡層面的限制門檻設得太高,以致選民的數(shù)量嚴重不足,所占人口比例極低。99.5%以上的民眾既無選舉權,也無被選舉權。
其二,“自治”范圍微妙。在制度設計上,需要朝廷花錢的項目,往往放權讓地方自治;可以幫朝廷增收的項目,則不在自治范圍,一概仍由朝廷委派官員掌控。
其三,以“自治”之名橫征暴斂。啟動所謂的“地方自治”后,清廷先是將內(nèi)政上需要花錢的諸多事務,當成包袱扔給地方自治機構,隨后又要求地方“自籌”自治經(jīng)費,以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同時,清廷還在政策上,為地方自治機構的“自籌”大開方便之門。
清廷所謂的“地方自治”,究竟加重了民眾多少負擔?以田賦為例。1902—1911年,四川各縣的地丁銀原額是1兩,加派“自治經(jīng)費”之后,一般州縣的地丁銀,普遍增到了6~8兩。
尤為吊詭的是,地方自治機構以發(fā)展教育為名,向民眾收錢辦新式學堂,結果是民眾的錢越交越多,學堂也越辦越多,民眾自己的孩子卻越來越上不起學。因為相比舊私塾,當時的新學堂學費實在太高。于是,清末自治期間,打砸新學堂的事情,在各地不斷發(fā)生。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