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鑫,秦曉明
(1.歷城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108;2.濟南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000)
2017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zhí)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水利部也于2017年9月22日印發(fā)了《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實行水利系統“誰執(zhí)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實施意見的通知》。根據上級部署,面對諸多問題,濟南黃河河務局統籌規(guī)劃,緊抓“四個結合”,即堅持普法工作于法治實踐相結合,堅持水利系統內普法與面向社會普法相結合,堅持上下聯動和屬地管理相結合,堅持日常宣傳和集中宣傳相結合;注重普法宣傳與執(zhí)法工作共同推進,不斷探索構建執(zhí)法與普法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普法執(zhí)法新關系。
加強化領導干部法治專題培訓,著力提升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的能力。堅持學法用法相結合,健全完善理論中心組學習制度、領導干部法制講座和法律培訓制度、法律考試考核等制度,不斷推進學法制度化、常態(tài)化。
2016年以來,濟南黃河河務局組織黨組理論中心組(擴大)學習29次;舉辦專題法治講座49期;按年度舉辦普法骨干培訓班,累計培訓執(zhí)法人員287人次;組織各類普法考試108次。
依托“國家憲法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開展法治宣傳,積極推進“法律六進”活動,不斷創(chuàng)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面向社會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集中普法宣傳活動,不斷增強法治宣傳成效。
2016年以來,濟南黃河河務局宣傳車隊走遍濟南市沿黃7個縣(區(qū))的26個鄉(xiāng)(鎮(zhèn)),共發(fā)放宣傳材料19.89萬余份,懸掛宣傳橫幅735條,張貼標語2775條,張貼宣傳畫709張,設立法律咨詢站54處,直接受教育群眾達181.5萬人次。
一是創(chuàng)新法制宣傳載體。將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廣泛的應用于普法實踐中,并在普法宣傳過程中,創(chuàng)新宣傳手段,把宣傳小動畫、小視頻轉換成了二維碼印刷在了展板上,有利于感興趣的群眾或職工掃碼學習。
二是將普法課堂從學校搬到了黃河防洪工程上,變“進學校”為走進黃河。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法治文化廣場,為學生介紹黃河知識、法律法規(guī)、涉水安全教育提示,身臨其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們進行普法教育。
三是積極舉辦志愿者普法宣傳活動。承辦了由《齊魯晚報》、阿里公益和山東黃河河務局組織的“守護母親河、人人都是江河衛(wèi)士”志愿者啟動儀式;聯合“無痕中國”公益組織,開展了志愿服務和宣傳教育活動;主辦了“依法保護母親河、節(jié)約黃河水資源”志愿者活動。
以水法治文化引領法治實踐,增強水利普法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大力開展水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水法治文化長廊等普法陣地建設,推動水法治文化宣傳設施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功能互補。
按照“形式多樣、長效宣傳、全面覆蓋”的原則,濟南河務局依托防洪工程,充分利用沿黃村居、社區(qū)和工地墻壁、跨河建筑物外墻,設置了多種多樣的普法陣地。2016年來,新建普法長廊6處,總長854 m;普法宣傳欄29個,33個宣傳版面,普法景觀石2塊,警示牌66塊,永久性標語50條,形成了一道200 km長的沿黃普法景觀線。
為了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濟南黃河河務局創(chuàng)新普法陣地建設模式,積極與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合作,將普法陣地的宣傳教育功能與受眾休閑娛樂的需要相結合,共同規(guī)劃建設法治文化廣場等普法陣地?;笔a河務局積極參與地方籌劃部署,計劃于2018—2020年分3期建設“槐蔭黃河綠色生態(tài)之門法文化廣場”。一期竣工的法文化廣場以“憲法”為主題,集最新憲法法律條文、法律名言警句等多種形式為一體,引導沿黃民眾“知法、學法、用法、守法”。濟陽黃河河務局與濟陽區(qū)人民政府共同規(guī)劃,建設沿黃普法文化景觀廣場。設計規(guī)劃以黃河大堤為建設主軸,以五個基層管理段為建設片區(qū),以險工、控導為建設重點,建立起濟陽“一軸五區(qū)”普法陣地體系,輻射整個濟陽沿黃地區(qū),形成一條長達70 km的普法文化走廊。
緊密結合水行政執(zhí)法全過程開展普法,把普法責任貫穿到行政審批、執(zhí)法監(jiān)督、行政處罰、行政復議等水行政執(zhí)法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
濟南黃河河務局通過模擬辦案立體呈現執(zhí)法現場的方式對執(zhí)法人員進行培訓,推行說理式執(zhí)法,改變過去簡單執(zhí)法、一罰了事的方式。例如,天橋河務局以查處的一起河道內違法建設阻礙行洪的建筑物案件為模板,采用多媒體展示卷宗和照片,典型場景再現和旁白串聯案件主線的形式,按照行政處罰程序介紹、案情簡介和案件全過程演示的順序,立體化呈現辦案現場。生動形象的展現復雜的執(zhí)法流程,將說理式執(zhí)法融入到行政處罰案件從立案到結案的全過程。
在水行政執(zhí)法實踐中廣泛開展以案釋法和警示教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心的水利熱點難點問題,將水行政執(zhí)法過程變?yōu)橄蛏鐣罕姾霌P水法治精神的過程。濟南黃河河務局在全局范圍內開展“法治潤黃河·以案釋法”典型案例征集與宣講活動。在活動中結合案情進行充分釋法說理,及時解答有關法律問題,并將典型案例整理編輯成冊,做好重大水行政執(zhí)法典型案例發(fā)布工作,不斷增強社會公眾法律意識。
濟南黃河河務局按照落實普法責任制的“總施工圖”,多措并舉狠抓落實,推動“誰執(zhí)法誰普法”落地生根。做到每個部門皆有“責任田”,每個單位都有“承包地”,普法責任“包產到戶”,將普法嵌入執(zhí)法全過程,改變了原來普法與執(zhí)法分離割裂的關系,構建了執(zhí)法與普法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普法執(zhí)法新關系。伴隨著普法責任制的落實,全局依法行政、依法決策和依法管理能力顯著增強,水行政管理效能明顯提升。實行普法責任制以來,處理水事違法行為722起,拆除違章建筑29.1萬m2,清理垃圾7.68萬m3,清除阻水片林10.7萬株,河道水事秩序進一步好轉。
落實“誰執(zhí)法誰普法”,構建普法執(zhí)法新關系,把普法融入執(zhí)法的全過程,具體的執(zhí)法方式就是具體的普法方式,使普法由靜態(tài)變成動態(tài),法律由“紙上的法”變成“現實中的法”,將不斷推動普法工作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