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yī)院 455000
慢性胃炎是一種具有發(fā)病率較高的消化道系統(tǒng)疾病,有胃脘疼痛、惡心等不良反應,對患者生活及身體狀態(tài)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2-3]指出,清中湯加減治療濕熱中阻型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明顯,可促使患者盡快康復。為證實上述理論,在我院開展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濕熱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180例作為觀察對象,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標準,且無1例患者出現(xiàn)中途退出?;颊呔?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濕熱中阻,年齡18~62歲,無嚴重心、腎、肺等器官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無藥物過敏、無在服其他慢性胃炎藥物。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觀察組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0.2±1.5)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5±0.6)年。對照組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40.5±1.4)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3±0.5)年。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純西藥治療,即:鋁碳酸鎂咀嚼片(生產廠家:北京京豐制藥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606,0.5g)咀嚼后咽下,1~2片/次,3次/d,餐后1~2h、睡前或胃部不適時服用。觀察組給予清中湯加減治療,清中湯由金鈴子10g、陳皮15g、姜黃連10g、香附15g、白芨10g、梔子10g、炒白術10g、玄胡10g、茯苓15g、半夏10g、甘草5g等中草藥組成,由我院中藥房進行代煎,取汁3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如患者有反酸嚴重情況,則可在藥劑中附加烏賊骨15g。此外,附加佛手15g可用于治療肝氣郁結、附加夏枯草15g治療煩躁易怒、附加白芍20g治療胃脘刺痛,從而在提升藥效的同時保證患者治療質量。2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1個療程,1個療程為30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2組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癥狀評分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治療總有效率以患者治療后情況為判定標準,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患者經(jīng)治療,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恢復正常;顯效:臨床體征明顯好轉,胃黏膜有輕度充血;有效:臨床體征有所改善,胃鏡檢查黏膜充血有改善;無效:患者經(jīng)治療及胃鏡檢查,證實其均無任何好轉;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4]。(2)臨床癥狀評分包括胃痛、口苦、反酸等癥狀,從無癥狀、輕、中、重分別用0~3進行標記,總12分,分值越高則證明臨床癥狀越嚴重[5]。(3)不良反應包括大便異常、嘔吐和食欲缺乏。
2.1 2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高于對照組的87.7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注:2組總有效率比較,χ2=6.716,P=0.010。
2.2 2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評分為(10.35±0.30)分,低于對照組的(20.15±1.52)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0.007,P=0.000)。
2.3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少于對照組的15.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7.860,P=0.005。
胃炎是臨床中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指受內在或外在因素而引起的胃黏膜炎癥。據(jù)臨床資料[6]記載,胃炎常見病因有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細菌病毒等,可引起患者出現(xiàn)上腹痛、腹脹、噯氣及反復出血等臨床癥狀。而濕熱中阻型慢性胃炎是胃炎的一種,臨床癥狀較為明顯,有胃脘疼痛、渴不喜飲、得食不減、嘈雜灼熱、頭重如裹、口干口苦、身重肢倦等,屬于中醫(yī)“胃脘痛”的范疇,其致病因素與飲食不結、外感六淫、情志內傷等有關。據(jù)中醫(yī)資料[7]記載,脾胃功能的協(xié)調程度取決于飲食吸收消化能力,如飲食不節(jié),則會導致脾胃受損、濕熱內生、濕氣黏滯,從而引起腹痛腹脹。排泄功能是否正常則取決于肝部,且全身氣機均需要依靠肝部進行調節(jié),如肝部受損,則會導致氣機運行不暢,誘使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情況。而口苦則是由于肝氣郁結導致。
在臨床濕熱中阻型慢性胃炎治療中,多以鋁碳酸鎂咀嚼片為主,鋁碳酸鎂具有療效迅速、溫和、持久等優(yōu)勢,可充分發(fā)揮抗酸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胃黏膜產生保護作用,可有效治療慢性胃炎及與胃酸有關的胃部不適癥狀[8]。但是據(jù)調查,長期服用則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大便異常、嘔吐和食欲缺乏等不良反應,影響其身體狀態(tài)及治療效果。且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給予清中湯加減治療,其總有效率、臨床癥狀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清中湯是中醫(yī)治療中的上品藥方,由不同劑量的金鈴子、陳皮、姜黃連、香附、白及、梔子、炒白術、玄胡、茯苓、半夏、甘草等中草藥組成。據(jù)相關中醫(yī)資料[9-10]記載,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等癥狀具有顯著效果,藥方中梔子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虛煩不眠、扭傷腫痛;陳皮具有健脾和胃、降逆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胃氣滯、惡心嘔吐及食欲不振;藥方中的茯苓屬于一種極為特殊的中草藥,無論配合什么草藥用來治療寒、溫、風、濕等各種疾病均可發(fā)揮其獨特功效,屬于兼容性極強藥物,具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藥方中的半夏則能夠入脾胃入肺,行水濕、降逆氣,從而起到善祛脾胃濕痰的作用。甘草是中藥治療中最為常見的藥物,具有鎮(zhèn)咳祛痰的功效,且應用頗為廣泛,在中藥湯劑中產用其對患者進行補氣益脾、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使各種藥效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經(jīng)本文結果證實,觀察組給予清中湯具有顯著效果。
此外,在具體治療環(huán)節(jié)中,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還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其他藥物的附加,如:附加烏賊骨、佛手、夏枯草、白芍等,使其藥劑藥效得到提升的同時得到其他功效的附加,烏賊骨可用于消除患者反酸嚴重的情況,佛手可治療患者肝氣郁結,附加夏枯草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心理,使其平心靜氣,附加白芍可緩解胃脘刺痛等臨床癥狀,使其藥效獲得提升,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濕熱中阻型慢性胃炎治療中給予清中湯加減具有顯著療效,將各種中草藥所具有的不同療效用于治療,不僅能夠促使患者盡快康復,也能夠使其身體機能獲得提升。